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林堯陵

谷林堯陵

堯陵又稱堯王墓,乃帝堯所葬之處,《呂氏春秋》云:“堯葬谷林”,其址在距鄄城縣城7公里的富春鄉谷林,故名“谷林堯陵”。

基本信息

簡介

堯,姓伊祁,名放勛,號陶唐氏,系軒轅黃帝五世孫,父帝嚳,母慶都。司馬遷列之為五帝之一。堯以欽明文思四德安其民,親睦九族,更以“禪讓”美德名揚天下,頗受人民敬仰和擁戴。堯15歲封唐侯,20歲為天子,建都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境),在位98年,117歲去世,葬於谷林。《大清一統志·唐堯陵》載:“陵高四丈五尺,廣二十餘丈,上有廟” 。堯廟始修於東漢永康元年(167年),為濟陰太守孟郁所建,有“漢濟陰太守孟郁修堯廟碑”為證。碑文900字,《山東通志》、《曹州府志》、《濮州志》和《金石錄》均有記載。其後四修堯陵:(1)東漢建寧五年(172年)濟陰太守審晃修堯祠堯母靈台,立堯母靈台碑;(2)東漢熹平四年(175年)濟陰太守劉合修堯廟立“帝堯碑”;(3)明嘉靖初都御史陳鳳梧委知州張寰重修建堯廟;(4)清乾隆元年(1736年)山東巡撫岳睿重修堯陵,其因為“自金末河決,堯祀移於東平州蘆泉山之陽,然堯陵自在谷林,不在東平”(《大清一統志》)、“東平一陵,實屬沿誤,隨委員查視,堯陵在濮州城東南六十里古雷澤之西谷林寺前,有享殿三間在焉”(《濮州改祀堯陵議》)。

建制

關於堯陵規模,《水經注》云:“今成陽(今鄄城地)城西二里有堯陵,陵南一里有堯母慶都陵,於城為西南,稱曰靈都,鄉曰崇仁,邑號修義,皆立廟。四周列水,潭而不流,水澤通泉,泉不耗竭,至豐魚筍,不敢采捕。前並列數碑,枯柏數株,檀榆成林。二陵南北,馳道徑通,皆以磚砌之,尚修整。堯陵東、城西五十餘步中山夫人祠,堯妃也,石壁階墀仍舊,南西北三面,長櫟聯蔭,扶疏里餘。中山夫人祠南,有仲山甫冢,冢西有石廟,羊虎傾低,破碎略盡,於城為西南,在靈台之東北。”由此可知,堯、堯母、堯妃均葬谷林。北魏時期,堯陵區還很完整。清嘉慶年間還有相當規模。據《濮州志》堯陵古圖所示,堯陵為坐北朝南三進式長方形院落,四周圍以磚牆。大門前有“石門”牌坊,東側有房數間。大門外東側有一水井,再向東是“聖母殿”。大門內為第一進院落,兩側有東西“更衣亭”。第二進院門為一正兩偏,門內左右是東西朝房,中央是圓形花園,其後是一座“享殿”。殿後是第三進院落,古松掩映之下,墓丘巍然屹立,墓前豎一石碑。今堯陵墓區面積6000餘平方米,地勢平坦,墓區原有松柏古樹300餘棵,1979年淤灌時全部淹死,現有近年所植柏樹60餘株。堯陵封土直徑15米,陵前立有明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八月濮州知州薛孟所立“堯陵祭文碑”和清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濮州知州繆潤紱書“帝堯陶唐氏墓碑”各一棟。

菏澤市著名旅遊景點

概況菏澤市歷史悠久,為華夏文明發祥地之一。相傳黃帝族、炎帝族、九黎族融合後就定居在這裡,堯舜禹三大部落,主要活動在這一帶。
景點百獅坊 | 百壽坊 | 仿山墓群 | 金山大洞 | 巨野永豐塔 | 冉子仲弓祠 | 冀魯豫邊區革命紀念館 | 歷山舜王廟 | 安邱堌堆遺址 | 谷林堯陵 | 孫臏故里 | 莊子釣魚台 | 會盟台 | 陳台 | 曹州牡丹園 | 古今園 | 百花園 | 曹州書畫院 | 凝香園 | 曹州武術館 | 青年湖公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