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期親迎

請期,民間俗稱“看日子”。男家先根據《婚娶周堂圖》選一個吉日,把婚期寫在紅貼上,請媒人送給女方徵求意見。女方認為不犯忌諱,婚期即定。待嫁姑娘在結婚前一、二日要由“全福人”開臉,即用兩條線反覆絞合,把臉上及兩鬢的汗毛拔除,新娘子愈加聰俊漂亮,表示處女生活已經結束,新生活即將開始。結婚那天,新郎帶著樂隊和娶親人馬到岳家迎娶新娘,謂之“親迎”。

具體內容

其情形頗為壯觀:前面是彩旗招展的儀仗隊,旗上繪有“飛虎”、“青龍”圖象,接著是一群吹鼓手鳴鑼開道,有的挑著燈籠,有的舉著”迎避”、“肅靜”的大牌,緊跟著的是為新娘準備的“花轎”和新郎乘坐的“官轎”,沿途鼓樂齊鳴,旗旗招展,浩浩蕩蕩,氣勢非凡。迎娶的隊伍到了女家,新郎先叩拜神子,再叩拜岳父岳母和親朋好友。然後起轎返回。返回的時間,洪洞、新絳都是傍晚,沿襲古代“婚禮必用昏,以其陽往而陰來也。”(《酉陽雜俎》)其根源可視為初民時代搶婚制的遺風。新娘上轎前坐過的凳子,母親要趕快坐上,以防止把娘家的福氣帶走。新娘從家門到上轎都要在地上鋪席,腳上穿著繡花鞋,鞋底貼著紅紙鞋樣,上轎後才剝掉。新娘上轎時,照例都要號啕大哭,謂之“哭嫁”。這一方面是真情的表露,新娘自幼生長在父母身旁,骨肉情長,猛然分別,女兒將做人妻,出於對未來生活的擔憂與恐懼,想到昔日父母的恩情,自然情意綿綿、難分難捨,不由得涕淚交流,痛哭一場。另一方面,也是出於心理上的迷信,當地人認為新娘上轎不哭,娘家就不興旺,民諺有:“女兒哭一獎,娘家富一富。”臨走哭嫁被認為是吉利的事情,有的新娘沒哭,娘家人佯裝要打的樣子,讓新娘哭出聲來。哭,成了特定的民俗慣例。

歷史傳說

抬轎的隊伍,一路上不許轎子落地,以防不測。據說,這起源於“梁祝”傳說:祝英台出嫁那天,路過梁山伯墓,請求下轎觀看,結果跳入墓穴,梁祝化為雙蝶。民間從反面理解,認為祝英台的死是停轎所致,所以形成了出嫁途中不停轎的習俗。俗話說:“抬轎的管抬轎,不管新娘尿不尿。”意思是新娘再有要緊的事,也不許中途下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