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特點
象山白鵝是鳥綱、雁形目、鴨科動物的一種,屬食草動物。象山白鵝成年鵝體型中等大小,體軀長方形。全身羽毛潔白,少量個體在頭部和背側夾雜少量斑點狀灰褐色羽毛。額上方肉瘤高突成半球形,隨年齡增長突起明顯。頜下無咽袋。頸細長。喙、脛、蹼幼年時橘黃色,成年後變橘紅色,爪玉白色;肉瘤顏色較喙色略淺;眼瞼金黃色,虹彩灰藍色。成年公鵝高大雄偉,肉瘤高突,聳立頭頂,昂首挺胸,鳴聲宏亮,好鬥逐人;成年母鵝肉瘤較低,性情溫馴,鳴聲低沉,腹部寬大下垂。
產地環境
地理位置
象山縣位於浙江省東部沿海中段,寧波市的東南部,在象山港與三門灣之間。其地理位置北臨象山港,與鄞州區、奉化市隔港相望;東北遙對舟山市普陀區的六橫島和寧波市北侖區的梅山島;東瀕大目洋;南接貓頭洋,隔三門灣與台州市的三門縣相峙;西連寧海縣,象山半島自寧海縣紫溪、梅林至一市東延入海。介於北緯28°51′18〞—29°39′42〞、東經121°34′03〞—122°17′30〞之間,縣境東西最大距離為70千米,南北最大距離為90千米,陸地總面積1175平方千米,其中半島部分為995平方千米,島礁部分為180平方千米。象山處於象山半島的東部,由象山半島東部本土和沿海600多個島礁組成,具有“三面環海,一線穿陸”的理特徵。
地形地貌
象山縣位於浙東丘陵的沿海地區,山地面積為793平方千米,占總面積的70%左右。縣內大多是200米以下丘陵,坡度平緩,山嶺起伏綿延。地形總體特徵是丘多、山低、坡緩。全縣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山地一般高200—450米,分布較廣,縣內主要有爵溪山地、黃避岙山地、南鄉山地等3片。
象山的平原大多散布於沿海地區,這些平原多由海灣促淤成灘,經過人工圍塗而成,稱為海積平原,主要分布在北部象山港、東部各海灣和南部三門灣。其特點是面積大、範圍廣,占象山平原的主導地位。其中南莊平原和定山平原面積最大,歷有“上八萬(畝)”、“下八萬(畝)”之稱。
此外,象山還有沖積平原,以山前衝擊扇為主要形態。因境內山勢矮小,腹地短淺,所以面積不大,以丹城、白石、九頃、梅溪一帶比較典型。洪積平原以溪谷平原為主要形態,形狀多為狹長,大多地處溪谷。
氣候特徵
象山縣屬於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無霜期長(年平均約248天,生長期為345天),光照充足(年平均氣溫為16—17℃),溫和濕潤,雨量豐沛(年平均降水量1400毫米以上)。但颱風活動頻繁,常伴有狂風暴雨,水系源短流急,獨注入海,工程調蓄性能弱,而且河網密度低,潛伏旱澇災害隱患。全縣多年平均降雨量1463毫米,多年平均水資源徑流總量9.33億立方米,降雨徑流時空分布呈現自西北東南遞減,集中在梅雨、颱風期間,為雙峰型。年際變化極度偏離均衡,變幅最大為2.83,以及工程地質、地形、淹沒移民和經濟條件的限制,導致水資源開發利用困難。
由於地形不同,縣內西北部與東南部沿海地區在氣溫西北部比東南部石浦地區略高,年積溫西北部超出6000℃;年降水量,即使在久旱年份,西北部山區都要超過東南部的石浦地區。
土壤種類
象山縣境內土壤有土類5個,亞類13個,土種52個。紅壤類,分布在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區,面積69333.33公頃,占全縣土地面積64%。黃壤類,主要分布在500米以下山脊崗背,面積293.33公頃,以西周鎮為多。潮土類,主要分布沿海旱地門前塗、兵營塘、金星永安塘、高塘群英塘等,面積3266.67公頃,占全縣土壤2.6%,母質為近代海相沉積,土層深厚。鹽土類,曾受海潮浸淹,鹽分重,大多是新圍墾塘田,面積4866.67公頃。水稻土類,分布濱海平原和山谷溪畔,為縣主要農耕土壤,面積30200公頃,約占土壤總面積29%。
植物資源
象山縣木本植物有89科262屬594種(含4亞種46變種9變型21栽培種),其中裸子植物9科22屬52種(含4變種9栽培種),被子植物80科240屬542種(含4亞種42變種9變型12栽培種)。常見草本44科123屬156種(含2亞種4變種),常見菌類植物12科15屬17種,常見藻類植物28科34屬37種。
水系水文
象山縣水資源總量9.3億立方米,西部徑流區,面積163平方千米,年徑流總量14354萬立方米。中部徑流區,面積222平方千米,年徑流總量18122萬立方米。南部徑流區,面積389平方千米,年徑流總量28609萬立方米。北部徑流區,面積248平方千米,年徑流總量19050萬立方米。海島徑流區,面積154平方千米,年徑流總量7647萬立方米。全縣河道總長度710千米,河網密度0.61千米/每平方千米。大塘港,流域面積134平方千米,河長18千米。南大河,流域面積82.17平方千米,河長7.8千米。淡港,流域面積52.5平方千米,河長5.5千米。白墩港,流域面積49.91平方千米,河長7.8千米。下沈港,流域面積40平方千米,河長4.2千米。鶴浦大河,流域面積41.3平方千米,河長5千米。大長溪,流域面積32平方千米,河長3千米。象山縣總蓄水量1.37億立方米。庫容100萬立方米以上水庫20座,其中500萬立方米以上6座,1000萬立方米以上4座。大塘港水庫總庫容3135萬立方米,溪口水庫總庫容1250萬立方米,倉岙水庫總庫容1065萬立方米,隔溪張水庫總庫容1050萬立方米。
