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素辨證

“證素辨證”新體系,整合八綱、臟腑、六經辨證等實質內容,提出中醫辨證的思維規律是根據證候,辨別證素,組成證名。

證素辨證淵源

湖南中醫藥大學朱文鋒教授從1976年開始潛心探討中醫辨證方法 。1978年研製成“中醫數字辨證機”,將辨證基本內容歸納為48項,進行辨證定量刻畫,建立了“加權求和浮動閾值運算”數學模型。1985年研製成“中醫辨證論治電腦系統”,編制病狀近1000種,標準證型模式1500個,演繹證型模式5000餘個,構建起了完整的辨證論治體系。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中醫臨床診療術語》中所列疾病、證候、治法,於2002年研製成“WF文鋒-Ⅲ中醫輔助診療系統”,增加460種常見疾病的診斷和辨證治療,病、證、癥結合,理、法、方、藥俱備,形成了10種診療方案。2003年申請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973計畫)“中醫辨證論治關鍵科學問題的基礎研究——構建以證素為核心的辨證體系”,建立基於數據挖掘技術的證素辨證研究平台,採用“雙層頻權剪叉算法”,準確提取證候辨證診斷的權值,制定出證素、常見證診斷標準,建立起完整的證素辨證體系。2008年出版《證素辨證學》專著。

證素辨證概述

“證素辨證”新體系,整合八綱、臟腑、六經辨證等實質內容,提出中醫辨證的思維規律是根據證候,辨別證素,組成證名。揭示了辨證的普遍規律、實質與特點 ,為靈活複雜的辨證方法找到了執簡馭繁的要領,更符合臨床辨證的實際,學習時容易掌握,臨床時便於操作,能靈活地辨別處理各種臨床證候,克服了以往古今諸法混用,概念欠確切,內容不完整,甚至相互矛盾、錯雜的弊端,充分體現了中醫學的科學性,是對中醫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的辨證新體系。

證素辨證體系

三階雙網 三階雙網

“辨證”是根據中醫學理論,對證候進行分析,認識其病理本質——證素,並概括為完整證名的思維認識過程。由於任何複雜的證,都是由病位、病性等證素組合而成,因此準確判斷證素,便抓住了疾病當前的病理本質,並可執簡馭繁的把握靈活複雜、動態的證。在辨證思維過程中,應突出3個環節 ,即證候(症狀、體徵等臨床信息)的獲取,然後是證素的識別,最後判斷出證名。這一過程重點清楚(病位和病性),層次清晰,要素明確。當在臨床收集了四診資料,得到病人寒熱、疼痛、汗出、飲食、睡眠、大便、小便、舌象、脈象、聲音、神色等信息資料後,首先進行證素的定量判斷,確定病位(如心、肺、脾、肝、腎、胃、膽等)、病性(如寒、熱、濕、痰、氣虛、血虛、陰虛等)後,然後再經過模式識別,而診斷為脾氣虧虛證、肝陽上亢證、心腎不交證、肝火犯肺證、肝腎陰虛證等。在確定思維規律的基礎上,可以對症狀與證素之間的計量關係進行全面系統地研究,即明確每一症狀在不同證素中的貢獻度。將病人所出現症狀的貢獻度權值之和(以100作為通用閾值,根據病情的輕重與複雜程度進行調節),作為確定各證素(如心、胃、氣虛、血瘀等)是否成立的依據,最後將達到診斷閾值的證素進行有機組合,從而構成完整的證名診斷。基本證素包括病位、病性2大類,共63項。

其中病位證素30項,分空間性位置和層次(時間)性位置。

空間病位20項:心神(腦)、心、肺、脾、肝、腎、胃、膽、小腸、大腸、膀胱、胞宮、精室、胸膈[上焦]、少腹[下焦]、表、半表半里、肌膚、經絡、筋骨[關節]。

時間病位10項:衛、氣、營、血、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

病性證素33項:(外)風、寒、暑、濕、(外)燥、火[熱]、毒(疫癘),膿、痰、飲、水停、食積、蟲積,氣滯、氣脫、氣閉、氣虛、氣陷、氣不固、血瘀、血熱、血寒,血虛、陰虛、亡陰、陽虛、亡陽、陽亢、陽浮、津液虧虛、精髓虧虛、動(內)風、動血

根據辨證思維的認識過程,形成“證候一證素一證名”的辨證新體系,其中“證素”為辨證體系的核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