基本信息
作 者:王振宇,張鋒強 著,李興浩
出 版 社:東方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8-8-1
版 次:2
頁 數:268
字 數:
印刷時間:2008-8-1
開 本:16開
紙 張:膠版紙
印 次:2
I S B N:9787506025836
包 裝:平裝
編輯推薦
本書揭示了自然機制和社會機制的內在規律,其以客觀、現實、精準的切入點,以脈絡清晰、層次分明、觀點鮮明的主題,以系統而又全面的剖析以及對機制的內在規律和對大大小小機制“借用”的操作,讓人們認識到了“機制的內在規律”的客觀性和現實普遍適用性。我們目前所面臨的種種“現實和困惑”,也就有了“可以尋找的根源”。此書的適時問世,有助於人們對現實種種現象進行本質的認識,對這些問題的解決也同樣具有現實指導意義。
世界第一部深刻揭示機制規律與機制原理的原創著作,深刻解剖市場經濟真諦及競爭精髓與社會博弈的內涵,指導建立公平公正的競爭性社會。
機制決定成敗,機制決定競爭,“機制”揭示了最高的管理法則,演繹著精闢的經營管理哲學。
縱觀企業的管理,一般的問題顯然出在機制上,沒有充滿活力的人力資源乍成機制,沒有與質量接軌的運作機制,沒有行之有效的評價機制,一流的企業、一流的質量、一流的人才是不會憑空產生的。
機制對於一個企業或組織,甚至一個國家都是至關重要的。機制研究和機制設計對於當今中國來說是第一課題和第一要務。(國務院研究室信息司副司長/向東博士)
沒有一個激勵競爭的社會機制為人們採取行動釋放信號,必然會使人類的創造精神嚴重受挫。(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經濟學家、思想家/哈耶克)
如果一個社會的運行機制不是引導人們去追求創造和貢獻,而是追逐官位和權勢,便是機制的腐朽;當下中國出現的人人爭當公務員的現象,此乃腐朽機制的產物。如果什麼時候我們的社會運行機制讓人們不再熱衷於追逐官場的利益。而是以創造和貢獻為榮,則社會幸甚,國家幸甚。(南方醫科大學教育研究與評估中心主任/林新宏教授)
一個組織如果形成不了良好的工作習氣,一定是機制的問題;一定是沒有完全公平、公正、公開,沒有嚴格的獎勤罰懶。如何設計一個有效的機制,是每個決策者值得深思和需要考慮的問題。(廣東省衛生廳副廳長/廖新波)
先進技術可能被人“學走”,但先進機制誰也拿不去。因此。對於企業來說,一整套良好的運營機制是其核心競爭力的最主要內容。(廣東商學院副校長兼華商學院院長/徐印州教授)
良好的企業內部運行機制是企業創造業績的根本保證,業績僅僅是企業的外在表現,而機制才是企業內在的原動力。機制的有序程度以及維持機制的有序的能力,是評價企業的唯一標準。一個科學合理的企業運行機制是決定產品或服務成功的基礎。
內容簡介
★本書在揭示自然機制和社會機制內在規律的系統闡述中,以客觀、現實、精準的切入點。以脈絡清晰、層次分明、觀點鮮明的主題,系統而又全面的剖析,讓人們深刻認識到了“機制內在規律”的客觀性和現實普遍適用性。從而。讓人們領悟到對機製作用機理的借用是管理之“大成”、經營之“王道”、認識之“真知”,是“謀國者”尋求的興國安邦之道,是企業發展的“制勝之道”,是所有人都應學會的“實用之道”,是解決一切問題的“至大之道”,更是“以競爭求生存”的根本之道。
★本書以探求“機制律理”和“管理真諦”為開端,通過對“機制”深入淺出的分析闡述,引用了大量針對性的案例加以佐證,從而揭示了機制的真諦,展示了機制神奇的功能效應;也揭示了管理的內涵和管理績效的來源以及機制、管理與競爭力之間的內在關係,闡明了如何構建與培植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並進一步闡明了制度和文化的進步與社會變革的關係,揭示了市場經濟的真諦,指出了如何建立市場經濟與完善市場制度以及如何進行巨觀管理。同時,本書還對當今的企業經營管理理念和政府的經濟管理理念以及社會管理理念所存在的種種現實的“多維的誤區”逐一加以梳理和辯證。讓企業管理者獲得“吹糠見米”的效果,讓迷失者獲取“暮鼓晨鐘”般的“撼動”,讓理論探索者有如“夜行得燈”般的啟示。
