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玉樂

靳玉樂

靳玉樂,男,1966年生,河南鄧州市人,1992年獲教育學博士學位,1996年晉升教授,1997年1月被批准為博士生導師,現任西南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二級教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學科評議組成員,首批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首批重慶市“兩江學者計畫”特聘教授,國家重點學科“課程與教學論”帶頭人,“課程與教學論”國家級教學團隊帶頭人,國家精品課程《課程與教學論》主持人,全國課程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靳玉樂 靳玉樂

靳玉樂,男,1966年生,河南鄧州市人,1992年獲教育學博士學位,1996年晉升教授,1997年擔任博士生導師,現任西南大學副校長、二級教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學科評議組成員,首批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首批重慶市“兩江學者計畫”特聘教授,“課程與教學論”國家重點學科帶頭人,“課程與教學論”國家級教學團隊帶頭人,國家精品資源課程《課程與教學論》主持人,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學分會副理事長,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實驗分會副理事長,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學位評定委員會副主席。先後發表論文280多篇,出版著作30餘部,獲得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全國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1項,重慶市政府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一等獎3項、二等獎4項等獎勵。

工作經歷

1992年參加工作,歷任西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副所長、教育學院院長。2006年任西南大學教育學院、師範學院院長。2011年4月任西南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

研究項目

1.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重大項目:“西南地區校本課程開發的研究和實驗”2000—2005年,主持人,30萬元;

2.霍英東教育基金會青年教師基金項目:“校本課程開發的研究與實驗”2002—2005年,主持人,1.33萬美元;

3.重慶市哲社“十五”規劃項目:“課堂探究教學與學生素質發展實驗研究”2001年—2004年,主持人,0.8萬元;

4.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課題:“西南地區基礎教育多元文化課程發展模式研究”2002—2005年,主持人,15萬元;

5.教育部人事司:“基礎教育新課程與教學創新的理論和實踐研究”2002—2006年,主持人,30萬元

6.西南師範大學創新群體研究基金項目:“課程與教學理論的深化研究”,2004—2007年,主持人,60萬元。

7.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課題:“民族學校對新課程適應性及辦學特色研究”2006-2007年,經費2萬元。

8.教育部社科規劃一般項目:“中國小教師對基礎教育新課程的適應性研究”2006-2007年,經費5萬元。

9.國家“211工程”三期建設項目:“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深化與教學創新研究”-2011年,經費200萬元

10.教育科學國家一般課題:“新課程改革對師生教學方式轉變的影響研究”-2012年,經費8萬元

研究領域

主要圍繞課程與教學論、基礎教育、多元文化教育等開展研究工作,出版著作28部,發表論文170多篇。在科學研究領域進行的主要工作有:⑴對課程與教學論的學科體系及其基本理論問題進行了開拓性研究,出版了《現代課程論》(1995)、《後現代主義課程理論》(2005)等產生論著; ⑵ 開拓了課程與教學理論研究的一些新領域,填補了某些空白,如出版了國內第一本《潛在課程論》(1996)、《課程研究方法論》(2000)、《探究教學論》(2001)、《中國新時期教學論的進展》(2001)以及《案例教學原理》(2003)等; ⑶ 對課程改革問題進行了有創新意義的理論和實踐研究,先後出版了《新教材給教師帶來了什麼變化》(2002)、《新課程改革的理念與創新》(2003)、《新課程教學案例研究》叢書(2003)、《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理論和實踐》(2004)等,發表了《新課程改革的文化探討》(2003)等重要論文; ⑷ 對多元文化課程的理論和實踐進行了創造性的研究,承擔了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大項目“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基礎教育多元文化課程發展模式研究”等課題,在《教育研究》上發表了《多元文化背景中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思路》(2003)等重要論文; ⑸ 從現代教育技術視角,對現代教學問題進行了有創意的探討,發表了《計算機支持下的協同學習》(2001)等重要論文。

學術論文

2001年

1.課程定義的批判分析,《焦作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1期;

2.走向新課程:內地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策略,《基礎教育學報》(香港中文大學),2001年2期;

3.亘古永存的火種,通往新世紀的橋樑,《重慶工學院學報》,2001年6期;

4.教學理論研究的新視點,《天津教科院學報》,2001年4期;

5.校本課程的實施:經驗、問題與對策,《教育研究》,2001年9期;

6.教學研究方法論的回顧與前瞻,《課程教材教法》,2001年7期;

7.課程實施:現狀、問題與展望,《山東教育科研》,2001年11期;

8.江澤民同志論教育,《山東教育科研》,2001年12期;

9.教學本質特殊交往說論析,《教育理論與實踐》,2001年 10期。

2002年

1.中國基礎教育新課程的創新與教育觀念轉變,《西南師大學報》,2002年1期;

