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肉[象肉]

象肉[象肉]
象肉[象肉]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象肉,為象科動物亞洲象的肉,主要成分為蛋白質,在《本草綱目拾遺》中有所記載,性味甘淡,對治療禿頭和瘡有一定的效果。

基本信息

詞典含義

大象肉 大象肉

《*辭典》:象肉  

【來源】象, 脊索動物門,哺乳綱,長鼻目,象科的肉。

【原形態】動物形態詳"象皮"條。

【化學成份】主要含蛋白質外,尚有脂肪、碳水化物(如糖原)、有機酸、非蛋白性含氮物質(如肌酸)和無機鹽等。脂肪組織的三甘油酯含棕櫚酸極高。蛋白質主為肌球蛋白、肌動蛋白、原肌球蛋白、肌動球蛋白、白蛋白、肌紅蛋白、血紅蛋白。其所含維生素比一般溫帶動物的肉豐富得多。

①《本草拾遺》:"味鹹酸。"

②《開寶本草》:"味淡。"

③《綱目》:"甘淡,平,無毒。"

【功能主治】《開寶本草》:"主禿瘡,作灰和油塗之。"

【摘錄】《*辭典》

《中華本草》:象肉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拼音】 Xiànɡ Ròu

【來源】藥材基源:為象科動物亞洲象的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Elephas maximus Linnaeus

原形態

亞洲象 亞洲象

鼻吻呈圓筒形,突出甚長,舒展伸縮自如,可垂至地面,下面較細,末端為筒形,突出甚長,舒展伸縮自如,可垂到地面,下面較細,末端為鼻孔,杯口狀,前緣有一指狀突起,是持握器管。雄象上頜門齒突出口外,略向上翹,長達1.5-1.8m,全齒呈圓錐體狀,每對象牙重約20kg。四肢粗壯,前肢5指,後肢4趾,尾短而細。全身灰色或棕灰色,皮厚,皺褐多,稀疏地散生著粗毛。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主要棲息于海拔1000m以下的濕度較高的熱帶、亞熱帶或其複合類型的溝谷,山坡及稀樹地帶。具群居性,性喜水,早晨及夜晚覓食,愛吃野芭蕉蘆類、棕葉蘆、董棕、各種竹類。

資源分布:分布於亞洲南部各國,我國僅雲南南部及西南部有分布,數量不多。

化學成份

主要含蛋白質外,尚有脂肪、碳水化物(如糖原)、有機酸、非蛋白性含氮物質(如肌酸(creatine)和無機鹽等。脂肪組織的三甘油脂含棕桐酸(palmitic acid)極高。蛋白質主力肌球蛋白(myosin)、肌動蛋白(actin)、原肌球蛋白(tropomyoglobin)、 肌動球蛋白(actomyosin)、清蛋白(albumin)、肌紅蛋白(myoglobin)、血紅蛋白(hemoglobin)。其所含維生素比一般溫帶動物的肉豐富得多。

喀麥隆事件

2012年1月份至2月份,蘇丹和查德偷獵者在喀麥隆東

北部的布巴·尼德吉達(Bouba Ndjidda)國家公園內大肆偷獵,致使近500頭大象慘死。

布巴·尼德吉達國家公園位於中部非洲國家喀麥隆的北部,與查德毗鄰,大象可從喀麥隆這邊的國家公園自由“出入境”到查德。法新社記者23日在公園內走訪時在3處地點發現總計12頭大象的遺體。這些大象遺體上有明顯槍傷,象牙已被摘除。

當地居民在分食大象肉。該國家公園一名看護人在接受電話採訪時透露,公園占地22萬公頃,此次實際被殺的大象可能不止500頭,偷獵者來自蘇丹或查德,攜有重型武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