★本書以企業競爭為主線,通過對不同企業的核心經營理念、核心競爭力及企業經營的各種風險的剖析,以系列“實例”和“真言”來求證企業競爭的“潛在規則”,來解碼企業的盈利模式,來揭示企業的經營風險,使讀者把握企業的經營管理之道。
★本書以“機制”的功能在不同領域的延伸為輔線,進一步揭示了機制的巨大效用,並儘可能地引用“機制規律”來求證社會中的一些現實問題的癥結,來修正一些社會中的歧見和規範一些不全面的觀念,來尋求社會 “各個組合”的和諧之道。
作者簡介
李興浩,廣東佛山人,中共黨員,企管博士,MBA。現任廣東志高空調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黨委書記。韓國現代株式會社中國空調製造中心董事長兼總經理,世界經濟研究院研究員,中國家用電器協會副理事長,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經濟政策委員會常務理事,中國企業家協會副會長,中國貿促會廣東分會副會長,廣東省家電商會副會長.廣東省家電協會執行會長,廣東省工商聯(總商會)常委,佛山市製冷行業商會會長,佛山市工商聯副會長等。
李興浩同志憑藉突出的表現和不懈的努力獲得多項表彰及榮譽:全國人大代表,佛山市人大常委會委員,福布斯中國大陸富豪排行榜百名企業家之一,2004福布斯中國大陸慈善榜第23位。2004年被國際企業家聯合會與《世界英豪》雜誌授予“世界英豪(中國)100名最受尊敬的企業領袖”,並獲選“十大中國改革創新人物”、“美中經濟合作組織中國首席企業家”、“香港紫荊花杯傑出企業家”、“中國十大傑出CEO”、“全國雙優民營企業家”、“中國優秀民營科技企業家”、“十大中華經濟英才”、“中國十大民營經濟風雲人物”,“廣東十大經濟風雲人物”、全球華人競爭力品牌大會十佳企業家、亞太華商最具創造力領袖等榮譽稱號。
目錄
自序:認識競爭機制的客觀性
前言
上篇 機制的本原
提要
楔子
第一章 解讀機制
一、引言
二、尊自然、順規律、藉機理、立人紀
三、對機制的認識
(一)“鯰魚效應”的機制
(二)大自然“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機制
(三)人為因素是社會規律的主導因素
(四)社會機制的特徵與作用
(五)經濟規律的歸屬及市場機制
四、機制的內在規律
(一)機制區間與“變數因素”的競爭活性
(二)機制效應與“進步”的關係
五、機制的功能
(一)機制的優勝劣汰功能與發展進步的關係
(二)競爭個體的自我適應的功能與特點
(三)競爭個體的相容性與排他性的說明
第二章 機制與管理的關係
一、管理的目的
二、管理與機制的區別
三、管理模式的類別與特點
(一)微觀管理的內涵
(二)巨觀管理的內涵
四、計畫管理的實質及特點
五、對“自然機制”的利用
六、對經濟管理的認識
七、機制的控制管理
(一)對簡單機制的控制
(二)關於機制的“籠子”說明
(三)自然界是不可控制的
(四)對“社會機制”的控制管理
(五)如何將“籠子”中的“變數因素”充分激活
八、認識管理真諦,把握管理藝術最高境界
九、結束語
附一則:與一位哲學學者的爭論
中篇 企業鐵血競爭的啟示
提要
楔子
第三章 企業的競爭機制
一、按勞取酬的競爭機制
二、人力資源的競爭機制
三、項目的競爭機制和事業部的競爭機制
(一)項目的競爭機制
(二)事業部的競爭機制
四、創新的競爭機制
(一)企業的創新概念
(二)新產品的劃分及特徵
(三)新產品開發的內容和設計程式
(四)新產品開發的實例
(五)企業創新機制的戰略實施
五、採購過程的機制效應運用
[親歷競爭、見證成敗之案例第一則]——“鐵血一招”成就一個企業集團
