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源流
源流一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後。據《姓苑》所載,周宣王封庶子於詹,稱詹侯,建立詹國,其子孫以國為氏。
源流二
據《路史》所載,相傳古帝虞舜封黃帝之後得詹(同瞻,備受尊敬)者,子孫因以為氏。
源流三
出自以官名為氏。據《百家姓溯源》所載,古代負責詹(占)卜的官職叫詹尹官,其後人有以官職命姓者,稱詹姓。
源流四
據《姓氏考略》所載,春秋時晉有詹嘉、鄭有詹伯,均以邑為氏。
源流五
出自少數民族有詹姓。今蒙古、土家、台灣土著、水等民族均有此姓。
詹姓源起久遠而又頭緒繁雜。
其中一種最主要的說法是,詹姓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後。據《姓苑》所載,周宣王庶子封於詹,建立詹國,為侯爵,史稱詹文侯,其子孫以國為氏。周朝,尤其是春秋時期王族和公族子弟以封國為氏,他們的子孫又以各種方式命氏,詹文侯子孫以國或封地(邑)命氏,稱為“詹氏”(見詞條:詹氏和詹姓)。詹文侯在周幽王時任少師,見幽王寵愛褒姒,不理政事,遂辭職返回自己的封地。後來幽王烽火戲諸侯,導致亡國之禍,自己也命喪黃泉。而詹文侯雖然是幽王的庶兄,卻明哲保身,毫髮無損,其子孫也得以成功逃過一劫。因詹文侯首封於詹,故後世子孫尊其為詹姓得姓始祖。
歷史上,詹姓形成了河間、渤海等郡望。因此,從這兩地播遷出去的詹姓人,便以“河間衍派”、“渤海衍派”作為自己的堂號。
詹氏宗譜
詹氏宗譜,又稱詹氏族譜、詹姓家譜。詹氏宗族自周宣王封支子為詹侯始,迄今二千八百餘年。詹氏宗族譜牒,代有編纂。現存較早宗譜是元朝的《慶源詹氏族譜》,最早譜敘是載於《建峰詹氏宗譜》的《詹氏敘略》和《詹氏世系敘略》纂於延熙十八年,即公元255年。詹氏譜牒上承漢、唐家乘,下傳宋、明族譜,盛於明、清,改革開放以來編修宗譜更是蔚然成風。
遷徙分布
詹姓源起久遠而又頭緒繁雜,據《辭源》記載:“周有詹父,詹恆伯,相傳出自周宣王支子。”又載:“晉有詹嘉,虢有詹父,鄭有詹伯。”而晉鄭之詹又別於宣王之子,可見在春秋時期,詹姓已分布於晉(今山西省一帶)、虢(今河南省鄭州西北)、鄭(今河南省新鄭一帶)等地。戰國時楚(今湖北省一帶)有術士詹何,西漢有匈奴兒單于詹師廬(存以備考),東漢有武陵(治今湖北省漵浦南)蠻詹山。可見在兩漢及其以前已有詹姓人落籍今湖北、湖南一帶。當然,有史料表明兩漢時期的詹姓大多繁衍於古渤海郡、河間郡一帶。
晉代的永嘉之亂,導致空前的浩劫,五胡十六國從此開始,中原地區漢族子孫向南播遷也自此起步,這就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第一次民族大遷徙。當時,隨著動亂的擴大,中原的姓氏逐漸出現於今華東、華南、中南之地,其時入閩八姓中含詹姓,其在南方奠基既早,也就自然而然發展成為我國南方的名門著姓之一。
唐末五代時期,中原板蕩,狼煙又起,時北地民眾為避兵火,扶老攜幼,顛沛流離,輾轉南下,尋求一方淨土,詹姓子孫亦概莫能外,隨之南遷,這就使得南方原本就多的詹姓家族,隊伍更為龐大。如詹敦仁由河南光州固始避亂隱居閩地之仙遊,遂家於當地。兩宋之際,詹姓見諸史冊之名人甚多,且多為南方人。
明初,山西詹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山東、河北、陝西、江蘇、湖北等地。明中葉以後,隨著我國航海技術的提高,閩粵等沿海之地的詹姓有渡海赴台謀生者。明末,滿清軍隊屠川,造成川地人口銳減,後湖南、湖北之詹姓伴隨湖廣填四川之風潮入遷今四川、重慶之地。
清中葉以後,詹姓分布更廣,詹姓人東渡開基台灣;還有詹姓人揚帆南洋,遠徙東南亞,播遷歐、美等海外各地。
