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讀書少女》有一種不同於他在那些嬌艷的風俗畫上表現出的特點,自由發揮了他的大筆觸。因而在油畫語言上構成了特有的情趣。少女側面而坐,儀態萬方,典雅而又文靜,色彩的抒情表現力恰到好處:衣裙的金黃色度是飽滿的,它增強了整個少女形態的魅力,青春的美與視覺上的愉悅是統一的。這裡既未使用那種灑上極細膩的色粉,用寬筆在上面劃成一道一道的技法,也沒有過事粉飾的痕跡,一如他的《鞦韆》一畫那樣,全靠細筆觸的濃堆來渲染環境的貴族氣氛。這幅肖像畫在技法上已被法國著名美術史家皮埃爾·弗朗卡斯泰爾列入法國19世紀油畫高手格羅、德拉克洛瓦等人的行列,並說他是法國肖像藝術的一位真正的先驅者。
創作背景
弗拉戈納爾於1756年以皇家獎學金領取者的身份去羅馬。在羅馬法蘭西學院學了兩年後,又走訪了義大利各地,在那裡仔細研究了提埃波羅的作品,爾後又在那不勒斯對蘇里梅納(Solimena,1657~1747)的裝飾畫發生濃厚的興趣。1761年回到巴黎後不久,即被推舉為院士;1765年,他在沙龍展出了一幅《大祭司科爾蘇斯捨身拯救卡利爾羅》歷史畫,受到了格外的重視,被畫壇奉為“當年最好的畫”,並因此而獲得一間在羅浮宮內的畫室。儘管如此,他的經濟開支仍捉襟見肘,入不敷出。為了獲得更多的報酬,他開始為富人們畫些艷俗的愛情題材的油畫。直至接受杜·巴莉夫人的木板油畫訂件,使他名聲大噪。
弗拉戈納爾的油畫接受的是布歇的影響,但就其色彩的表現方法看,他在國外學習時早對倫勃朗的色彩發生興趣。從1775年到1779年間,在他所作的畫上幾乎都可看到這種影響。如他的《門閂》一畫,採用的是倫勃朗善用的照明光表現法。據知,他與格朗科一起在德國和奧地利旅行時,曾用較長時間在藝術收藏所里研究過倫勃朗的作品。這種對荷蘭繪畫的興趣,也可以從這一幅《讀書少女》的肖像畫上看出來。
作品賞析
這是一個做奴僕的少女,在勞動間隙中忙裡偷閒地讀書。少女因勞動而疲憊,但並未能阻擋她求知的欲望。室內道具說明,這是在廚房之內,貓兒閒適的陪伴著她。這是畫家面向生活、關注普通人命運的表現。
據傳,畫中少女是弗拉戈納爾妻子的妹妹,年近十四歲的瑪格麗特·熱拉爾,因母親去世前來巴黎投奔姐姐。此時弗拉戈納爾與結婚六年妻子感情淡漠,而天生麗質、窈窕迷人、多才多藝的小姨子的到來,使家中宛如增添了一朵嬌艷盛開的鮮花,自然強烈地吸引著充滿激情和才華的畫家的創作欲望。因此,當瑪格麗特到來不久,畫家便以她為模特兒,用清新自然的寫意筆調,描繪出對少女的愛意與溫情。畫風一改往日慣用的輕巧、華麗、瑣碎的羅可可風格,構圖,造型和色彩都表現出讀書少女端莊、文靜與專注,弗拉戈納爾通常喜愛的黃色在這裡不但沒有輕浮之嫌,反而猶如灑在少女身上的一綹溫暖而耀眼的陽光,使少女的美更加自然純情,又如春天復甦萌動的生命,閃耀著青春的活力。有評論說,在弗拉戈納爾筆下,油彩不再是顏料,詩意已從中翩然起舞。在造型和構圖上,畫家也擯棄了羅可可藝術所擅長的以曲線造型為主和動盪不穩定構圖的特點,在扶手位置和深色的背景右邊增加了平行和垂直的線條,形成了畫幅之中的長方形,並使少女的側身像置於其中,給人以穩定平靜之感。而這種直線的分割,恰與古希臘時期盛行的“黃金分割律”相一致,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畫家對作品形式風格的選擇,不僅取決於他的趣味,更重要的是是否體現出他對所描繪對象的情感的態度。
弗拉戈納爾以前的作品,大都具有矯情艷麗的虛飾風格,而《讀書的少女》則一反往昔的矯飾之風,以直率揮灑的筆法、簡潔概括的顯露出畫家的才情和藝術功力。輕快飛舞的筆調猶如畫家激情飛揚的心動,在畫面上筆筆鋪排,準確而有節奏,為畫面注入了清純與生命的活力。肯定而有力度的筆觸刻畫出少女清晰嬌美的面部輪廓,神來之筆在少女那彎長的眼睫毛上,一筆挑出,看似隨意,卻最見畫家的功夫。順著少女專注的眼神看去,握書的右手如蘭葉交錯,自然而富有表情,那是畫家以最簡潔筆法一揮而就。整幅作品筆法利落、揮灑自如,一氣呵成,讀書少女的優雅神情躍然而出。畫中所散發出的嫻靜與知性之美,不僅在於美麗少女的讀書姿勢不懈不怠,重要的在於少女瑪格麗特本身所具有的喜愛讀書、學識豐富、聰慧敏感,後來成為一名女畫家的內在氣質,以及弗拉戈納爾對這種美感的認識與表現,渾然粗放與精緻刻畫巧妙結合,人的內心情感與外在形式相結合,充分顯示出弗拉戈納爾非凡的藝術才華。
作者簡介
作者弗拉貢納爾(1732-1806)是法國畫家,是法國羅可可繪畫的重要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