Ⅰ.淺談大企業病
Ⅱ.大企業管理要旨
Ⅲ.事業部改制簡述
Ⅳ.事業部的創建與控制
Ⅴ.多維地認識這家企業
Ⅵ.一個寓意深長的笑話
[親歷競爭、見證成敗之案例第二則]——一家集團企業興起與轉型的啟示
Ⅰ.抓住機遇,企業打下了事業基礎
Ⅱ.特殊的管理理念與管理特點
Ⅲ.進入高科技行業的失誤與企業轉型
第四章 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保護與提升
一、維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引述案例三則]
“可口可樂”配方的保護
關於“微軟”發展壯大的故事
淺說“雲南白藥”的智慧財產權保護
[親歷競爭、見證成敗之案例一則]——一家“乳鴿王”酒家的衰敗
二、確保產品質量是維護競爭力的具體過程
(一)鄭夢九的品質信條與現代汽車的品質提高
(二)對質量管理體系的深刻認識
三、實施品牌競爭戰略
(一)為什麼要實施品牌競爭戰略
(二)實施品牌競爭戰略的要點
[引述案例一則]——營造品牌戰略占據市場的實例
第五章 市場機制與通用的競爭戰略
一、“消費群體”是市場中起決定作用的“變數因素”
二、競爭優勢與通用的競爭戰略
(一)成本領先與別具一格
(二)集中一點
[親歷競爭、見證成敗之案例第一則]——“市場終端超級運營者現象”
Ⅰ.揭示核心經營理念
Ⅱ.透析“市場終端超級運營者”的盈利模式
[親歷競爭、見證成敗之案例第二則]——“德隆神話”破滅源於競爭戰略的失誤
Ⅰ.關注德隆
Ⅱ.剖析德隆集團失敗原因
Ⅲ.杜絕暴利
Ⅳ.探索產融結合的新模式
第六章 企業經營競爭的案例評析
漫談“數一數二”與“不三不四”
[引述案例二則]
關於“微軟”對其他軟體公司擠壓的故事
“本田”與“山葉”之間的一場世紀最殘酷的競爭
[親歷競爭、見證成敗之案例第一則]——表業公司易主的啟示
Ⅰ.產業鏈條細分下的加工產業的盈利模式
Ⅱ.表業公司易主傳奇
[親歷競爭、見證成敗之案例第二則]——觸感浙江民營企業的“大澤龍蛇”
Ⅰ.浙商是一群怎么樣的人
Ⅱ.觸感浙江民營企業
Ⅲ.管理缺位的民營企業舉步維艱
Ⅳ.但願今後一路走好
[親歷競爭、見證成敗之案例第三則]——勞動密集型的產業“遭遇紅燈”
Ⅰ.“人口紅利的時代”即將過去
Ⅱ.勞動密集型的企業易於擴張
Ⅲ.準時生產
Ⅳ.玩具廠進入了經營艱難的時代
Ⅴ.關於勞動密集型產業經營方向的探討
下篇 機制縱橫論
提要
楔子
第七章 關於對機制認識的五則辯證
辯證1:實事求是地認識規律,而不是將人為演繹的理念奉為圭臬
辯證2:如何認識“市場失衡現象”
辯證3:管理中“求大同”的宣導是否正確
辯證4:社會階層差異多少與機制效應的關係
辯證5:社會保障制度將有助於競爭機制的效果釋放
第八章 人文觀念與機制的關係
一、探掘不同的歷史文明與機制的內在關係
二、認識社會不同“機制區間”與競爭力的內在關係
三、意識形態與機制的關係
四、提高社會的競爭力是“最大道理”
第九章 釐清“無謂的‘公平’與‘效率’之爭”
一、無謂的“公平”與“效率”之爭
二、淺析“公平與效率不可兼得”定理的“來龍去脈”
三、剖析市場“真義”,匡正“偏頗理念”
後記:競爭規則的啟示
跋:談機制
線上試讀
第一章 解讀機制
一、引言
大自然以其宏大、精邃、多維、繁雜、包容、公正、無常、善變、暴虐等種種特徵,主宰著世上萬物,主宰著芸芸眾生。
大自然的萬物眾生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的,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機制體系”,並在這個體系之下形成了一系列自然準則。
大自然的機制太神奇了,無法用語言來表達,世界上的萬物眾生如此完美無一不是大自然的傑作。在這裡,以最簡單植物進化來說明:
