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角莖基腐病

豆角莖基腐病

豆角莖基腐病屬一種土傳病害,濕度大時危害更嚴重,豆角莖基腐病在豆角整個生育期均可發生,以苗期發生最為嚴重,主要為害幼苗靠近地面的莖基部,並慢慢往根部擴展,,濕度大時腐爛,並著生一層白色菌絲。

主要症狀

豆角莖基腐病屬一種土傳病害,濕度大時危害更嚴重,豆角莖基腐病在豆角整個生育期均可發生,以苗期發生最為嚴重,主要為害幼苗靠近地面的莖基部,並慢慢往根部擴展,後期莖基部縊縮,呈褐色,濕度大時腐爛,並著生一層白色菌絲。

病原

豆角莖基腐病豆角莖基腐病

Rhizoctoniasolanikühn稱立枯絲核菌AG-5菌絲融合群,屬半知菌類真菌。該菌群是一種不產孢的絲狀真菌,其菌絲形態與一些子囊菌擔子菌非常接近,該菌有菌絲融合現象。菌絲在融合前常相互誘引,形成完全融合或不完全融合及接觸融合三種融合狀態,我國已發現並建立了十多個菌絲融合群,其中AG-4是引起黃瓜、冬瓜等立枯病和玉米紋枯病的優勢菌群,是個重要菌群。寄主廣泛,引致多種作物病害。AG一4菌絲融合群的菌株根據菌核形態及去氧核糖核酸的氮鹽基序列同源性又分為AG-4HG—I、AG-4HG-Ⅱ兩亞群,前者在PDA培養基上形成菌核為暗褐色,後者有1/3~1/2形成灰色至白棕色菌核。立枯絲核菌分為三大群,一群是多核的立枯絲核菌,具3個或以上的細胞核,菌絲較大型,直徑約6~10微米,其有性態為Thanatephoruscucumerls(Frank)Donk稱瓜亡革菌。在土壤中形成薄層蠟質狀或白粉色網狀至網膜狀子實層,產生的擔子桶形至亞圓筒形,比支撐擔子的菌絲略寬一些,擔子具3~5個小梗,其上著生擔孢子;擔孢子橢圓形至寬棒狀,基部較寬,大小7.5~12×4.5~5.5;微米,擔孢子能重複萌發,在擔子上形成2次擔子。立枯絲核菌是由單一菌絲尖端的分枝密集而形成或是由尖端緊密地和菌絲密集而形成菌絲結。菌絲融合群不同,在形態、病理、生理和生態方面也不完全相同。至於各融合群的致病特異性及他們之間的內在聯繫及在自然界的作用還需進一步明確。

發生規律

本病由半知菌亞門的菜豆殼球孢菌[Macrophominapha-seoli(Maubl.)Ashby.]和豇豆殼莖點黴菌[PhomavignaeHenn.]侵染所致。兩菌均以菌絲體和分孢器隨病殘體遺落在土中越冬。以分孢器內生的分生孢子作為初侵與再侵接種體,通過雨水濺射而傳播,從莖蔓傷口或表皮侵入致病。

防治措施

1、合理輪作,實行水旱輪作,高畦或深溝灌水,播種前可用55-60攝氏度的溫水浸種15-20分鐘滅菌,隨即用新高脂膜浸種24小時,並在地表噴施消毒藥劑加新高脂膜800倍液對土壤進行消毒處理,消滅播種前土壤、種子中的病菌;播種後及時噴施新高脂膜800倍液保溫保墒,防治土壤結板,提高出苗率。

2、加強管理,在豆角苗期應合理澆水追肥,並配合噴施新高脂膜防止病菌侵染,提高植株抗自然災害能力;同時在豆角在生長期適時噴施促花王3號抑制主梢旺長,促進花芽分化;同時在豆角開花前、結莢期和膨果期噴施菜果壯蒂靈,增強花粉授粉質量,促進果實發育,提高豆角品質,達到高產高質豆角。

3、藥劑防治,若發現病株應及時清除並集中燒火,同時根據植保要求噴施針對性藥劑進行防治,並配合噴施新高脂膜800倍液增強藥效,提高藥劑有效成分利用率,鞏固防治效果;病害嚴重時可進行灌根處理,隨即噴施新高脂膜800倍液增強藥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