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都陵

慶都陵,位於漢城陽故城西南,陵東有中山夫人祠。

慶都陵址

據《皇覽》、《水經注》、《靈台碑記》、《述征記》記載:慶都陵在城陽靈台。位於漢城陽故城西南,有堯母慶都之墓,繞墓有池,池魚頭間生印,謂之印頰魚。靈台,《水經注》云:“在雷澤東南(應為西南)”。上有唐堯靈台碑,漢建甯五年(公元172年)立。其於今方位,在富春鄉谷林堯陵前一里。

陵址考證

《路史》卷二十六<<辨帝堯冢>>說:”堯之冢在濟陰成陽,堯母靈台在南.漢章帝元和二年,使奉大牢祠堯於成陽靈台是其處也.今皆在濮之雷澤東南”.
引郭緣之<< 述征記>>:”成陽城東南九里有堯陵,陵東有中山夫人祠,在城南二里蓋堯妃也.東南六里有慶都家,上有祠廟”.
<<水經注>>言:”成陽城西二里有堯陵,陵南一里有慶都陵.於城西南稱之靈台,曰崇仁邑,號修義,其葬處明若此”,”郭氏所記乃小成陽,小成陽在成陽西北五十里,隸於河南,月山曰成陽,谷林在其下.小成陽以山得名,乃堯葬所在”.據漢廷尉仲定碑云:”遷廷尉卿病,乞歸修堯靈台黃屋三十餘”.而靈台碑言:“濟陰太守、成陽令各遣大掾輔仲君,由知為仲定矣”.上述幾段話對堯陵和慶都陵的地望說法不很一致,但共同的一點,都承認堯陵及慶都陵在成陽範圍內.
<<史記·五帝本紀>><<集解>>引<<皇覽>>曰:”堯冢在濟陰城陽”,引<<呂氏春秋>>曰:”堯葬谷林”,皇甫謐曰:”谷林即城陽”.引<<括地誌>>云:”堯陵在濮州雷澤縣西三里”,又云:”雷澤縣本漢城(成)陽縣也”.
<<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成陽”條下說:堯游成陽而死葬焉.漢曰成陽縣,晉改為城陽,隋更名為雷澤縣.故城在今山東(今屬河南濮陽)濮縣東南.”堯陵”條下說:堯陵在雷澤城西,與濮縣接界.
引<<呂氏春秋>>、<<漢書·地理志>>、<<集古錄>>、<<清一統志>>、<<括地誌>>、<<述征記>>、<<皇覽>>、<<文獻通考>>等古籍,其說法基本一致。“雷澤”條下說:雷澤在濮縣東南,接菏澤縣界.
引<<周禮注>>、<<史記五帝本紀注>>、<<漢書地理志>>及《水經注》諸古籍,大體說法一致,其地望在成陽縣與濮縣之間.在漢魏時期雷澤面積已經縮小到東西二十華里,南北十五華里.“雷澤縣”條與“成陽”條所說相同。“濮縣”條介紹:濮縣,春秋時衛鄄邑,後魏置濮陽郡,隋置濮州.故治在濮縣東二十里.明徙今治.
繁瑣地引用以上文獻記載,其目的是要說明古雷澤地望,這個目的可以說達到了.如果用今天的行政區劃來說,成陽即雷澤縣在山東省鄄城縣境內,其代表地望即舊城鄉.濮縣舊址在今河南省濮陽市的范縣境 內,其代表地望為濮城鎮(濮陽縣境內還有一個小濮城村).濮城鎮在西北,舊城鄉在東南.其實古時的范縣、鄄城縣都屬於濮陽郡、東郡或濮州.古雷澤在濮城鎮與舊城鄉之間,早年被湮淤,今黃河改道後從中穿過.

其它陵祠

堯母陳鋒氏女 , 名慶都 , 生前曾居成陽。死後 , 東漢章帝時追封為 " 靈台大母 ", 並在伊祁山附近 建有 " 堯母靈台 " 。官方按時派人前來致祭。據《保 定府志》記載 :" 漢章帝元和二年 ( 公元 85 年 ), 有 使者郭延生祀堯母於成陽靈台 , 並置 5 戶人家在此守護靈台 " 。宋仁宗於景祐四年 ( 公元 1036 年 ), 也曾親臨拈香致祭。 望都縣舊志記載 : ……漢建寧五年 ( 公元 172 年 ) 成陽靈台碑文曰 :" 慶都仙沒 , 蓋葬於茲 , 欲人 莫知 , 名曰靈台 , 上立黃屋 , 堯所奉祀…… " 。
古代除官方派人來此致祭外 , 平時 , 遊人或其 他官員也常來拜謁 , 有的還留有詩詞。如 : 陝西關 中的康乃心詩云 :
客到丹陵日 , 先尋聖母台 ; 茫茫雲霧裡 , 下片 雪霜來。勳業中天盛 , 禎神此地開 ; 乾坤高冢在 , 萬古見崔嵬。
這座靈台建築 , 在金代時被山水沖損 , 其祀移 於東平蘆泉山之陽。元代至正三年 ( 公元 1343年 ), 在望都城青陽門內建有堯母陵祠。四周有磚 石砌牆 115 丈 , 上復筒瓦 , 頭門二門建有磚房 , 左 右各開耳門。正殿龕祀堯母像 , 端莊肅穆。前廊壁 嵌多詩 , 兩旁廂廊均系磚房 , 屋頂都有鴟吻、龍脊 生肖。 殿兩側各有石碑一通。西側隔以牆垣 , 有高架木坊一座 , 上寫 " 堯母陵 " 三個大字。向內有 井亭 , 再向北就是堯母陵。周長 36 丈 6 尺 , 磚砌靈 台 , 高達三丈。陵區蒼柏參天 , 堯母祠院槐樹成 蔭 , 布局莊重幽雅。
為保陵祠免遭損壞 , 明天啟四年 ( 公元 1624 年 ) 七月 , 招道士李守明主持看守。堯母陵祠 , 歷代都有修葺。據碑文記載 : " 帝嚳 " 高辛氏……黃帝之曾孫也。 父曰蟒極 , 祖曰玄囂 , 妃四 , 姜女原生稷 , 筒生商 , 常生摯 , 慶都生堯 , 是為陳鋒氏女也。觀於三阿 , 生堯于丹 陵。是慶都者為古地名 , 堯之母以地氏也。今治古 成陽地為慶都屬。於唐武德改置城池於此 , 其慶 都舊治 , 在今治西北名故城 , 倚堯山下 , 北里許為 伊祁山……慶都為母地……而堯母與堯當並祀於 慶都…… " 。因此 , 望都縣既建有堯母陵、祠 , 也有 堯廟。
這些建築竣工後 , 遊客和官方人士常來拜謁。如 , 清朝巡撫郝浴詩云 :
萬古堯天戴 , 重恩實此開 , 丹陵余白晝 , 紫氣 遺燕台。八彩常留照 , 三多共幾徊 ; 可憐城下水 , 曾洗聖人來。
端州王錫侯詩云 :
佳域萬古壽東城 , 縣避尊親竟改名。
自是淵源流道脈 , 古崇根本寫人情。
高槐十聳萬年綠 , 古井泉看百尺清。
聞說鳳凰來作架 , 可知靈匹愛文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