從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條件來看,象山地處浙江東部沿海,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條件優越,境內丘陵平原相間,江河交錯,水源、草料和物產豐盛,自古就是候鳥——野雁冬來春去途中歇憩的最佳場地。象山白鵝屬當時先民捕捉的野雁,經長期訓養、培育和選育而成的。
歷史淵源
據象山塔山史前遺址出土文物考證,塔山遺址早期文化相當於河姆渡三期文化的中、晚期,距今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於此生息繁衍。塔山遺址上層文化階段的商周時期出土較多的犁、耕田器等農業工具,說明農業、畜牧業已達到一個新的水平。
象山養鵝有著悠久的歷史。在秦時,象山為鄞縣屬地,縣治在今奉化白杜,因之象山與奉化物產、民俗多有相通。《奉化縣誌》載:西晉時該縣即開始飼養白鵝,象山飼養白鵝時間推想大致相仿。
在明代,象山已有養鵝及鵝翎列為貢賦的記載。明嘉靖《象山縣誌》載:“畜之類,馬、牛、羊、驢、騾、豬、狗、雞、貓、鵝、鴨……”;“明正德嘉靖間歲辦雜色鵝翎四千六百三十根,以上歲辦蓋自永樂以來載諸舊志抄本而”。說明象山在明永樂年間不僅有飼養白鵝,而且象山白鵝已在全國居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並大量飼養,確定了象山白鵝鵝翎(鵝毛)為國朝歲進供應。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象山白鵝運銷寧波6213羽,產值1.24萬元,已成為當時象山外銷土特產之一。
新中國成立後,象山白鵝發展更快。1949年白鵝飼養量4.1萬羽,1965年發展到7.74萬羽,增加了88.78%。
1978年,象山白鵝開始出口至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和香港、澳門市場,象山縣被浙江省計委列為浙江省白鵝生產基地和“凍寧波鵝”出口基地。隨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種草養鵝技術的推廣,養鵝開始出現專業化、規模化和區域化生產。
生產情況
2000年,象山縣逐漸恢復了100萬隻大白鵝的養殖量。
2012年,象山白鵝年飼養量達到263萬羽,產值近億元。
產品榮譽
2010年09月30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象山白鵝”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象山白鵝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產地範圍為浙江省象山縣丹東街道、丹西街道、爵溪街道、石浦鎮、西周鎮、鶴浦鎮、賢庠鎮、定塘鎮、牆頭鎮、泗州頭鎮、塗茨鎮、大徐鎮、新橋鎮、東陳鄉、曉塘鄉、黃避岙鄉、茅洋鄉、高塘島鄉等18個鄉鎮街道現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一)品種
浙東白鵝。
(二)飼養管理技術
1.種雛:種雛來自於象山境內規定的一、二級種鵝場。
2.育雛:
(1)飼養密度:1至5日齡每平方飼養20至25隻,6至10日齡15至20隻,11至15日齡12至15隻,16至20日齡8至12隻,21至28日齡6至8隻。
(2)放牧管理:10日齡後雛鵝可選擇晴暖天氣進行適度放牧,放牧3日後可逐漸自由放水。
(3)飼養環境:要求放養水源水質清潔衛生,水面面積1畝以上,每畝放養<1500隻。
3.育成:育成期間必須放牧,每天放牧不少於4小時。
4.育肥:60日齡左右開始育肥,育肥時間10至14日,育肥期舍飼。
5.屠宰要求:屠宰日齡60至70日齡,屠宰體重≥3.5千克。
6.環境、安全要求:飼養環境、疫情疫病的防治與控制必須執行國家相關規定。
(三)質量特色
1.感官特色:
(1)活鵝特徵:體型中等,體軀呈船形,全身羽毛潔白,肉瘤、喙、脛、蹼為橘黃色。頭大小適中,頸細長。
(2)胴體感官:胴體均稱、光淨,肌肉豐滿;皮膚緊湊,有彈性、光澤,呈肉白色;喙、蹠、蹼部呈橘黃色。分割胴體,肌肉光澤,色澤鮮艷,肌間脂肪含量適中,且分布均勻。
2.理化指標:
項目 | 指標 |
蛋白質(%) | ≥18.0 |
肌間脂肪(%) | 5.5—8.5 |
胺基酸總含量(%) | ≥16.0 |
3.安全要求:產品安全指標必須達到國家對同類產品的相關規定。
專用標誌使用
象山白鵝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產地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浙江省象山縣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經浙江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核,由國家質檢總局公告批准。象山白鵝的法定檢測機構由浙江省質量技術監督局負責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