詹姓移居台灣及海外以明、清時期廣東、福建、海南等沿海各省為多,主要分布在東南亞一帶,足跡遍及世界各地,為僑居國和華僑華人團體作出了貢獻。台灣現有詹姓人口13萬多,在各姓氏中排第37位,遍布島內各地,主要分布在台北、彰化、台中、桃園及苗栗、高雄等縣市,知名人士有新竹銀行總裁詹紹華,前國民黨副主席詹春柏,前衛生署長詹啟賢等。海外,還有泰國“廊主詹”詹采卿,荷蘭華人商會副會長詹應考,義大利華人華僑副主席詹雲成,義大利米蘭華商協會會長詹揚義,法國浙江同鄉會會長詹永平,加拿大國會議員詹嘉禮,美國科學院院士詹裕農等。
如今,詹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其分布以廣東、江西、湖北、台灣、福建等省為多,上述五省之詹姓約占全國詹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詹姓人口較多,約占全國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二。根據2008年7月公安部全國公民身份查詢中心資料所得,詹約一百一十二萬,占約三十六萬,詹(占)人口總數約一百四十八萬,含港澳台,不含海外。詹(占)人口全球約二百多萬(近三百萬)。
郡望堂號
郡望
渤海郡:漢代設定,治所在浮陽(今河北省滄州),後移治南皮(今河北省南皮東北)。
河間郡:漢河間國,北魏置郡,治所在樂城(今河北省獻縣),後移治今河北省河間西南。
南陽郡:秦國設定,為秦國奪取楚國之地而設,治所在宛縣(今河南南陽市)。
堂號
詹姓的主要堂號有:“河間堂”、“奎光堂”、“潔身堂”、“繼述堂”、“敦睦堂”、“敦復堂”、“永思堂”、“墩崇堂”等。
宗族特徵
1、詹姓是典型的南方姓氏。2、詹姓永嘉之亂徙奔江南,有詹氏先人詠詩為證,如《永嘉衣冠南渡詩》:“憶昔永嘉際,中原板蕩年;衣冠墜塗炭,輿輅染腥膻。國勢多危厄,宗人苦播遷;南來頻淚灑,渴驥每思泉。”又有《訪宗人》詩:“仆馬甘棲息,南來擇地安;巧將茅作舍,城近繞廬山。喜識宗人面,襟懷自覺寬;開圖閱源派,涕淚染衣斑。”可謂一字一淚,血淚交織。
姓氏名人
古代
詹父春秋時,周大夫。公元前702年(周桓王18年春),虢仲譖其大夫詹父於王。詹父有辭,以王師伐虢。詹父即詹國的詹侯。
詹嘉春秋時,晉大夫,護國大將軍。公元前614年(周頃王5年)春,晉侯使詹嘉處瑕,以守桃林之塞。
詹桓伯春秋時,周大夫。公元前533年(周景王12年),周甘人與晉閻嘉爭閻田。晉梁丙、張趯率陰戎伐穎。王使詹桓伯辭於晉。詹桓伯慷慨陳詞,成語“裂冠毀冕”和“拔本塞源”即出自他“辭於晉”這段話。
詹何戰國時哲學家、道家,擅長術數。楚國隱者,有隱士高風,隱居河間,隱釣不仕。我國先秦(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莊子的弟子,善術數,傳說坐於家中,能知門外牛之毛色及以白布裹角。《呂氏春秋》......故聖人聽於無聲,視於無形,詹何、田子方、老耽是也。
詹雄福州(今屬福建省)人,唐末詩人。工詩,與陳黯等齊名。不第而終。
詹敦仁字君澤,生於後梁乾化四年(914年)。安溪首任縣令,追封靖惠侯。先世河南光州固始人。祖父詹纘隨王審知入閩,任前鋒兵馬使,後退居仙遊縣植德山下。父詹世隆,兵曹錄事參軍。詹敦仁與詹琲父子封侯。
詹琲光州固始(今屬河南省)人,詹敦仁子,五代時隱士。有文才,能詩。隱於鳳山,號鳳山山人。清源軍節度使陳洪曾向朝廷舉薦他,他固辭不就。詹敦仁與詹琲父子封侯。
詹淵建寧崇安人,宋代官吏。進士出身,授臨江戶曹掾。決獄清明,民有冤屈,皆找其審決,時有:“寧為戶曹非,不願他官直”之語。累遷監車輅院。
詹泮字少華,江西玉山人,明代官吏、詩人。正德十六年進士。章懋弟子,以講學為己任。官至禮科給事中。詩文別具一格,有《少華集》。
詹珪
江西省鄱陽人,明代官吏。正德進士。嘉靖初為建寧縣知府,有惠政,民為其樹“遺愛碑”於名宦祠。官終貴州副使。
詹必勝
婺源(今屬江西省)人,唐末將領。昭宗大順年間,王審知攻福州,年余不下。後審知擢必勝為先鋒兵馬使,強攻城之西南,必勝冒矢石先登。城破,必勝歿於陣。
詹先野
建州崇安(今屬福建省)人,北宋時名士。其博鑒經史百家。仁宗天聖四年領鄉薦,繼應賢良科。後隱居武夷,吟詠山水間,終日忘歸,人謂其有仙風道骨。
