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岳

谷岳

谷岳,華裔美國人,環球旅行者。其主要事跡:有2003年,從西雅圖出發開始出發,帶著一隻背包,三台相機,和一張單程機票,歷時兩年零一星期,走了18個國家,最終回到出生地——北京。在09夏天一路只依靠陌生人的幫助,搭便車、經過1萬6千多公里、13個國家,穿越中國、中亞和歐洲,直到柏林見其女友。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谷岳谷岳

出生:1980年

出生地:北京(美國籍)

身份:環球旅行者

谷岳0-11歲在中國,11-24歲美國(其中一年在中國留學),24-26歲在世界流浪,26-31歲在中國。谷岳在北京出生、共在北京住了17年,共在美國14年

2003年,美籍華裔青年穀岳(KyleJohnson)辭了工作,賣掉幾乎所有家當,從西雅圖出發開始旅行。帶著一隻背包,三台相機,和一張單程機票,試圖離開喧囂和既定的生活,尋找生命中的真實和美麗。他花了兩年零一星期,走了18個國家,最終回到出生地——北京。

這次旅行前,谷岳已經有過兩次讓他上了癮的長途旅行。一次是18歲時類似“成人禮”的歐洲行,一呆就是6個月。另一次是從北京搭火車去西藏,他想買張學生票,就找了個辦假證的買學生證,本想要個人大的,拿到一張北大的,隨身攜帶假證,他在西藏呆了兩個月。西藏之行他讀了〈在路上〉,沒能看完,但對搭車一幕始終不忘。凱魯亞克描述了他生平最精彩的搭車旅行,一輛卡車,後面平板上趴著六七個小伙子,司機是兩個金髮年輕農民,路上見誰都樂意帶上。“我們要去洛杉磯!”這群小伙子嚷嚷著。“你們去那兒幹嗎?”“我們也不知道,管他呢。”後來的環球旅行,谷岳經歷了生平最掙扎的搭車旅行。第一站紐西蘭,為了省錢他決定搭順風車,可即使對著飛馳而過的汽車伸出大拇指這么簡單的動作,他也做不出來,這是個祈求的動作,需要極大的謙卑,他覺得自己太低聲下氣了。後來做了個大牌子,也依然難以將它伸出去,嘗試、放棄、放棄、嘗試,一個40開外的女士主動搭載了他,之後他對紐西蘭民族甚至整個世界,充滿了信心。這是真正踏上旅途的人才能體會的掙扎與欣喜,整天在房間旅行的人無福享用。

這次旅行,可能有逃避的意思。谷岳剛大學畢業,在西雅圖的通用汽車公司工作,在美國國小上到大學,大公司可能是人生段落的一個中止點。同齡人整天想著怎樣在30歲之前升職,4、50歲時掙夠錢提前退休,到時有一個房子,幾台車子,一個老婆,幾個孩子,可是快樂嗎?自由嗎?所有的愉悅來自別人的羨慕,忽略發自內心的渴望。聽上去就像頭腦一熱,谷岳服從自由召喚,辭職上路。剛離開公司的幾日,總會慣性地想著工作,真正到達紐西蘭,他躺在奧克蘭的一個海邊棧橋,看著藍天,雲特別近,突然意識到,已經是在路上。

在寮國萬榮,谷岳遇到一個淺褐色眼睛的美麗女孩Noa。他們參加一個小派對,聊到很晚,送她回旅館的時候他們在布滿大坑的街上慢慢走,谷岳覺得胃裡像打了個結,手掌全是汗,停到旅館門口台階前時心跳飛快,滿腦子搜尋勇氣,但一瞬間勇氣好象又蒸發掉了,他們還在交談,說的什麼卻全記不得。看著Noa的眼睛,谷岳突然彎腰,吻了她的嘴唇。他移開一點點,Noa說:“真沒想到。”然後笑了。他們在芭那度過了兩天,之後在去印度之前,谷岳在一條淺河邊向她告別,他們最後一次親吻,她站在河岸上,朝著站在河中狹長獨木舟上的他揮手。這可能是谷岳旅行的一個小縮影,他遇到的友善的人,憤怒的人,喜歡的人,厭惡的人,明明知道互相可能永不再見,但依舊共同體會與珍藏那短暫的幸福,傷感,失落,欣喜,抱怨,發瘋……