2.論基礎教育課程發展的新理念,《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年4期;

3.新課程發展中教學問題的探討,《山東教育科研》,2002年2期;

4.生態主義課程範式芻議,《山東教育科研》,2002年4期;

5.生態主義課程的歷史演變,《遼寧師範大學學報》,2002年6期;

6.綜合課程研究的生態主義觀,《中國教育學刊》,2002年6期;

7.現象—詮釋學課程理論及其對基礎教育新課程的啟示,《外國教育研究》,2002年6期;

8.教學過程中教師期望效應探析,《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年 10期。

2003年

1.詩意的教育學,《中國教育報》,2003年1月4日第4版

2.研究性學習:高等教育應提倡的一種學習理念,《長春工業大學學報》(高教版),2003年1期;

3.課程實施的模式與策略,《比較教育研究》,2003年2期;

4.對研究性學習的再認識,《課程教材教法》,2003年1期;

5.新課程改革的文化哲學探討,《教育研究》,2003年3期;

6.校本課程開發的思想基礎,《西南師大學報》,2003年2期;

7.教師與新課程:基於CBAM的個案分析,《課程教材教法》2003年11期;

8.論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的文化轉向,《全球教育展望》,2003年8期;

9.多元文化背景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教育研究》,2003年12期;

10.課程目標研究的生態主義解讀,《河北師大學報》(教育版),2003年3期;

11.論文化類型與教師權威,《教師教育研究》,2003年6期;

12.教師參與課程發展:問題與對策,《當代教育科學》,2003年第23期;

13.研究性學習實施中的問題與對策,《中國小教材教學》,2003年24期;

14.可持續發展視野下的課程研究,《寧波大學學報·教科版》,2003年6期;

15.研究性學習的課程解讀,人大複印資料《中學物理教與學》,2003年11期。

2004年

1.論案例教學的本質和特點,《中國教育學刊》,2004年1期;

2.論詮釋學視域的課程實踐,《比較教育研究》,2004年6期;

3.校本課程發展背景下課程領導的理念與策略,《課程教材教法》2004年2期;

4.教學研究範式的後現代轉換,《西南師大學報》,2004年3期;

5.論課程政策評價模式,《全球教育展望》,2004年1期;

6.馬丁布伯的對話哲學對現代教育的啟示,《高等教育研究》,2004年第 2期;

7.相互調適取向的課程實施芻議,《基礎教育課程》,2004年2期;

8.論課程政策評價的模式,《教育理論與實踐》,2004年4期;

9.論質的課程研究的本質與特點,《課程教材教法》2004年5期;

10.論新課程背景下的對話教學,《西南師大學報》,2004年5期;

11.女性主義課程研究方法論評析,《比較教育研究》,2004年7期;

12.民族地區多元文化課程設計的理念與策略,《民族教育研究》,2004年3期;

13.論課程領導與學校角色轉變,《河北師大學報》(教育版),2004年3期;

14.論課程政策主體,《當代教育科學》,2004年第1期;

15.課堂的文化學思考,《當代教育科學》,2004年第7期;

16.論我國教育學科研究生的培養模式,《福建高教研究》,2004年2期;

17. Some Thoughts On Emergent Curriculum, International Forum on Integrated Education and Reform,Santa Cruz,California. October 28-31,2004. Sponsored by Center for Global Integrated Education, Inc. (CGIE).

2005年

1.教師作為轉型的知識分子,《今日教育》,2005年第1期;

2.生態主義課程設計的基本理念,《當代教育科學》,2005年第1期;

3.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的理念與策略,《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2005年第1期;

4.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理論基礎是什麼,《中國教育報》2005年5月28日;

5.新課程師資培訓的問題與對策,《課程教材教法》2005年第5期;

6. 作為質性研究之學生日誌的理念與功能,《教育發展研究》2005年第6期;

7.《現代教育論叢》2005年第5期;

8.課程研究在中國大陸,《教育學報》2005年第3期;

9.新課程發展中學校文化品性的缺失與重建,《教學與管理》,2005年7期;

10.普通高中新課程的模組建構及其特點,《基礎教育課程》,2005年第7期;

11.自主學習課堂上目標設定的指導策略,《上海教育科研》,2005年7期;

12.論締造取向的課程實施,《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05年第4期;

13.民族地區多元文化課程:問題與對策,《中國教育學刊》,2005年第9期;

14.課程改革:道家哲學的視點,《教育研究》,2005年第10期;

15.課程結構的意識形態詮釋,《當代教育科學》,2005年第18期。

2006年

1.論課程知識與社會意識形式,《教育研究》,2006年第6期;

2.論教學觀的後現代轉換,《課程教材教法》2006年第3期;