詹體仁
建寧浦城(今屬福建省)人,宋代大臣、名士。少從朱熹學,後進士及第。初任太常少卿等職,後因參予策立寧宗,升太府卿,不久出知福州。後又改任靜江知府,任內減免賦稅,賑糧救災。官終司農卿。其博極群書,疏薦為當世名士。有《詹元善先生遺集》。
詹師文
建寧崇安人,南宋詞人。進士出身,任婺源尉時,捕盜有功,因調江西憲司檢法官,治獄無冤。後歸家,以詞賦名於時。有《幔亭遺稿》、《通典編要》。
詹鳳翔
江西樂安人,元末明初理學家、文學家。洪武初被薦於京,以病免,歸任本府儒學訓導。自少至老書不釋手,有《大學中庸章句》、《家禮括要》、《律呂新書括要》、《理學類編》及《奎光堂文集》等。
詹同
明江西婺源人,字同文,初名書。幼穎異,遇亂,家黃州,太祖下武昌,召為國子博士,賜名同。進翰林直學士,遷侍讀學士,四年進吏部尚書。六年兼學士承旨,與學士樂韶鳳定釋奠先師樂章。有《皇明寶訓》、《詹同詩選》等。
詹徽
明江西婺源人,詹同之子,字資善。洪武十五年舉秀才。官至太子少保兼吏部尚書。有才智,剛決不可犯。勤於治事,為帝所獎任。然性險刻。李善長之死,徽有力焉。藍玉下獄,語連徽及子尚寶丞紱,並坐誅。
詹方桂
清安徽省休寧人,字天木。工書畫,精醫理,通術數,能預測天氣。順治二年,避居松羅山。有《四家小品》。
詹天寵
江西省婺源人,清代易學家、書畫家。性聰慧,通曉陰陽、星緯、術數等書。工書、仿朱熹酷肖。善畫,尤善畫卉。
近現代
詹天佑
字眷誠(1861-1919),廣東省南海(今屬廣州市)人,近代鐵路工程學家,是我國近代科學與工程技術史上的先驅,也是我國近代史上傑出的愛國知識分子、中國近代早期留學生。十二歲赴美留學。後入耶魯大學,學土木工程及鐵路專科。1905年創建京張鐵路,全線通車後,舉世皆驚。他是我國自行設計修建鐵路之第一人,為發展我國早期鐵路建設事業嘔心瀝血,奮鬥終生。特授工科進士。有《鐵路名詞表》、《京綏鐵路工程紀略》等。
詹天佑(1861.3.17-1919.4.24),字眷誠,西名天佑·傑姆,祖籍江西省婺源縣人。清·鹹豐十一年出生於廣東省南海縣一個普通茶商家庭。是中國近代著名鐵路工程專家,被稱為"中國鐵路之父"。
1872年(同治十一年),作為首批留美官學生赴美,時年僅11歲。1878年(光緒四年)進耶魯大學土木工程系學習,專攻鐵路工程。1881年畢業,同年7月回國,是120名回國的中國留學生中僅兩名獲得學位的其中一個。先被派往福州船政局習駕駛,並於1884年參加了中法戰爭中的馬尾之戰;後應兩廣總督張之洞之聘,任廣東博學館教習。1888年,應中國鐵路公司之聘,任工程師,參與修建津沽鐵路。這是投身鐵路工程之始。此後,又參與了關東鐵路、萍醴鐵路的修建,並主持修建了新易支線鐵路。
1904年,清政府宣布將由國家籌款修建京張鐵路。經勘測,該線中隔高山峻岭,工程極為艱巨。但路成後,其經濟價值甚大。在英、俄兩國人極力爭奪該線工程師位置的情況下,最終受命出任總工程師,並組織了一批中國工程技術人員共同建設該線。1905年10月2日正式動工,計畫四年完工。在此期間,他集中集體智慧,儘量採用當時的先進技術和工藝,創造性地解決了多項施工難題。在難度最大的關溝段,採用了33‰的坡度,於青龍橋車站修築了著名的“人”字形線路,開鑿了長達一公里的八達嶺隧道和其他三條隧道。最終不僅又快又省地建成了這條世人矚目的鐵路,而且為以後的築路事業培養了第一批中國工程技術人才。1909年7月4日(宣統元年五月十七日),京張鐵路全線鋪通(10月2日正式通車),全部工程比原計畫提前兩個半月建成,節餘工款銀達35.6萬餘兩。京張路竣工後,一些歐美工程師乘車參觀後嘖嘖稱道,讚譽詹天佑了不起。但詹天佑卻謙虛地說:“這是京張鐵路一萬多員工的力量,不是我個人的功勞,光榮是應該屬於大家的。”這時,美國決定授予他工科博士學位,要他親自去美國參加授銜儀式。為了全力參加祖國鐵路建設,他放棄了這一榮譽。隨後又先後擔任了張綏鐵路、川漢鐵路總工程師,河南鐵路公司顧問工程師,商辦粵漢鐵路粵路公司總經理兼總工程師等職。1909年被選為美國工程師學會會員,同年,清廷授予工科進士第一名。