植物是由苔蘚類進化而來的。據考究,花的顏色原來也是綠色的,花瓣是葉子變來的,無疑是散開的,花蕊是裸露的。因為風大,易將花粉吹走,無法散落在雌蕊子房中,於是花蕊周圍的葉子就慢慢圍攏起來,以確保白花授粉。但是,白花授粉容易將一些病變的東西遺傳下來,需要用異花(異株)授粉來發揮雜交優勢,實現變異和進化。異花(異株)授粉單靠風來達到目的太難了,花就利用昆蟲來完成,因此這些花中分泌的汁液有些極香,有些惡臭,以此來吸引昆蟲,在昆蟲采蜜時,順便沾帶上花粉,以便達到授粉的目的。又怕從遠處無法看見,便讓自己的花瓣由青色變成五彩繽紛……
當然,也有一些花不願意改變,但是它們在大自然優勝劣汰的機制下滅絕了。
由此可見,大自然是多么奇妙地造就了萬物眾生。大自然在人們的心中至尊、至聖、至大,世上無一物可與其相比,後來,人們找到了一個名詞,那就是上帝。
有一位名人說過:“你到大自然中去,就會感受到上帝無時不在,無處不有。”
二、尊自然、順規律、藉機理、立人紀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寒來暑往,秋收冬藏……”
這是古代道德倫理的啟蒙之學——《四體千字文》的開頭之句。它以自然現象和自然規律為首,然後導入道德倫理、三綱五常而成文。以天地自然,為綱為序;以道德教化,為體為用。古人能有此客觀精準的立意讓人嘆為觀止。
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和太陽,在人們的心中至大至聖,然而,地球和太陽在宇宙蒼穹中,只不過是滄海一粟;人類社會的歷史可謂久遠流長,然而,與星體和大自然的形成和運行過程相比,不過是萬年之一瞬。從廣義來說,人類的誕生乃至萬物的起源無不是源於大自然,其盛大於大自然、也在不同時期滅絕於大自然;從狹義來說,人類的生存有賴於大自然,其進步暫存於大自然,其災難也源於大自然。在人類發展過程中的不同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社會規律、有著多樣化的社會制度和多元的文化特徵。但是,人類社會的種種規律都與自然規律息息相通,在自然客觀世界規律的“大集合”中,人類社會的規律只是“子集合”。所以,孰重孰輕、孰大孰小,應該一目了然。
面對大小分明、主次奠定的情況,透過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種種規律的認識和探索,人類總結出了“實事求是”。“實事求是”是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活的靈魂”。其基本原理告訴我們:通過事物的本原尋求其中的規律,找出其規律的機理,並在尊重客觀規律的框架之下,發揮人類特有的聰明才智,主動地加以配合、利用,從中獲取對人類生存更優異的環境和條件。“主動的配合”比“被動的適從”能獲得更高的效率和速度,也將付出更小的代價,這就是哲學上所說的“自然世界的客觀性”和“人的主觀能動性”。
古代聖賢出於對大自然的無限敬畏,並能以體察到大自然的規律為本原,將自然規律奉為最基本和最神聖的規律,提倡“天人合一”,並要求為人處世要尊自然、順規律、藉機理、立人紀。這不是宿命論,這是對大自然客觀規律的敬畏和尊重,更是對客觀規律的把握和利用。
然而,在歷史的長河之中,總有一些人,在研究客觀種種規律性時,把自然界的規律與人類社會規律分割為兩個系統;並在人類社會規律的系統中,過於推崇“人的主觀能動性”。對“人定勝天”、“改天換地”缺乏分析,盲目地一概而論,試圖去超越自然、超越客觀。其結果是,人類經受了不少自然災難之後,還需要去承受“本來可以避免的人禍”。
