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農業科學院

貴州省農業科學院

貴州省農業科學院始建於1905年,從貴州省農事試驗場起,先後經歷了貴州省農業改進所、省農業試驗場、省綜合農業試驗站和省農業科學研究所的演變。院本部位於貴陽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金欣社區,緊鄰美麗的阿哈湖國家濕地公園。下轄18個研究所、職工醫院及附屬中學,研究領域涵蓋水稻、旱糧、園藝、油料、畜牧獸醫、水產、茶葉、中藥材、生物技術、土壤肥料、農業科技信息等30多個專業。經過一百餘年的積聚與發展,現已成為全省唯一省級農業綜合科研機構。

基本信息

簡介

貴州省農業科學院貴州省農業科學院
貴州省農業科學院其前身是貴州省農業科學研究所。1966年擴建為貴州省農業科學院,其主要任務是:根據貴州省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以開展農業套用研究和開發研究為主,有重點地開展套用基礎研究和高新技術研究,強化科研成果的推廣和套用,著重解決全省農業發展中關鍵性的重大科技問題:培養農業科技人才;編輯出版農業科技刊物;開展國內外農業科技交流與合作。
現有博士61人,碩士348人;正高職稱105人,副高級職稱人員378人;享受國務院、省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41人;有突出貢獻的國家級中青年專家4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員3人;貴州省最高科學獎2人;省核心專家4人,省管專家15人;擁有貴州省水稻、玉米、小麥、油菜、馬鈴薯、蔬菜、肉牛首席專家。建成了13個農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省級重點實驗室,17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試驗站,11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試驗站,農業部重點學科群3個野外科學觀測試驗站和貴州省水稻超高產興義試驗示範基地。成立了院士工作站,已聘請袁隆平、劉旭、鄧秀新、傅廷棟、陳煥春、向仲懷、榮廷昭、朱有勇、南志標等12位院士作為院士工作站駐站院士。
十一五以來,承擔省級以上科研課題1800多項,其中40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973前期研究專項和科技支撐計畫等項目;主持實施了貴州省水稻、玉米、馬鈴薯、油菜、蔬菜、小麥和火龍果等7個省級重大科技專項,獲得成果700餘項;育成並通過省級和國家審定的糧、油、蔬、花、果等作物新品種127個,其中,“金優785”和“黔兩優2058”獲農業部超級稻品種認定,獲智慧財產權授權53項。
自育水稻、玉米、油菜、蔬菜、馬鈴薯新品種分別占全省種植面積的30%、80%、90%、21%、10%;主要糧、油、蔬、茶、薯等技術每年推廣8000餘萬畝;家禽37萬餘頭;水產養殖3.6萬餘平方米,糧食、油料、蔬菜、水果及畜禽產品等增產達60億公斤,新增社會經濟效益122.9億元,為貴州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機構設定

院機關職能機構設:
紀委(監察室)、黨政辦公室組織人事處、宣傳教育處、機關黨辦、統戰部、工會、科研管理處、科技成果轉化處、計畫財務處、審計處、外事處(對外合作交流中心)、智慧財產權管理辦公室、保衛處、離退處、後勤處。
院直屬單位:
(一)貴州省水稻研究所(貴州省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貴州省水稻兩用核不育系生態鑑定中心)
(二)貴州省旱糧研究所(貴州省高粱研究所、貴州省玉米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三)貴州省油料研究所(貴州省香料研究所)
(四)貴州省油菜研究所(貴州省油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油菜改良中心貴州分中心)
(五)貴州省園藝研究所(貴州省園藝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六)貴州省畜牧獸醫研究所(貴州省動物保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貴州省飼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七)貴州省茶葉研究所(貴州省茶葉質量監督檢驗站)
(八)貴州省蠶業研究所(貴州省辣椒研究所)
(九)貴州省土壤肥料研究所(貴州省生態農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貴州省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所)
(十)貴州省農業科技信息研究所(貴州省農業科技信息中心)
(十一)貴州省生物技術研究所(貴州省馬鈴薯研究所、貴州省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
(十二)貴州省水產研究所(貴州省特種水產工程技術中心)
(十三)貴州省植物保護研究所(貴州省農藥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站、貴州省無公害植物保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十四)貴州省草業研究所(貴州省草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十五)貴州省果樹科學研究所(貴州省火龍果研究所、貴州省柑橘研究所、貴州省特色果蔬工程技術中心)
(十六)貴州省亞熱帶作物研究所(貴州省南亞熱帶作物工程技術中心、貴州省生物質能源研究所)
(十七)貴州省現代農業發展研究所(貴州省農產品加工研究所、貴州省現代農業發展研究中心、貴州省農村經濟與社會發展科學研究所)
(十八)貴州省農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貴州省現代中藥材研究所、貴州省新品種區域實驗站)
(十九)貴州省農業科學院職工醫院(貴陽小河金竹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二十)貴州省農業科學院附屬中學

人才隊伍

現有博士61人,碩士348人;正高職稱105人,副高級職稱人員378人;享受國務院、省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41人;有突出貢獻的國家級中青年專家4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員3人;貴州省最高科學獎2人;省核心專家4人,省管專家15人。

研究專業

研究重點覆蓋水稻、旱糧、果樹、蔬菜、花卉、油料、土壤肥料、農業科技信息、畜牧獸醫、水產、茶葉、品種資源、中藥材、生物技術等30多個專業及領域。改革開放二十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經過全院職工的辛勤努力各項工作取得較大的進展。該院在糧、油、果樹、蔬菜等作物新品種選育及其栽培技術、生物技術、植物保護、土壤肥料、生態治理、科技信息、品種資源、人才培養、科技扶貧、新技術推廣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顯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貴州農業生產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科研成果