不像凱魯亞克那般瘋狂,谷岳最多在越南的一個前美空軍基地,躲避安全人員的追蹤,在雜草和大坑中奔跑;或在巴基斯坦被當成孤身一人前去尋找本•拉登的美國人。也不同於匆忙度假的人,夫妻因為沒有確認酒店而爭吵,丈夫隨時隨地打開筆記本查收郵件,孩子大哭大鬧,谷岳疑惑地看著他們,為什麼不肯享受旅途的寧靜?甚至與整日混在路上的其他背包客也不同,他聽完一個日本人騎車環美一周,加拿大泛舟抵達北極的傳奇,一邊感慨他的勇敢一邊想知道他是不是還記得旅行的目的地。在青年旅社,一個花白頭髮的單身漢在一群年輕人中顯得格外孤獨,他一輩子都漂泊四方,居無定所,更換工作、友伴和性。這種感覺在印度時格外明顯,錢所剩無幾,新鮮感漸漸消退,原本幾個月的旅行打算拖延到了1年零8個月,谷岳真害怕自己又頭腦一熱,就在此度過餘生。他打算前往終點,北京。

巴基斯坦越過邊境,他從新疆吐魯番坐了42小時火車到達北京西站。身上還有800多美元,一個老大哥的訓誡:千萬不要一文不名的結束旅行,生活總要重新啟動。選擇北京是潛意識的,這是他的出生地。他也不認為自己是嬉皮士或“垮掉的一代”當代版,他自認為是主流青年,他的繼父是美國60年代的嬉皮士遺老,而嬉皮士的後代大都積極上進。他暫時留在了北京,但再也不想穿上西裝,旅行讓他沾染了文藝氣,打算搞電影。他不會呆著不動,雖然沒想好,但一直在謀劃下一次出行。生活也許像一個大病房,大多數人都甘心呆在裡面,懶於更換病床。谷岳可能沒有走出病房的大門,但他將病床從靠暖氣片的地方更換到了靠窗的位置。

火車離北京越來越近,谷岳卻出乎意料地平靜,這是憧憬了很久的時刻,但腦子裡空空的,什麼也沒有。他走下站台,沒人知道他是誰,沒人知道他都幹了什麼,他背著一個又舊又髒的背囊,穿著一雙更舊更髒的鞋子。

搭車去柏林

“我們倆要從中國搭便車一路到德國。”

“如果方便的話能帶我們一路嗎?”

“不好意思,我們可能沒有錢給你,但是有香菸和微笑,非常感謝!”

為了去看遠在柏林的女友伊卡,谷岳策劃了一場浪漫而又艱辛的逃亡式旅行,從北京到柏林,以搭順風車的方式,穿越歐亞大陸的13個國家,全程16000公里,途徑沙漠、雪山和草原。谷岳和搭檔劉暢,一路上得到了88位司機的幫助,歷經千辛萬苦,最終抵達柏林。這一場浪漫而難忘的旅行,打動了無數人,也引領了年輕一代新的生活潮流。每天早上醒來,不知有什麼樣的探險在等著我,我遇到來自世界各個角落的人,通過從未想到的方式認識自己,發現原來擁有快樂、享受眼前、珍惜生活是那樣簡單。這就是我在路上的生活,不知道每天能遇到的什麼樣的人,每次都遇到好人,都很有意思。可以說,世界各地的人都來幫我們。——谷岳

伸出大拇指,美好世界,就在你腳下!

這是一場最瘋狂的浪漫逃亡,途中艱難險阻最終美夢成真,最終改變了谷岳和劉暢的人生,也改變了許許多多人的生活

關於搭車

搭便車是在路上乘陌生人的順路的車來完成一段的路程

路程可能只是幾公里也可能是幾百公里,看車主一起順路多遠。搭車一般是不付錢的。

歐美的搭車文化

搭車自從汽車的誕生到60、70年代的歐美是非常普遍的一種交通方式。同時當代著名的小說《在路上》描寫的幾個年輕人橫跨北美的故事也給無數的歐美人心中流下了很深的印象-對他們來說搭車有著濃濃的自由浪漫的精神。

至今在歐美每年有數萬人都用搭車做成他們的交通方式。對他們來說搭車還是一種自由探險的旅行方式。

13個國家16000公里

一路向南

由谷岳和劉暢拍攝的首部真人版公路大片《搭車去柏林》記錄了谷岳歷時三個月,選擇僅僅依靠陌生人幫助,一路“搭便車”從北京到德國柏林看女友的浪漫之旅,在旅遊衛視一經播出,便收到熱烈反響。而《一路向南》記錄的則是2010年9月,谷岳再次出發,隻身搭上貨櫃巨輪橫渡太平洋,與紀錄片導演劉暢在阿拉斯加會合,開始了他們的美洲穿越計畫。他們將用一年多的時間,從北極圈出發,以阿根廷最南端為目的地,用最小的碳足跡完成世界上最長的陸地穿越。此次節目率先播出的是他們從阿拉斯加到墨西哥的旅程,剩下的三分之二旅程將在2011年完成,並在旅遊衛視陸續播出。從中國寧波到北美大陸的最北端、一路向南到墨西哥,這是他們穿越南北美旅程的第一段。