縱觀歷史,求其規律。具體的結論是:當人類的力量較為弱小時,人類只能被動地依附自然,此時期所提倡的哲學思想是樸素的“天人合一”理念,具體地說,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理念。這個理念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主導著人類與自然相處。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的主動性也日益體現出來,“人定勝天”的哲學思想就成了主流。實踐證明,人類在大力改造自然的同時,也伴隨出現對自然的過度掠奪和破壞,間接影響到了人類本身的生存環境。從而,也就有了人類理念的回歸,充分認識到了社會規律不能超然於自然規律而獨立存在,並提出了“人類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科學發展觀。儘管古人“樸素的天人合一”與“人類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科學發展觀”不完全相同,前者是被動依附於自然,而後者是人類自身所追求的一種“平衡”的和諧。但是,兩者的實質內涵都是尊重自然,兩者都有一個共同的“活的靈魂”,那就是“遵循自然規律、認識社會規律與自然規律的一體性、並追求人類與自然環境平衡的和諧統一”。
因此,應該認識到用人為的因素去改變自然界的東西是個別的改變,是失衡的改變,並且這種改變多半是一種破壞;而通過“自然機制”下發生的改變,是整體進化和發展。這一點是務必要分辨清楚的,否則很容易讓人不自覺地迷信於“人的主觀能動性”。
三、對機制的認識
機制泛指自然現象、社會現象內部組織和運行變化的規律。
在這裡,闡述“機制律理”這個主題,是為了讓人們充分認識“機制的神奇”。
機制歸屬於“自然世界和社會客觀規律”的範疇;機制表現出“平台效應”,是眾多群體共生的相互作用的整體。機制的基本功能就是製造了一種競爭的環境,讓競爭生生不息。由於競爭營造了機制優勝劣汰的功能;優勝劣汰的功能反過來又促進了競爭,在這互為因果的關係促進之下,機制的效應就顯得無比神奇。所以,沒有機制就沒有競爭,沒有競爭也就沒有機制。機制不但在人類社會存在,在自然界也普遍存在,而且遠在人類社會之前,已促使世上所有的物種、生靈繁衍和進化。
(一)“鯰魚效應”的機制
為了讓人們了解機制,在這裡引用“鯰魚效應”來加以說明。
什麼是“鯰魚效應”呢?在這裡先講一個故事:
挪威人愛吃沙丁魚,漁民們如能將活的沙丁魚帶到市場,不僅能吸引人們爭相購買,而且還可以賣出一個高價來。為此,漁民們雖然想盡了辦法,但總不成功。然而有一隻漁船卻讓沙丁魚成功地活了下來,由於該船長將其視為秘密,不準外泄,所以外人一直不知道其做法,待他去世之後,這個奧秘才被揭開。原來他們在漁槽里放了一條鯰魚,沙丁魚被放入漁槽之後,發現了鯰魚,非常緊張,於是左衝右突,跳躍不停,這么一來,沙丁魚就活蹦亂跳地被運回漁港。
這就是機制神奇的功能,也就是筆者推崇的“機制效應”。
“鯰魚效應”是一個最簡單的機制,這個機制中只有沙丁魚和鯰魚兩者在相互作用,為了研究方便,將沙丁魚和鯰魚都稱為“變數因素”,而沙丁魚和鯰魚的個體稱為“變數因素中的個體組織”。“鯰魚效應”之所以稱為最簡單的機制,是因為這個機制只有兩個“變數因素”在相互作用,更像一種“一對一的博弈”。在“鯰魚效應”中,沙丁魚面臨著兩種結果,非生即死。雖然“變數因素”是一群競爭個體的組合,“變數因素中的個體組織”才是競爭的主角。所以沙丁魚個體為了生存,無一不是竭盡所能。
這個小故事揭示的道理是非常深刻的:人為地“想盡了辦法但總不成功”,沒有解決“沙丁魚的生存問題”,而把一條鯰魚放入魚槽之後,就建立起一個生存競爭的機制,沙丁魚就活了起來。換言之,用一條鯰魚去建立一個生存競爭的機制超越了漁民所作的種種努力。
當這個機制建立之後,為什麼無需漁民再作其他的“努力”呢?這是因為,沙丁魚歸屬自然客觀世界的範疇,其生存競爭的機制也歸屬於客觀規律所形成的機制;而人的努力歸屬於社會範疇,人對自然施加的努力往往是一種“破壞”。
漁槽里沒有放入鯰魚,沙丁魚為什麼反而死了呢?