貴州省農業科學院貴州省農業科學院慶典
該院在農業科學研究上擁有一定的優勢,改革開放以來,共承擔科研項目500多項,累計獲科研成果200多項,其中省部級科技成果112項,省部級二等獎以上重大科技成果28項,成果推廣運用累計面積4000萬畝以上,增產糧油果蔬約50億公斤,新增產值約524億元,培養鄉土人才300多萬人(次),使60多萬人脫貧,為該省科技興農、科技扶貧作出了貢獻。"九五"期間平均每年新增社會效益約4億元,發表出版科技論著1000多篇(部),許多論文已被國外刊物刊登或引用。
近二十年來,育成農作物新品種(組合)59個,其中水稻16個,玉米8個。小麥8個,小黑麥4個、大豆4個,油菜7個,蔬菜8個,瓜果4個。水稻兩系新組合已取得突破性進展,雜稻兩優363、金優431、威優467、I尤4761;優質雜交油菜黔油10、11、12、13、14號;雜交玉米黔原3號、黔單10號、黔玉1號;貴麥2號、5號、黔麥早2號;小黑麥新品種勁松5號、49號;黔辣1號,黔茄1、2號,黔白1、2號,黔甘1、2號,西瓜良種黔育1號、3號等已在生產上大面積推廣套用。
在生物技術方面,黃連、油菜、魔芋組織細胞培養、獼猴桃新品種原生質體培養,都取得了較大進展。黃連組培技術,細胞中黃連素含量達5.21%,超過國內研究水平,油菜組培已培育出油菜不育系4個及相應的組合材料60個。
國際合作科研項目"中國南方旱坡地持續農業管理"通過幾年努力,初步解決了貴州山區土壤流失的關鍵技術問題,套用生物梯化技術,使土壤侵蝕量減少82%,養分流失減少80%,這一技術已逐步在全省推廣,既節省了人力、物力、財力,又保護了生態環境。
由加拿大國際發展研究中心資助的"中國貴州山區社區自然資源管理研究"項目,採取參與性社區管理研究方法,對林地、荒山草地、耕地、水等資源實行了6年系統研究,使各種資源在得到有效保護前題下,大幅度提高了利用率,顯著改善了生產、生活條件,初步實現了試驗區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研究結果引起國際學術界高度重視,2000年在貴州召開了30多個國家參加的研討會,得到專家高度評價。
該院的早果菜和冬果菜研究取得了很大成效。到目前為止,早熟蔬菜和冬果菜在全省10多個縣(市)低熱河谷地區已大面積推廣,累計推廣面積為160餘萬畝,產值約22億元,純收入約16億元,推動了該省蔬菜周年供應問題的解決,為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找到一條可靠的途徑。取得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
在果樹新品種選育方面,該院先後鑒選了葡萄、龍眼、荔枝、油桃、黃肉桃、草莓、無籽柚、柑桔、獼猴桃、蘋果等,豐富了該省果樹栽培品種。
1996年-1998年,該院與安順地區行署共同實施"安順地區百萬畝糧油高產綜合示範工程"項目,我們選派了一名科技副專員,六名科技副縣(市)長,17名科技副鄉鎮長和三十多名科技人員下到安順地區六個縣市住點工作,在當地政府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經過住點科技人員辛勤勞動,三年總增糧食2.31億kg,總增油菜籽952.7萬kg,新增產值3.52億元。
"紅黃壤農業持續發展研究"項目提出了黃壤綜合改良技術,冷、爛、銹田改良技術,煤水田改良技術,在試驗區範圍內推廣,1998年糧食產量比1991年翻了一番,農民生活有了明顯改善。該技術已在全省大面積推廣。
水稻、玉米微機測土最佳化配方施肥技術在全省推廣400多萬畝,使水稻、玉米產量大幅度提高。
農作物病、蟲、草害防治研究,提出了水稻主要蟲害、病害、草害一整套防治技術,在全省推廣面積500餘萬畝,產生了較大的社會經濟效益。
在科技開發方面,該院堅持以自身的科技成果運用開發為主,以自辦或聯辦科技開發實體為基礎,初步建成"院所兩級,以所為主","一所兩制"的科技開發體制,逐步建立科研與開發良性循環的運行機制。近幾年來,先後創辦了20多個科技型經濟實體,其中院肥料示範廠,年生產能力上萬噸,產品銷往全省60多個縣市。建立了以種子產業為主的"貴州金農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和優質米加工生產線,這些實體都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

人才培養

二十年來,該院選派100多名科技人員參加各種不同形式的外語培訓和業務進修,先後派出80多位科技人員到美國、法國、加拿大、英國、日本、墨西哥、泰國、菲律賓、澳大利亞等國家學習進修和學術交流,從而提高了中青年科技骨幹的外語水平和業務素質。

發展方向

根據新世紀該省農業發展需要和農業科技發展現狀,該院將認真貫徹黨的十五大精神,堅持"以科研為基礎,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目標"有計畫有步驟地進行體制改革,加快科技創新體系建設,適應西部大開發和加入WTO的需要,建立適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新型農業科學研究機構。緊緊圍繞職業產業結構調整,作物育種及成套栽培技術的研究開發部署科技力量,把延長生物鏈和產業鏈結合起來,向農業的深度和廣度進軍,堅持自主研究與技術引進相結合,高新技術與常規技術相結合,研究創新與成果轉化相結合,推廣示範與科技成果產業化經營相結合,實現技術目標與經濟、社會目標的有機統一,通過農業科學技術的重大突破與全面推進,為實現21世紀該省農業發展的戰略目標提供可靠的技術保證,為農村、農業、農民服務。

學院地址

地址:貴陽市金竹鎮
郵編:550006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