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作 者:靳玉樂,朱德全,宋乃慶 編
叢 書 名:當代課程與教學研究書系
出 版 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ISBN:9787107226311
出版時間:2011-05-01
版 次:1
頁 數:404
裝 幀:平裝
開 本:16開
所屬分類:圖書 > 教育與考試 > 中國小教育
內容簡介
《課程教學模式論:中學教育與農村建設》是國家“211工程”三期建設項目“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深化與教學創新研究”的重要成果,也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課題“農村普通中學職教滲透‘雙證式’教育模式探索”的研究成果。《課程教學模式論:中學教育與農村建設》從農村普通,中學的價值定位切入,明確提出了“以農為本”的農村普通中學教育價值觀,倡導突破農村普通中學複製城市中學教育、追求教育“精英化”的“應試教育”模式,走“內髮式”學校整體改革道路,具體化為“雙證式六連結構”課程與教學模式。該模式以“培養具有普通文化知識與農業技術專業知識的初級複合型人才”為邏輯起點;以“不求人人升學,但求個個成才”、“離土不離鄉,是農以農榮”與“升學有基礎,從業有技術”為基本理念;以“雙證”資格目標與“三維”操作目標相結合的目標體系為目標結構;以課堂、基地、農校、農戶、實體與高校這六個基本要素為關節點的“六連結構’’為運行機制。該模式的實現有賴於四項基本策略:“普職滲透式”課程改革策略、“主題式”教學策略、“三元整合式”評價策略與“三級一體式”管理策略。
作者簡介
朱德全,1966年生,四川南充人。教育學博士。現任西南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巴渝學者”特聘教授,國家精品課程“數學教育學”、“課程與教學論”主講教師,重慶市人民政府“322重點人才工程”第一層次人選,重慶市學術技術帶頭人。兼任重慶市高校教師高級職稱評定委員會委員,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學分會教學論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學術委員,重慶市教育評價研究會理事長,重慶市職業教育學會副會長等。主持省部級以上項目近10項,發表學術論文150餘篇,編撰《處方教學設計原理》等專著與教材20餘部,其中國家級規劃教材3部。獲普通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中國高校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全國教育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全國職業技術教育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重慶市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重慶市教學成果一等獎等。
宋乃慶,1948年生,浙江杭州人。現任西南大學黨委常委、常務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全國高師數學教學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教育部西南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主任。國家級教學名師,重慶市首批學術技術帶頭人,國家重點學科“課程與教學論”方向帶頭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曾任西南師範大學黨委常委、校長。主持國家精品課程建設項目、教育部特色專業建設項目及省部級以上課題10餘項。主編高校國家級規劃教材及論著10部(套)、中國小數學教材8套,發表論文70餘篇。獲中國高校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全國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成果二等獎、重慶市科技進步二等獎、重慶市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重慶市首屆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優秀成果獎等。
袁頂國,1973年生,四川鹽邊人。現任西南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主持或參與主持省部級以上課題10餘項,發表論文20餘篇,編撰《主題教學論》等著作5部。獲中國高校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重慶市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等。
目錄
導言
第一章 農村中學教育的價值定位
第一節 農村中學教育價值的“實然”——“離農教育”
一、“離農教育”的表現
二、“離農教育”的影響
第二節 農村中學教育價值的“應然”——“以農為本”
一、“以農為本”的內涵
二、“以農為本”的特徵
三、“以農為本"的理論淵源
第三節 “以農為本”的農村中學教育價值的實現
一、基於農村學生的多元教育目標觀
二、基於農村社會的多層次課程資源
三、“以農為本”的特色教學模式
第二章 農村中學教育的現存問題與改革路徑
第一節 農村中學教育的現存問題及歸因分析
一、農村中學教育的現存問題
二、農村中學教育現存問題的歸因分析
第二節 農村中學教育的改革路徑
一、確立正確的教育目標,轉變辦學方向
二、提高教師素質,引領教師專業發展
三、立足學校實際,加強教育科研
四、重視學校文化建設,營造良好辦學氛圍
第三章 農村中學課程教學模式的發展與
“雙證式六連結構”模式的提出
第一節 農村中學課程與教學模式發展與改革述評
一、升學為主、城鄉一律的傳統課程與教學模式
二、農村教育綜合改革背景下的幾種探索模式
三、農村中學課程與教學模式發展與改革的反思
第二節 “雙證式六連結構”模式的提出
一、課程與教學是農村中學“內髮式”改革的切入點
二、課程與教學模式概念的厘定
三、農村中學“雙證式六連結構"模式
第四章 “雙證式六連結構”模式的一般理論
第一節 農村中學課程與教學的邏輯起點
一、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人才需求結構
二、農村普通中學生的教育希望
三、農村中學教育的培養目標探索
第二節 “雙證式六連結構”模式的內涵
一、“雙證式六連結構”模式的含義
二、“雙證式六連結構”模式的特徵
第三節 “雙證式六連結構”課程與教學模式的理念
一、不求人人升學,但求個個成才
二、離土不離鄉,是農以農榮
……
第五章 “雙證式六連結構”模式的運行機制
第六章 “雙證式六連結構”模式的實踐策略
第七章 “雙證式六連結構”模式的實踐效應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收起全部<<
精彩書摘
農村青少年通過教育系統的這種流向還有一個很關鍵的特徵,即按前文所分析的人才內涵來看,通過普通教育系統流向農村的如此龐大的農村青少年均是“非人才”,而農村青少年中能夠成長為人才的部分基本上都流向城市。
綜上所述,農村社會的錢往城市裡流了,人才往城市裡跑了。農村社會要發展,靠什麼發展?在一個要錢沒有錢,要人才沒人才的狀況下談發展,恐怕也只能是空談吧!
可喜的是,經過幾十年的奮戰,特別是改革開放三十年的迅速發展,到20世紀90年代,學界公認我國已經基本實現了國家工業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已經跨過“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階段,進入了全面現代化建設特別是農村與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歷史階段。國家從巨觀上出台了“以工哺農”的戰略決策,財政預算對農村社會發展實現傾斜政策,農業與農村社會發展所需資金的問題正在逐步得到解決。農村社會要順利實現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關鍵在於培養大量符合農業與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所需要的人才。這樣的人才從何而來呢?來源之一是改變現行教育體系中接受專業教育的專業技術型人才在農村與城市之間的流動比例,使擁有人才資格的各層次專業技術人才更多地流向農村社會。不過,這條途徑在實踐中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逐漸改變,無法實現快速向農村社會提供大量人才的需求。來源之二就是改變農村普通中學教育的內部結構,突破農村普通中學只為專業教育打基礎的功能局限,形成農村普通中學既為學生成長打基礎又培養其專業技術資格與能力的新職能,從而把原來以“非人才”資格流向農村社會的,約占農村青少年總數三分之二的農村中學生培養為符合農村經濟發展所需的建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