這是因為,這個環境之中只有沙丁魚一個“變數因素”,沒有相互的作用,也就沒有生存競爭的機制。沙丁魚這個“變數因素”也就失去了“活性”,一直在生存競爭的機制中生活的沙丁魚,一下子變得“百無聊賴”,在缺乏生存競爭機制的寂寞之中,沙丁魚的生命機理迅速地退化,沙丁魚也就很快地死去了。
所以,機制又是兩個以上“變數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機制區間(註:詳見第二章“機制的內在規律”)的大小和“變數因素”的活性高低都與機制效應的大小直接相關。
(二)大自然“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機制
上面講了一個小機制,在這裡再講一個大機制,大自然就是一個大機制。
人們往往把大自然比擬為老天和上帝,因為它是至高無上的。大自然是公平的,也是殘忍的。公平在於它提供一個有陽光、空氣和水分的環境時,既給你春天,也給你冬天;既給你春雨,也給你霜雪;時而風調雨順,時而百災降臨。這個環境(平台)既是公平公正的,又是變化無常的。在大自然的機制中,萬物眾生之間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相互競爭、優勝劣汰、適者生存。這就是大自然,也是大機制。
大自然機制是一個大機制。這個客觀世界宏大、博雜,是無法量化並用數字來加以說明的;這個機制的多維也是難以用語言來表達的。自然界的萬物眾生中的所有群體都是“變數因素”,這個機制中“變數因素中的個體組織”(競爭的個體)更是數不勝數。在這個機制的作用之下,每個種群、個體都在為生存、為發展而竭盡所能。正是這個機制安排、約束著大自然的所有物種、生靈以及人類;也正是這個機制,促使著所有的物種和生靈進化,促使著人類社會進步和發展。這個機制最普遍的規律準則,就是人們常說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放眼自然界的萬物眾生,競爭無所不在,無時不有。較為簡單的競爭要數植物界的競爭。植物界所有物種,上爭陽光雨露,下爭水分養分;為了生存不惜進化自己來適應這個世界。物種生存、滅絕以及新物種的出現,都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結果。而動物界的競爭所表現出來的弱肉強食的叢林準則,就更生動地揭示了生存競爭的激烈與殘忍。可見,生存競爭比其他競爭更深層、更廣泛、更殘酷、更激烈,從而激活了萬物眾生的活性,使萬物眾生竭盡所能地參與競爭。如果缺乏了這種生存競爭,只有一些無關痛癢的小競爭,參與競爭的所有“變數因素”(即萬物眾生的所有種群)的活性就會降低,“變數因素中個體組織”(所有競爭個體)也無須為生存而展開競爭,萬物眾生的進化和人類社會發展也會放慢。換言之,是大自然機制讓競爭生生不息,競爭又促進了進化。全賴大自然機制的作用,萬物眾生才能持續地進化,人類社會才能持續地發展。
在生存這個重大問題面前,即使競爭是無序的、博雜的,競爭個體同樣沒有別的選擇,只得無條件地適應競爭的環境,無條件地遵循競爭規則,這就是競爭個體的自我適應功能。也叫競爭個體自我適應性。這種適應性還可以根據不同的適應特點分為自我調整、自我糾錯、自我揚棄三種形式。在競爭過程中,有一些個體因失敗或消亡退出了競爭,又有一些新的個體加入了競爭;一些個體剛從上一輪競爭獲勝而生存,又得去面臨下一輪競爭;一些種群在競爭中被淘汰而消亡,也有一些種群在競爭之中發展壯大。所以,整個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變數因素”都是動態的,是在變化著的。人類要去認識它,是永無止境的,人類去適應它,也是永無止境的。