辛亥革命後,為了振興鐵路事業,和同行了起成立中華工程學會,並被推為會長。這期間,他對青年工程技術人員的培養傾注了大量心血,他除了以自己的行為作出榜樣外,還勉勵青年“精研學術,以資發明”,要求他們“勿屈己徇人,勿沽名而釣譽。以誠接物,毋挾褊私,圭璧束身,以為範例。”被國民臨時政府任命為粵漢鐵路會辦、漢粵川鐵路會辦。1914年被派為督辦。1917年任為北洋政府交通部“鐵路技術委員會”會長。
1919年4月24日,因病逝世,終年58歲。著有《京張鐵路工程紀略》、《鐵路名詞表》等書。
詹天佑從事鐵路事業30多年,幾乎和當時我國的每一條鐵路都有不同程度的關係。到晚年,因積勞成疾不幸病逝。周恩來總理曾高度評價詹天佑的功績,說他是“中國人的光榮”。
詹蒙
(1892—1911),男,漢族。乳名炳昌,字仰高,浙江宣平縣石浦村(今屬武義)人,後隨父居溪口。少時與王卓同學,喜聞洪楊故事就讀新民塾,繼入縣立高等國小,轉入浙江陸軍國小。當時讀書人對時政有所議論,常遭捕治。詹對王卓說:“小雅怨誹,不失人民忠厚處,如何反以獲罪?”受同盟會會員王卓等人影響,加入同盟會外圍組織襄義社。畢業回鄉,與潘靜觀在湖山國小增設高小班,擔任義務教員。繼就讀南京陸軍第四中學。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軍起義,蒙大喜過望,以為壯志可酬,立修家書告以許身革命大義。原擬謀劃光復南京,聞武漢吃緊,即偕數同學同學季亮、陳人偉等奔赴武漢赴援投效,求見軍政府都督黎元洪,懇陳報國志向。黎元洪委其為軍械科科員,拒絕受命,說:“之所以遠道來奔,原欲效命疆場,此職殊非所願。”【“我遠道投奔而來,指望能為國效命。今既人臨敵前,怎能置身於無為之地?”】後江浙同學續至,遂合編為南洋獨立隊,漢口之戰,王卓等先殉國,漢口失守後改編成決勝團學生隊,由詹蒙和陳方棟率領。11月18日,學生隊奉命進防琴斷口,掩護架橋。革命軍剛渡過江,清兵蜂擁而至,蒙率眾奮力反擊,傷亡過重而後援不繼,獨自殿後掩護部隊退守漢水南岸,斷橋阻敵。23日,漢口清兵繞路至上游從蔡甸進犯漢陽,詹蒙領隊前往阻擊。聞三眼橋駐軍通敵失守,遂與戰友伏橫堤後待敵,詹蒙看見敵人逼近,於是高呼殺敵,率先撲向敵陣。一彈擊中左耳,季亮解腿纏為之裹傷,詹拒之,說:“我身手尚在,去一耳何妨!”血濺肩胛,仍躍身向敵猛撲,又一彈擊中頭顱,壯烈犧牲,年僅20歲。中華民國成立後,國民政府在杭州孤山為其建烈士墓,優恤其親屬。
詹才芳
詹才芳(1907-1992),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人。1927年參加黃麻起義,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並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湖北黃陂縣游擊大隊大隊長,紅一軍第一師排長、連長、連政治指導員、營長,第30團政治委員,紅四方面軍第四軍12師政治委員,紅九軍政治委員,紅31軍政治委員,川西第五縱隊司令員。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二分校大隊長,晉察冀軍區第三軍分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冀熱遼軍區副司令員。
解放戰爭時期,任冀東軍區司令員,東北野戰軍第九縱隊司令員,第四野戰軍46軍軍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湖南軍區副司令員兼軍長,中南軍區公安部隊司令員,廣州軍區副司令員、顧問。是第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二、三、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1955年被授予中將國銜。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92年12月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85歲。