3.論理解教學的實現形式,《課程教材教法》2006年第5期;

4.當代教師文化的類型及其變革,《中國教育學刊》,2006年第3期;

5.協商課程評介,《教育學報》,2006年第3 期;

6.私營化:教育發展的動力還是阻力?,《外國教育研究》,2006年第4期;

7.試析對話教學的基本理念,《天津師範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06年第1期;

8.論課程與教學關係的重建,《基礎教育課程》,206年第5期;

9.協商課程對新課程改革有何啟示,《中國教育報》2006年5月27日;

10.論校本課程的實施與教師文化的重塑,《教育研究與實驗·新課程研究》,2006年6期;

11.Ideas and Curriculum Design of Liberal Education in Institutes of Higher Education,The Second World Curriculum Studies Conference,Tampere,Finland,May21-24,2006.

12.Why Teacher Commit to Curriculum Reform or Not:A Case Study,The Second World Curriculum

Studies Conference,Tampere,Finland,May21-24,2006.

13.詮釋學視野下的理解教學:特徵及意義,《當代教育科學》2006年第10期;

14.“故事中心課程”在中國小教師培訓中的套用,《中國教育學刊》,2006年第7期;

15.網路課程的文化本質及實施模式研究,《中國教育學刊》,2006年第8期;

16.論和諧課堂的建構,《當代教育論壇》,2006年第8期;

17.課堂文化擴散與交流:形式、原則與路徑,《中國成人教育》,2006年第9期;

18.多元文化課程的內涵與特點,《當代教育科學》2006年第17期;

19.反思教學與教師教育智慧的形成,《當代教育科學》2006年第19期;

20.和諧課堂:蘊涵、價值與建構,《基礎教育參考》2006年第11期;

21.教師文化視野中的教師專業發展,《浙江教育科學》,2006年第5期;

22.論學校課程領導的範式轉型,《課程研究》,2006年第4期;

學術著作

主要著作目錄:

1.《教育實驗論》(與和學新合著),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出版;

2.《現代課程論》(專著),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出版;

3.《潛在課程論》(專著),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4.《教學改革論》(主編),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出版;

5.《課程研究方法論》(與黃清合著),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出版;

6.《探究教學論》(主編),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出版;

7.《中國新時期教學論的進展》(第1作者),重慶出版社2001年版;

8.《活動課程與學生素質發展研究》(主編),重慶出版社2001年版;

9.《新教材將會給教師帶來什麼》(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10.《新課程改革的理念與創新》(專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

11.《案例教學原理》(主編),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出版;

12.《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理論與實踐》(主編),重慶出版社2004年版;

13.《普通高中新課程解讀》(副主編),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

14.《探究學習》(主編),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5.《自主學習》(主編),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6.《合作學習》(主編),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7.《後現代主義課程理論》(與於澤元合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出版;

18.《江澤民教育論述研究》(與張曉洪合著),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出版;

19.《現代教育學》(主編),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0.《現代教學論》(裴娣娜主編,撰寫“第五章”),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出版;

21.《多元文化課程的理論與實踐》(主編),重慶出版社2006年版;

22.《校本課程開發的理念與策略》(主編),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3.《理解教學》(主編),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4.《對話教學》(主編),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5.《反思教學》(主編),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獲獎情況

1.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8年)

2.重慶市“十佳教師”(2000年)

3.全國師德先進個人(2001年)

4.西南師範大學“有突出貢獻的教授”(2001年)

5.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師獎”(2002年)

6.霍英東教育基金會青年教師基金(2002年)

7.重慶直轄市首批學術技術帶頭人(2002年)

8.西南師範大學“優秀共產黨員”(2003年)

9.首批“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004年)

10.重慶青年五四獎章(2004年)

11.“重慶市高校優秀中青年骨幹教師”稱號(2004年)

12.“重慶市優秀專業技術人才”稱號(2006年)

13.重慶市首批宣傳文化“五個一批”人才稱號(2007年)

14.重慶市“名師獎”(2009年)

獲得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二等獎2項、省或直轄市級政府哲學社會科學一等獎2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2項,獲得重慶市及學校的教學成果獎多項。

社會兼職

主要社會兼職有:

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學分會理事、

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實驗研究分會副理事長

全國教學論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全國課程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全國教育科學規劃學科評審組專家

重慶市政府科技顧問

重慶市政府兼職督學

重慶市學位委員會教育心理學科評審組專家

重慶市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委員

重慶市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教育心理學科評審組副組長

重慶市陶行知研究會副會長

重慶市課程與教學論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重慶市基礎教育理論研究會副理事長等。

人物事件

2019年1月,西南大學副校長靳玉樂因2019年研考自命題事件被教育部給予行政記過處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