同時,機制中各個“變數因素”的活性高低是不相同的,所起到的作用大小也是懸殊的;同時,這些“變數因素”又是不斷變化的。所以,大自然客觀世界中的種種機制也是不可控的,在其“多維的合力”作用之下,一切就有了必然的結果,萬物眾生的起源、盛大、滅絕就有了定律,這是不以人的意志所轉移的。人類的誕生和恐龍的滅絕就是其中之一。
在這種前提下,人類的各種活動務必做到“尊自然、順規律、藉機理、立人紀”。其中“尊自然、順規律”是根本,就是尊重客觀世界:另一方面,“藉機理、立人紀”。讓人的主觀能動性有了充分發揮施展的空間。這一“借”一“立”,相得益彰。便是集天下管理之大成,悟天下管理之真知。
但是,如果背離客觀世界的基本規律,試圖用人為的手段去安排、控制或者管理這個大自然,就是不知“天高地厚”。例如人為地擬訂計畫和政策,去規定病毒、蚊蠅不準進化,讓狼改為吃草,要求一年四季如春。不用說,這個規定是無效的,這個計畫是行不通的。
如果要將萬物眾生的活性加以分類,那么植物的活性最低,但其生存競爭程度也低,它雖然出現最早,進化速度卻最慢;眾生的活性居中,生存競爭的程度簡單而直接,其進化速度也居中;人類是最有活性的“變數因素”,自人猿開始,就與動物群落分道揚鑣,並建立了人類社會,其生存競爭複雜而多維,並交織著奇謀妙略,也形成了自身的規則,從而形成了人類所特有的社會規律和社會機制。
(三)人為因素是社會規律的主導因素
從廣義來說,人類社會是大自然界這個“大集合”中的“子集合”。所以,人類社會是包含於大自然界的;某一特定自然區域也是大自然界中的一個“子集合”。由於人類是最有活性的“變數因素”,所以,當人們狹義地研究這兩個“子集合”時,首先要考慮到人為因素的影響,要研究人為因素的影響所產生的效果。
人為因素是否對客觀世界和客觀規律產生影響呢?回答是肯定的。但是,人為因素對不同的子集合影響的大小卻是不同的。
人類社會是整個客觀世界的一部分,又是最有活性的一部分。所以。人類社會始終積極地對整個客觀世界施加影響。同時,要認識到,這種影響畢竟是有限的,這就注定了人類社會不能去“改天換地”;同時又要認識到,人類社會對整個客觀世界的影響是其他物種不能比擬的。如果人類不提倡“人與自然和諧統一”,而是提倡“人定勝天”,那么,人類將要面對的是“失衡”,結果將是災難性的。
人是構成人類社會的基本單位。所以,人為的因素就是社會規律的主導因素。人類社會是一個特殊的社會集合,與其相對的“某一特定自然區域”簡稱為“自然集合”,這也就是過去人們將其分為“自然學科”和“社會學科”的原因。
在人類社會(簡稱為社會集合)之中,只要不涉及“自然集合”的因素,人類普遍性(人性)的價值認同、需求和欲望,以及人為制定的政策規章,也可以形成一套被人類社會所認同的“客觀規律”,這個“客觀規律”同樣產生“機制”的作用。這一點不能不辨。
用哲學定義來說,在自然客觀的世界面前,人類的一切人為因素都歸屬於“主觀意識範疇”;但是,當在特定的人類社會的社會集合中,由於所屬的範疇變了,“參照物”也變了,人們普遍的共有價值認同、欲望、習慣和意願就成了“客觀世界範疇”,而個人或少數人的認識和意願卻成了“主觀意識範疇”,這一點也不能不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