詹大南
詹大南(1914-——),安徽省金寨縣人。1929年5月在立夏節起義影響下參加革命。1931年2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2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6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15軍團保衛局戰士、班長、特派員,紅15軍團保衛局科員,紅28軍3團特派員。參加了長征。長徵到達陝北後,在直羅鎮戰役中奉軍團長徐海東之命,率少共營猛追逃敵,擊斃敵少將師長、生俘敵師參謀長。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0師358旅716團政治處組織幹事,第4縱隊獨立營政治教導員,冀熱察挺進軍第12支隊36大隊政治委員,挺進軍教導大隊大隊長,挺進軍司令部作戰科科長,第8團團長,晉察冀軍區第12軍分區參謀長、司令員。率部與日偽軍英勇作戰,為開闢和鞏固晉西北、冀熱察、平西、平北等抗日根據地作出了重要貢獻。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察冀軍區冀察縱隊第9旅旅長,第8旅旅長,冀熱遼軍區獨立第2師師長,冀熱察軍區代司令員,察哈爾省軍區副司令員、代司令員兼張家口警備區司令員、軍管會副主任,華北軍區第209師師長。參加了解放察哈爾全省、華北鎮張家口、平津戰役等戰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1軍32師師長,第27軍副軍長,參加了抗美援朝作戰,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27軍副軍長,在第二次戰役中,親率4個步兵團全殲美7師第31加強團(北極熊團),擊毀和繳獲汽車、坦克363輛、火炮139門,創造了志願軍以劣勢裝備全殲現代化裝備美軍1個加強團的模範戰例。回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8軍軍長,蘭州軍區副司令員兼甘肅省軍區司令和甘肅省委書記,南京軍區副司令員。是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82年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二屆全國代表大會上選為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
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國旗勳章二枚。
詹少聯
詹少聯(1917-2003),湖北紅安縣人。1927年參加黃麻起義。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5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時期,任紅25軍75師224團看護長,紅78師32團衛生隊隊長,紅15軍團78師衛生部部長。參加了參加了鄂豫皖歷次反圍剿和紅25軍長征。到達陝北後,參加了勞山、直羅鎮、東征、西征、山城堡等戰役。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9師衛生部醫生、醫生訓練隊隊長、醫務科科長,模範醫院院長,白求恩醫院院長,太行軍區第3軍分區衛生處處長,參加了百團大戰和反掃蕩鬥爭。