旅行意義

去年11月份到墨西哥了,今年想繼續走,直到阿根廷的烏斯懷亞,就是世界上最南的城市。我們本來希望是8月份,但是現在得看一看贊助的進展。

谷岳谷岳

旅行家谷岳

首先搭車只是旅行的一部分,它只是代表了我們喜歡這種旅行的風格,我們也會選其他各種好玩的旅行方式。而且我女朋友要出去的話,她雖然能吃苦,但也吃不了這么多苦。我要再帶一個女孩她又不願意,那我帶誰?我自己一個人出去呢也行,但是有時候要拍攝什麼的,就需要另外一個人。

因為旅行就是這樣嘛,你看著世界地圖,然後就會有想像力,會讓你想像非洲是怎么怎么樣,這個南美是怎么怎么樣的,當時就是指著世界地圖畫一條線,然後看看能不能走過去。

也搭過車,以前就是背包客,自己出去玩。比如在紐西蘭待兩個半月,也是就搭車、徒步什麼的,在西藏、內蒙都搭過車。當時為什麼去柏林想搭車,就是給自己一個挑戰,看看能不能光搭車去。

汽車、卡車、私家車、拖拉機、驢車、馬車全部都搭過,連火車也扒過車。在伊拉克搭的拖拉機還算是挺那個奇怪的,因為本來就沒有座,就是一個木板,特別顛簸。

首先是得看你在哪兒搭車,比如你要在羅馬尼亞、捷克或者在土耳其,大家都知道你要搭車,所以你只要微笑,然後有信心,自我精神要調理好,避免那種特別沮喪的表情。而在中國的話,就得直接上去跟人搭話,在服務區什麼的跟人家搭話。

其實很簡單,我就把我自己的事都告訴他。我覺得如果一個人自己很開放,就是說很大大咧咧的把自己的事隨便說出來,對方的防衛心也不會那么強了。我就是講講我的故事,我媽在哪兒,我姐姐什麼的。可能他一看這個人挺好的,挺愛說話的,他也會講他的故事。我覺得如果我沒有秘密跟他保留的話,他也可以跟我說話。其實就是這樣,現在尤其是中國這個社會,好多時候得需要你自己主動去做一些這種事情,這時別人也會很願意,只是他不會主動去做。

比如說兩周前夜裡十二點多了,我在路邊上看到一個民工喝喝醉了躺在路中間,我就跟一個朋友把他抬到馬路邊上去了,但是之前那么多人在路邊走路看到了,大家都不管。好像大家都看了很多新聞,在做事前都想著不要傷害我自己,首先是自私的種感覺。比如我搭車,我想看看有沒有人能幫助我,大多數的人防衛心會比較強。當然還會有一些人願意冒一下險幫一下別人。

特別好客的一般都是穆斯林國家。一部分是因為他們的信仰,比如說我們在烏茲別克斯坦、土耳其,特別容易搭車,當地的人都特別好,都特別愛幫我們。但是在克羅地亞,人也挺好,但是能感覺到稍微冷淡一點。我覺得另外一方面是錢讓人覺得更冷淡,越發達、越富裕的國家,人與人的關係越冷淡,因為大家都覺得自己有錢了,不需要其他人了。比如小時候,八十年代的時候住在院裡、胡同里,大家都會互相幫助,現在誰都不理誰了,就是這樣嘛。我覺得越窮的地方反而人越好,起碼會有人來幫你。

作為一個旅行者路過,看了之後覺得土耳其、東歐這種社會階級的差別不是特別大的國家挺快樂的,一是他們比較樂觀,比較好客,二是對物質上的東西看得不是那么重。

首先就是媒體、好萊塢把一些負面東西誇大了,可能偶爾會有一個人搭車被打,然後突然大家就都知道了,然後好萊塢又做了一個電影,大家就覺得這個很危險了。其實好多時候只是在你的腦海里覺得危險,但是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時候,媒體、好萊塢把所有這種犯罪行為都誇大得很厲害,讓大家以為這種危險是頻繁的。還有一個原因是人的錢越來越多了,所以互相幫助的也越來越少了。

從二、三十年代一直到七十年代吧,即使現在美國比較偏的地方,比如阿拉斯加也很容易搭車。那些小鎮、小城市還比較好,比較容易一些。這個社會在逐漸改變,人與人的互相信任越來越下降了。

有好多人搭過車,說實話也不難。也是靠你自己,看你自己的,就是說你有多么能堅持,臉皮有多么厚。有好多網上的朋友給我發他的經歷,就是說搭車去西藏了,然後又回來了,去海南、去新疆的都有。可能搭車旅行稍微會比以前多一些,但是還是不多。其實這並不是一個主流的旅行方式,你如果時間少的話,也沒法兒有這么長的時間在這兒耗著。但是這樣可能會省一部分錢,然後會讓你交到一些平時不會認識的朋友們,在社會上各個不一樣階層的人。

