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米特里

讓·米特里

讓·米特里,電影理論家、評論家、電影史學者,也是電影導演。他大約是法國最深邃與最受尊敬的電影理論家和史家之一。他撰寫了大量關於電影的文章和書籍,最著名的要屬兩卷本的《電影美學與心理學》(Esthetique et Psychologie du Cinema),被一些評論者認為是電影理論史上最重要的學術著作之一。

基本信息

簡介

米特里從童年起即是狂熱影迷,1924年成為Marcel L'Herbier的助手。翌年他合作創辦法國的第一個電影社團;1936年,他是Cinematheque Francaise的創辦人之一。1929年,他開始執導實驗短片,多是關於視覺節奏的練習。他唯一一次涉足劇情電影,劇情長片Enigme aux Folies-Bergere (1959,Bela Darvi主演),結果慘敗。

1964年,米特里開始一個長達20卷的寫作工程,關於他對500名電影導演作品的畢生研究。

米特里從1944年起即是IDHEC的電影教授,也曾在蒙特婁大學教書。他做過一些text-films,圖解電影語言,供教學之用。

電影理論家

雖然米特里在電影這一領域中擁有好幾種不同的角色,但他首先是一位電影理論家,電影理論界公認他百科全書式的著作《電影美學與心理學》是對電影學術的巨大貢獻。這部兩卷集的著作集中體現了米特里的電影美學思想,並使他獲得了“電影的黑格爾”的尊稱。米特里在人文學科上知識淵博,又熱衷從事電影創作上的實驗,傾向於電影史的梳理研究,麥茨稱他的著作是“難以逾越的經典”。

米特里的著作富有辨證精神,他對電影和語言、辭彙和影像、結構和節奏、蒙太奇和長鏡頭、空間連續性和斷續性、感性和理性、真實和藝術、現實主義與形式主義等一系列問題的表述都貫穿著辨證性。

米特里的電影觀念不偏執,有人稱之為蒙太奇派和長鏡頭派的折衷。他從自身基本電影理念出發,總結了電影美學理論認識的三個層次:影像、符號和藝術。米特里認為,影像是一個物象,是一個現實的片段,是第一層次的東西;然後影像按照特定的規則結構為畫面,具有符號的意義,使電影成為語言;最後通過導演的想像力的創造,這種語言可以成為藝術,電影的詩意是米特里美學體系中的最高層次。

米特里對電影影像的本性的形象說明是:活動影像既是具有構形作用的景框,又是向世界敞開的窗戶,克服了蒙太奇派和長鏡頭派排斥的觀念。

主要研究

米特里對影像、全景鏡頭、主觀鏡頭、景深鏡頭、移動鏡頭、彩色和音樂元素都進行了心理學分析,尤其是他運用格式塔心理學闡述了蒙太奇原則的合理性。

在《電影美學與心理學》這部巨著中,幾乎可以找到從讓·愛潑斯坦到巴贊的全部理論探索的印跡,包括貝拉·巴拉茲、愛森斯坦、愛因漢姆和科昂-塞阿的電影美學思想。但是他並非簡單地繼承某一人或一派的學說,而是用嚴格的批評分析尺度衡量各種理論,始終拒絕為某一種美學辯護,始終兼收並蓄、博採眾長,運用哲學、心理學、美學、邏輯學和語言學的諸方知識來分析各家短長。米特里的學術精神使人認識到“電影不是一種馬上可以理解,或可通過意識形態來爭辯的東西。它是一個必須經由耐心而節制的研究,才能逐漸有所收穫的龐大探索工程。這才是現代電影研究的精神。”

主要作品

在60年代中期,電影符號學逐漸登堂入室,此時米特里尚未完成《電影美學與心理學》和《電影史》。在撰寫論著的同時,米特里始終高度關注著這門新學科的興起、發展和論爭。1987年,在臨終前,米特里終於完成了批評電影符號學的重要作品《電影符號學置疑》,在著作中,他對電影符號學做出了獨到分析和貼切的批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