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冀魯豫軍區第6縱隊衛生部部長兼政治委員,第3野戰軍第3兵團衛生部副部長兼12軍衛生部部長。參加了襄樊、淮海、渡江等戰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軍委衛生部幹部處處長,總後勤部衛生部醫療局局長、獸醫局局長兼黨委書記,海軍後勤部衛生部部長,海軍後勤部顧問。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2003年10月1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6歲。
詹化雨
詹化雨(1911-1984),安徽省金寨縣人。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28軍手槍團分隊長、團長。堅持了鄂豫皖邊區三年游擊戰爭。
抗日戰爭初期,任新四軍第4支隊手槍團團長,教導大隊隊長,第9團團長,皖南事變後,任新四軍第2師第4旅參謀長,第5旅副旅長,第2師兼淮南軍區副參謀長。參加廬江、襄安、高塘鋪、周家崗、古城集、程道口等戰役戰鬥。
解放戰爭時期,任山東野戰軍第2縱隊參謀長,華東野戰軍第7縱隊副司令員,第3野戰軍25軍副軍長、政治委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總參謀部作戰部軍務局局長,總參謀部測繪局政治委員。1957年畢業於軍事學院。後任西藏軍區副政治委員,福州軍區副政治委員、顧問。
1984年12月3日在福州逝世,終年73歲。
祖籍廣東省饒平縣,計算機網際網路精英,饒客網創始人。
詹春柏:1941年10月生,台灣省彰化縣人。1970年,自美國哈佛大學文理研究所碩士畢業,返台後長期在國民黨黨內任專職黨工。2008年5月20日出任台灣地區“總統府”秘書長,2009年9月10日接任中國國民黨秘書長。現為中國國民黨副主席,兼秘書長。
詹啟賢:台灣奇美醫院院長、衛生署署長、中國國民黨副秘書長
詹記德,台灣台北市“北投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是安溪詹氏始祖敦仁公的第33世孫,隸屬旅台詹氏始祖士樹公(敦仁公的第28世孫)派下。他從事建築四十餘載,建築造詣精深,工程指揮才能卓越,是台灣“優等包商”,著名實業家,是當代詹氏傑出代表。
詹錫富,往台始祖詹來樹公派下,隸屬於安溪多卿楊美派,敦仁公卅三世孫,世居台灣台北市,公元1920年4月29日出生,高等科(國中)文化。錫富宗長,和藹慈祥,孝心齊天,德高望重,乃詹氏代表,吾族精英。
詹聰明,敦仁公卅三世孫,隸屬安溪多卿新寨派,往台始祖詹來公派下。先生出生於公元1930年3月19日,畢業於柑園國小。童年時期,生活困頓,邊讀邊樵以度難關,後以農為業,直至十九歲。此番經歷造就其艱苦創業,節儉樸實的優良作風,形成其樂善好施,熱心公益的出眾品格。
詹宇豪:台灣歌手,音樂人。樂團南拳媽媽成員之一。
詹德隆:香港傳媒工作者
詹瑞文:香港藝術家、演員
詹小楠:中國青島女演員
詹雅文:台灣歌手、主持及演員,是黑澀會美眉團體成員之一。一作詹雅雯
詹雯婷:台灣團體飛兒成員之一
詹雅菁:台灣配音演員
詹詠然:台灣網球體壇選手
詹智堯:台灣職業棒球選手
詹培忠:香港財經界人士,立法會議員
詹秉熙:香港演員
詹宏志:台灣著名作家、編輯、出版人及電影人。PChomeOnline網路家庭出版集團和城邦文化創辦人
詹慶齡:台灣TVBS無線衛星電視台主播
詹蕙純:台灣閩南語女歌手
詹嘉裕:香港著名藝術家、演員
詹楊毅:祖籍浙江瑞安,義大利僑界“鞋王”,義大利華人商會副會長、歐康集團公司董事長。
通用聯
四言
源自上古;望出河間。
——佚名撰詹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詹姓的源流和郡望。(見上題頭《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號》介紹)
