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贈藥山高僧惟儼
【其一】
煉得身形似鶴形,
千株松下兩函經。
我來問道無餘說,
雲在青天水在瓶。
【其二】
選得幽居愜野情,
終年無送亦無迎。
有時直上孤峰頂,
月下披雲嘯一聲。
創作背景
李翱是中唐時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哲學家,當時任湖南澧州刺史,藥山唯儼禪師駐錫的藥山道場,正是他的治下。李翱早就景仰藥山禪師的嘉聲,以太守之尊屢請不至,於是就屈駕親自拜山。哪知到了藥山,唯儼禪師執經在手誦讀,根本就不理他。李翱的侍者就告訴唯儼禪師說,太守大人來看他了。但他也是不顧。李翱性急,見了很不瞭然,說:“真是見面不如聞名啊。”拂袖就出。這時唯儼禪師回過頭來說:“太守何得貴耳賤目?”——相信耳朵的虛聞還是相信眼睛的實見呢?這句極有分量,李翱心中一震,立即謝過,並請教大道。當他問:“如何是道?”時,唯儼禪師一言不發,卻用手上下一指問:“會么?”李翱茫然不懂,唯儼禪師才說:“雲在青天水在瓶。”李翱悟性畢竟不凡,當下“欣然”,於是就題了這首詩贈唯儼禪師 。
作品鑑賞
惟儼俗姓寒,年十七出家,初事惠照禪師,後謁石頭希遷,密證心法,得其衣缽,住澧州藥山,大暢禪風。當時李翱任朗州刺史,仰慕其名,乃入山謁之。《宋高僧傳》卷十七記載了他們的這次會見:“(翱)初見儼,執經卷不顧,侍者白曰:‘太守在此。’翱性褊急,乃倡言曰:‘見面不似聞名。’儼乃呼,翱應唯。曰:‘太守何貴耳賤目’翱拱手謝之,問曰:‘何謂道邪’儼指天指淨瓶曰:‘雲在青天水在瓶。’翱於時暗室已明,疑冰頓泮。”可見,“雲在青天水在瓶”一句本是惟儼所言,被李翱融入詩中。又據《五燈會元》卷五,惟儼示法的方法大致上是這樣的:“問:‘學人有疑,請師決。’師曰:‘待上堂時來,與闍黎決疑。’至晚,上堂眾集,師曰:‘今日請決疑,上座在甚么處’”其僧出眾而立。師下禪床,把住曰:‘大眾,這僧有疑。’便與一推,卻歸方丈。”竟以不言為言,正可作“我來問道無餘說”的註腳。但在李翱的詢問下,他還是說了一句話:“雲在青天水在瓶。”這句話使李翱頓悟,其因在於水在瓶中,亦如雲在天中,物性無別,萬法歸一。認清本心,則雲之瀟灑,水之恬靜,也能相通。在天上,就做瀟灑的雲;在瓶中,就做恬靜的水,把握住“現量”,就能夠得到自在。這就是李翱從惟儼那裡得到的啟示。
該詩的首句描述禪師居住在幽靜偏僻的地方,非常有迥離塵世的情趣。也就是第一首詩中提到的“千株松下”。“終年無送亦無迎”一方面是表示所居住之處人跡罕至,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禪師“心無掛礙”的體現。畢竟不肯終年無訪者。大徹大悟如藥山禪師者,當有許多人前去參訪問道。詩人自己也是其中一位,但禪師已證《金剛經》所說的“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所以是心中沒有“送迎”。後兩句是千古傳頌的名句。“有時”體現了禪師的“隨緣任性”,無所用心。“直上”既是寫禪師率性登頂的飄飄風度,也是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宗風體現。對於自己的本來面目,要當下承擔,不雜疑慮,不受人惑。“孤峰頂”即是最高處,直上孤峰頂,就是直達最高處,就是直契真如實相,不與萬法為侶。身臨最高處,忽見雲開月來,清光灑露,於是與天地為一體的藥山禪師,和唱一聲,長嘯萬里。這一嘯有什麼含義,這一嘯沒什麼意思,嘯就嘯了,並不容得分別思慮。只是如此,方才會得幾分“笑傲浮華”意。
作者簡介
李翱(772--841)唐古文家。字習之,趙郡(今河北邯鄲西南)人,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隴西)。貞元進士,官至山南東道節度使。曾從韓愈學古文,積極參加古文運動,文學主張與韓愈相近,時稱“韓李”。有《李文公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