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源流

概述
姓氏源流文字

姓氏,對我們而言,都不會感到陌生吧!事實上,我們生活在的這個地球上六十三億人中每一個都有自己的姓氏。雖說,姓氏為我們所熟悉,然而,這些姓氏都是如何產生的呢?在此咱們就探解一下吧中華姓氏的源流吧。

最初的姓氏
中國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五千年),就有了姓。那時是母族社會,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是“女”和“生”組成的,就說明最早的姓是跟母親的姓。夏、商、周的時候,人們有姓也有氏。“姓”是從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屬的部落名稱而來。“氏”是從君主所封的地,所賜的爵位,所任的官職,或者死後按照功績追加的稱號而來。所以貴族有姓、有名也有氏;而平民則只有姓、有名,卻沒有氏。古時候也有法律規定: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而同“姓”的男女則不可以通婚。因為中國很早就發現這條遺傳規律:近親通婚對後代不利。

起源

姓氏的幾種來源
其實,戰國之際,社會劇烈變動,舊貴族沒落了,有的還淪為奴隸。這時表示貴族身份的氏已無存在的必要了,而平民也開始由無姓到有姓。我們後世之姓,大約有以下幾種來源:
1、以姓為氏。姓作為氏族公社時期氏族部落的標誌符號而產生,其後人有的便直接承襲為氏。母權制氏族社會以母親的姓為姓。所以那時許多姓都是女字旁的。如:姬、姜、姚等。
2、以國名為姓。如我們所熟悉的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齊、魯、晉、宋、秦、楚、韓、魏、趙等,皆成為今天的常見姓。
3、以邑為氏。邑為采邑,是帝王以及各個諸侯國國君分予同姓或異姓卿大夫的封地。其後代或生活在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繼之為氏。如周王時封司寇岔生采邑於蘇(今河北臨漳縣西),岔生後便姓蘇。據統計,以邑為氏的氏近200個。一些複姓由於漫長的歷史演變,至今已經不復存在。
4、以居住地為姓。這類姓氏複姓較多,一般都帶邱、門、鄉、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環境的居住地點。
5、以鄉,亭之名為氏。這類情況不多,今日常見的姓有裴、陸、歐陽等。
6、以先人的字或名為氏。出自此條的姓氏很多,據統計有五六百個,其中複姓近200個。如周平王的蔗子字林開,其後代以林姓傳世。宋戴之公子充石,字皇父,起孫以祖父字為氏,漢代時改皇父為皇甫。
7、以次第為氏。一家一族,按兄弟順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後代相沿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順序。但也有例外。魯莊公之弟莊父,排行老二,本為仲氏,仲孫氏,因他有弒君之罪,後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孫。
8、以官職為氏。如司徒、司馬、司空、司寇等。一些以官職為姓的姓氏,單從字義上看,也可以分辨出來,如籍、庫、軍、廚等。
9、以技藝為氏。如巫、卜、陶、匠、屠等。
10、古代少數民族融合到漢族中帶來的姓。如慕容、宇文、呼延等。
11、因賜姓,避諱而改姓。如南朝隆武帝把國姓“朱”賜給了鄭成功,閩台百姓稱鄭成功為“國姓爺”。又如漢文帝名劉恆,恆氏因而改為常氏。
其實,我們現在有很多姓氏也出自於別的姓氏。就那我們中國最大的姓氏——張姓來說吧。張姓是全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大的姓氏,最新的統計,世界上有一億多人姓張,據資料說,張出自姬姓。黃帝子少昊青陽氏第五子揮為弓正,始造弓矢。主祀孤星,世掌其職,賜姓張氏。張姓也自此流傳至今,發展為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大的姓。

世界各國三大姓

  世界各國都有“三大姓”的說法,英國是:Smythe、Jones、Williams;美國是:smith、johnson、carson;法國是:martin、bernard、dupond;德國是:schultz、mueller、shmidt;蘇聯是:ivanov、vasiliev、deternov;中國呢?有張、王、李、趙,四個大姓,歷史悠久,分布廣泛,而且都是皇帝賜姓。
1977年史學家李棟明,在《東方雜誌》上發表過一篇有關“姓”的論文,文中指出:
華人最大的十個大姓是:張、王、李、趙、陳、楊、吳、劉、黃、周。這十個大姓占華人人口40%,約四億人。
第二大的十個大姓是:徐、朱、林、馬、孫、高、胡、鄭、郭、蕭。占華人人口10%。
第三大的十個大姓是:謝、何、許、宋、沈、羅、韓、鄧、梁、葉。占華人人口10%。
接下來的15個大姓是:方、崔、程、潘、曹、馮、汪、蔡、袁、盧、唐、錢、杜、彭、陸。加起來也占總人口的10%。
換句話說,在中國十億人口中,有七億人姓了這45個大姓。另外三億多人的姓,都是比較少見的,象毛、江、白、文、關、廖、苗、池 等。
中國舊時流行的《百家姓》是北宋(公元960年)的時候寫的,裡面一共收集了單姓408個,複姓30個,一共438個。發展到後來,據說有四千到六千個,但是實際套用的只有1000個左右。