搭車是免費的。但是有像在東亞的國家,有一些也會要錢,你就要提前跟他說好,你是給錢還是不給錢。

要是某些國家物價稍微貴一點的,像東歐、土耳其、喬治亞什麼的,我一般在當地的市場裡面買吃的,然後自己做飯。帳篷的話住得少一點,因為很多時候在市區里不好搭帳篷。所以一般都是住那種比較便宜的青年旅社或者招待所這類的。在一些歐洲國家的話,就自己買麵包香腸來啃。

總的來說是這樣的,當然它會比其他的方式省一點錢,你要自駕的話會在油上要花好多錢。我也坐過車,歐洲的火車票也很貴,所以搭車旅行還是比較省錢的。我在保加利亞,那會兒是我一個人,被別人請到家裡睡沙發,在那兒待了一周,也就花了50多美元。

其實沙發客很好,住青年旅社是你會認識當地的同路人,而當沙發客就能真的認識當地人,他會告訴你好多在導遊書里不會知道的一些事情。

偶爾會有,比如我有一次在紐西蘭,那個哥們停下來了,渾身全是刺青、紋身的那種,然後鼻子又是穿孔。後來硬著頭皮上了車,聊了會兒天,覺得也沒什麼太大問題。當然就是說,有時候會有一些,但是大多數的都沒有問題。

買人身保險,帶著手機、防狼器。生活就是這樣嘛,要是很安全的話可能也沒意思,就是有點刺激可能才好玩。

更多的是建議你要喜歡你的工作,可能就是中間休假時,比如你換工作了,用半年或者一年的時間可以出去玩。你要是想做一個旅行家,把旅行辦成工作,當然有一部分是玩,但是好多時候你也得認真的做,比如拍紀錄片也得把它拍下來。那個時候不是那么輕鬆的就去玩兒了,可能也會有一些犧牲的。

對,當然了,現在我覺得旅行也是我工作的一部分,但是我並不覺得累,並不覺得是工作,還是覺得挺好玩的。

挺好的,過得很平凡的日子,她現在在北京。她一年差不多三分之二的時間都在北京,剩下的時間在德國。

沒有壓力,就是說你去做一些事的時候得考慮考慮了,比如現在我說去哪兒玩一個月也得問問她怎么的意見。

沒有,我們的男女關係可能跟中國的不一樣,我花我自己的,她花她自己的錢,吃飯的時候我請她一次,她請我一次,就是這樣的。

就是很獨立的。我去哪兒也不用跟她說我要去乾什麼,當然時間長的話要告訴她一下。她主要擔心就是路上的安全,最好是別超過兩、三個月,時間太長了也不好。

這邊首先父母都很看得開,不會逼我說趕快成家立業生孩子。我一聽到別人說父母逼孩子成家立業,就覺得好煩啊,因為可能父母都覺得自己是為孩子好,其實簡直就是為他們好。(笑)我覺得什麼時候覺得心裡踏實下來了,要想定下來了,可能會成家。但是我覺得我也不會定下來,可能一年也要出去跑一跑。看吧,就是說過的比較隨意的生活。

覺得車到山前必有路嘛,中國人大多數人花90%的時間是為了未來而活著的。

是很壓抑。我覺得雖然需要有錢,需要用一部分的精力為未來做一些事情,但是生活不是像你想像的那么完美,不是你覺得做ABCD它就會成ABCD,往往會有一些意外。咱們每個人的適應能力很強,所以我覺得以後該怎么樣就怎么樣吧。

你找人出錢更困難,因為電視台也不給你錢。

這十二、三年都特別喜歡旅行,一開始就自己出去旅行、出去玩。當時學的是經濟管理,然後發現坐班、上班的這種工作真是不適合我,然後就是想著乾點別的。本來是想做攝影師或者導演什麼的。但是跟著好萊塢劇組拍過一部戲,覺得那么多人,五、六十個人在一起拍一部東西,可能不是很適合我。還是喜歡做自己的事,然後就想去旅行,然後用視頻、文字、圖片等記錄下來,如果能這樣維持下去,就能把工作和愛好融合在一起。我想這樣的話,要能維持生活倒是也挺好的。

覺得生活是起碼試一試你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你要能把它做下去的話,就儘量把它做下去,而不是為了我要買房子而犧牲自己,去做一個我不想做的事情。我不喜歡這樣的交換,我想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哪怕我沒有房子,或者掙錢比別人會少一點,但是起碼我會過得特別充實。

在夏威夷待了半年,我挺喜歡在那衝浪的,而且又能打工攢點錢,覺得那樣挺好的。我還是比較喜歡熱帶地區吧,穿著拖鞋,穿個短褲就能出去溜達。

現在就是覺得有點不像以前那么自由了,有女朋友了,就不能說我一去哪兒去半年不回來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