廷陳龜鑑;
閣直龍圖。
——佚名撰詹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宋崇安人詹庠,字周文,大中祥符年間進士,官三門白波輦運判。景祜年間,曾進獻《君臣龜鑑》六十卷,受到朝廷褒獎。下聯典指北宋縉雲人詹度,字安世,政和初年知真州,考核為最優秀,升為龍圖閣直學士。他曾與降宋的遼將郭藥師同守燕山,發現郭與金人交往,便提醒朝廷早作打算。朝中正派人去調查時,郭已降金,金兵已大舉南下。人們都佩服他的遠見。
神童名里;
列女全家。
——佚名撰詹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詹會龍五歲即能屬對,人稱神童,其所居之里建“神童門”。下聯典指詹氏女全家被虜,詹女以身贖父,父兄去後,詹女撞石而死。
五言
——唐詹敦仁公《勉兒》詩:
盛時方出仕,
儒術可謀身。
報國丹心赤,
傳家黃卷新。
窗檠宜自勉,
蔬飯莫貧嫌。
吾老子應少,
祿榮須及親。
六言
天佑工科進士;
希原書法第一。
——佚名撰詹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近代鐵路工程專家詹天佑,字眷誠,廣東省南海(今廣州市)人。十二歲隨容閎留學美國,歸國後,在福建福州船政局練習駕駛,並任教授。伍廷芳總辦津榆鐵路時,邀任工程師。1905年創建京張鐵路(今京包線北京至張家口段),因八達蛉隧道開鑿艱難,遂以驚人的毅力和智慧,鑿通隧道,使全線通車,舉世皆驚。他是我國自行設計修建鐵路的第一人,特授工科進士。有《鐵路名詞表》等。下聯典指明代大書法家詹希原,婺原人。明朝宮殿、城門、坊匾,皆其手書,被譽為“國朝第一。”
七言
敦厚家風承祖訓;
復興門第冀兒孫。
——佚名撰詹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詹氏宗祠“敦復堂”堂聯。聯以鶴頂格嵌堂名。
心隨倦鳥甘棲宿;
目送征鴻遠奮飛。
——唐·詹琲撰詹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唐代詩人詹琲《追和秦隱君辭薦之韻上陳侯乞歸鳳山》詩句聯。
泰業錫光繩祖武;
山川毓秀起人文。
——佚名撰廣東省饒平縣詹姓宗祠開基祖肇熙公堂聯
詹氏饒平開基祖肇熙公(行三十五郎),諱上弦,字東潞,號維明,生於南宋景定二年(1261年),元初由潮州府戀州大埔茶陽長窖遷海陽縣錢塘(今饒平縣錢東鎮錢塘村),再遷湯溪鎮白水塘村,復遷饒洋鎮西瓜園,為一世。
宜向宗裔宣祖訓;
敬游故土感親情。
——佚名撰廣東省饒平縣詹姓宗祠開基祖肇熙公堂聯
永記前賢抒壯志;
思源後輩展凌雲。
——佚名撰廣東省饒平縣上饒鎮茂芝詹姓宗祠“永思堂”堂聯
聯以鶴頂格嵌“‘永思’堂”堂名(下2-3聯同),永思之意,在要後輩“一日三省”。
永念宗功昭日月;
思源祖德炳乾坤。
——詹順撰廣東省饒平縣上饒鎮茂芝詹姓宗祠“永思堂”堂聯
九言
諫宮室鰲山,忠言耿耿;
進君臣龜鑑,至理昭昭。
——佚名撰詹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刑部右郎詹仰庇的事典。詹仰庇字汝欽,安溪人。下聯典指宋代祥符進士詹庠,字周文,崇安人。官三門白波輦運判,景佑中進君臣龜鑑六十卷。
十言
一水朝宗,月夜湖光八百;
群山顧祖,雲開岳色三千。
——佚名撰詹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湖南省桃江縣蚱埠回族鄉詹氏宗祠聯。
十一言
永祀宗賢,盛大宏基沾厚德;
思惟祖福,才華人傑世永昌。
——佚名撰廣東省饒平縣上饒鎮茂芝詹姓宗祠“永思堂”堂聯
十五言
肇基饒陽,忠孝傳芳,燕翼貽謀綿世澤;
熙續台疆,耕讀垂訓,象賢卓瑩展鵬程。
——佚名撰廣東省饒平縣詹姓宗祠開基祖肇熙公堂聯
肇慫河間,弓治箕裘,會向台疆崇廟貌;
熙光海外,蘭孫桂子,曾從饒邑溯淵源。
——佚名撰廣東省饒平縣詹姓宗祠開基祖肇熙公堂聯