歷史

後世之姓,大約有以下幾種來源:
1、以氏為姓。氏族社會晚期以至夏、商時代,分支氏族的標號有的也成為後起之姓,如:姬、姜、姒、風、己、子、任、伊、嬴、姚。
2、以國名為姓氏。夏、商二代均封侯賜地,西周初年更是實行大封建,大大小小的諸侯國遍布九州,這些國名便成為其國子孫後代的。如程、房、杜、戈、雷、宋、鄭、吳、秦等。周文王封少子於狄域,其子孫便姓狄。白狄族一支在今河北省無極縣建立鼓國,後代便有姓鼓。有的姓是秦漢以後外邦人帶來的,如米姓出自西域米國,安姓出自安息。
3、以邑名為姓氏。如周武王時封司寇忿生采邑於蘇,忿生後代因此姓蘇。
4、以鄉、亭名為氏。如嬴姓秦國的始祖非子的支孫封在邑鄉,得邑氏;至六世孫被周禧王封為邑侯,採食解州。
5、以居住地為姓氏。如齊國公族大夫分別住在東郭、南郭、西郭、北郭,這四郭便成了姓氏。
6、以先人的字或名為姓氏。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開,其後代姓林。又如齊國大夫童刁的孫子以刁氏傳世。
7、以排行為姓氏。如春秋魯國有孟孫氏、叔孫氏和季孫氏。
8、以官職為姓氏。如西周的職官司、司馬、司空後來均成為姓。又如漢代有治粟都尉,後代便姓粟。
9、以技藝為姓氏。商朝有巫氏,是用筮占卜的創始者,後世便以為氏。又如卜、陶、甄、屠等姓均是以技藝為氏。
10、古代少數民族融合到漢族中帶來的姓。如慕容、宇文、呼延等。
11、以諡號為氏。如莊氏原為楚莊王之後,康氏原為周武王之弟康叔之後。
12、因賜姓、避諱而改姓。如南朝隆武帝把國姓“朱”賜給了鄭成功,閩台百姓稱鄭成功為“國姓爺”。又如漢文帝名劉恆,恆氏因而改為常氏。

 

相關文獻

 《中華姓氏源流史》

參考資料

  中華民族的姓氏到底起源於何處?近日,在河南周口舉行的“伏羲與中華姓氏文化研討會”上,來自國內數十家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經過研討認為,中華萬姓源於羲皇故都淮陽縣。
據《北京科技報》報導,淮陽古稱宛丘、陳州,是遠古時期位居三皇之首的太昊伏羲氏定都和長眠之地。現在淮陽縣保存完好的太昊伏羲陵墓,被稱為“天下第一陵”。
來自中國國內的50多位專家學者在“伏羲與中華姓氏文化研討會”上,根據不同的史料,從不同的學術視角探討、論證了伏羲與中華姓氏文化的源遠關係。他們認為,伏羲作為“人文始祖”已成共識,中華民族雖然瓜瓞綿長,枝蔓繁伙,但有一個特點,那就是萬姓同根,源於伏羲。
研究指出,中華民族姓氏的發展演變可分如下五個階段:


一階段是姓的產生。中華姓氏產生於伏羲、女媧時代的母系社會,是伏羲為了避免近親交媾給後代帶來危害,將族人按血緣關係區分為不同的集團,這些不同的血緣集團就是姓族或姓。
第二階段是氏的出現及其演變。氏大約出現於從炎、黃二帝時代開始的父系氏族社會。舜時“賜姓命氏”,是大規模賜姓命氏的淵源。
第三階段是中華姓氏普及和定型。周初實行周朝貴族內部的層層分封制,共建立71個諸侯國,至春秋時發展為140個國家,這些諸侯多以封國為氏。
第四階段姓氏混一。戰國時期,隨著宗法制度的崩潰,等級制度被破壞,姓氏合二為一,標誌著現代意義姓氏的產生。
第五階段是少數民族的融合。秦漢以後,少數民族不斷入侵和入主中原,中華文化以其特有的先進性、強固性和包容性,將它們一一融和,中華姓氏也不例外。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令鮮卑人改為漢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