民間團體
經濟文化交流協會
詹氏經濟文化交流協會是由團體會員和個人會員組成的為詹氏宗親服務的自發性民間社團組織。協會遵守國家憲法和法律,接受所在地政府部門的領導,團結聯絡海內外各界詹氏人士,整合詹氏宗親的資源和力量,加強詹氏經濟文化交流活動,促進社會文化和經濟發展,增進海內外詹氏宗親愛祖敬宗、愛宗親、愛家鄉、愛祖國的感情,弘揚優秀的歷史文化,為構建和諧社會和人類文明進步作出積極地努力和應有的貢獻。
協會2003年1月1日在深圳成立,2004年3月在香港成功註冊。
協會會徽《河間天地》是中間為城垣環抱著的纂體“詹”字,底下配以中文拼音“ZHAN”,外面是環繞城垣的圓圈(地球,全世界)。整個會徽象徵詹氏在地球上的繁衍與文化源遠流長。
協會的權力機構是會員代表大會,三年召開一次會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會長,常務副會長,副會長。理事會是會員代表大會的執行機構,下設秘書處具體負責聯繫、宣傳和組織活動工作,負責管理協會媒體詹氏網,編輯出版協會刊物《河間天地》。
協會下設中華詹氏統宗譜編纂委員會和中華詹姓企業家聯誼會兩個專業委員會。統宗譜編委會是發掘和整理詹氏歷史文化的主體,履行解疑釋惑、科學考證族譜內容的職責,負責統籌指導、協調聯絡各省市、各地方編修宗譜的工作,陸續整理編纂出版《中華詹氏統宗譜》。企業家聯誼會起橋樑、紐帶作用,交流溝通,整合資源,促進各方經濟和生產力的發展,為詹氏經濟文化交流協會提供不竭的資金來源。
協會資產包括所有以本會名義擁有或管理的動產與不動產以及無形資產。中華詹氏大宗祠是詹氏經濟文化交流協會所屬資產,大宗祠管理委員會是大宗祠管理維護機構。
宗祠協會
中華詹氏大宗祠2008年11月3日動工,2010年5月19日落成。
(以下按成立先後順序排列)
台灣詹氏大宗祠始建於1986年,1995年秋落成。
台灣詹姓宗親總會1999年成立。
中華詹氏福建省協會2005年5月6日成立。
安徽省詹氏經濟文化交流協會2005年9月10日成立。
江西省詹氏經濟文化交流協會2005年9月25日成立。
湖北省詹氏經濟文化交流協會2005年12月25日成立。
浙江省詹氏經濟文化交流協會2006年1月2日成立。
廣東省詹氏經濟文化交流協會2006年6月10日成立。
江蘇省詹氏經濟文化交流協會2006年12月29日成立。
河南省詹氏經濟文化交流協會2008年11月8日成立。
海南省詹氏經濟文化交流協會2008年12月7日成立。
中華詹氏陝西省經濟文化交流協會2010年6月19日成立。
貴州省詹氏經濟文化交流協會2010年8月28日成立。
安溪縣詹氏經濟文化交流協會2011年3月6日成立。
湖南省詹氏經濟文化交流協會2011年9月3日成立。
海外宗族
新加坡南洋詹氏公會1947年成立。
香港(英國)船灣詹屋村海外聯誼會2008年7月29日成立。
詹氏媒體
1、詹氏網為詹氏經濟文化交流協會隸屬網站,2006年4月開通,是純公益性網站。網站宗旨是傳承和發展詹氏文化,宣傳詹氏,聯繫宗親,協助尋根問祖,服務廣大宗親。
2、《河間天地》為詹氏經濟文化交流協會會刊,2003年6月創刊,是以加強信息傳播,聯絡更多詹氏宗親為宗旨的綜合刊物。
3、詹氏線上網詹氏線上網——詹氏網上家園。詹氏聯誼、詹氏宗譜文化、詹氏文物保護、詹氏慈善事業等綜合性網站。
4、詹姓宗親會官方網為台灣詹姓宗親總會網站。
5、嶺南詹氏網為廣東省詹氏經濟文化交流協會主辦網站。
6、荊楚同源網為湖北詹氏經濟文化交流協會網站。
7、安溪詹氏網為安溪縣詹氏經濟文化交流協會網站。
8、饒平詹氏網為饒平詹氏經濟文化交流協會網站。
9、粵西詹氏網為廣東粵西詹氏經濟文化交流協會網站。
10,詹氏家族(zhanshi-jiazu)微信公眾平台於2013年4月開通,純公益性微信公眾平台。主旨是介紹詹氏起源,詹氏名人;為詹氏家族成員搭建溝通交流,聯誼聚會,服務宗親等微信公眾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