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朗誦藝術

詩歌朗誦藝術

《詩歌朗誦藝術》是2009年10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陸澄。本書選取了大量適合朗誦的詩歌作品,系統闡述朗誦藝術的技巧運用,其中不乏獨到見解,頗具參考價值。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詩歌朗誦藝術》是上海人民廣播電台著名節目主持人、全國廣播“金話筒”獎獲得者陸澄撰寫的一本普及性的理論著作,也是目前國內屈指可數的富有個性的朗誦理論專著。

本書還旁涉“選材”、“配

作者簡介樂”、“策劃”等內容,強化了實踐指導性。作者以其豐富的朗誦經驗、生動的文筆,為本書注入了獨特的文學審美內涵,非常值得朗誦藝術愛好者、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語言藝術教育工作者等讀者閱讀。

陸澄,上海電台節目主持人、國家一級文學編輯、上海作家協會會員·詩人、第四屆全國廣播“金話筒”獎獲得者、全國廣播“十佳節目主持人”稱號獲得者、第五屆、第六屆金話筒獎評審。 1993年創辦並主持的國內首檔直播“點詩”節目《午夜星河》獲全國廣播文藝“十佳欄目”稱號。1995年出版國內首部主持人所撰主持學理論專著《節目主持人藝術》,另有合著《文學描寫知識》、《中學語文多角度解析》等,主編《中國朗誦詩經典》,參與文化部“朗誦水平等級考試”項目研發和大綱的編制,發表語言學、節目主持學、朗誦學、美學、寫作學、創意學等學科論文及散文、詩歌等作品。出版個人朗誦CD專輯多種,以及國內首創的《詩歌朗誦卡拉OK》DVD一套。現為上海市演講學研究會副會長、上海詩詞學會副會長、上海楹聯學會副會長、上海朗誦藝術委員會秘書長、上海市朗誦水平等級考試專家委員會中心組成員和考官、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兼職教授、上海市作家協會會員。

目錄

再版序一

再版序二

詩朗誦和朗誦詩(代自序)

第一講 作品的選用

一、文學作品的規定性

二、朗誦者的適應性

三、選材的能動性

四、語境的制約性

附作品《一米八○》

第二講 閱讀與理解

一、背景的了解

二、涵義的剖析

三、風格的把握

四、閱讀與默讀

附作品《四月的紀念》《再別康橋》

第三講 創作與感受

一、藝術創作與感受

二、感受作者

三、感受作品

四、感受的直接與間接

附作品《岳陽樓記》《將進酒》

第四講 表達與想像

一、想像和視像

二、想像的生成

三、想像的途徑

附作品《致凱恩》《致橡樹》

第五講 基調的確立

一、謄基調的特徵

二、朗誦基調的形成

三、基調與風格

四、基調和“腔調”

附作品《海燕》《我願意是急流》

第六講 案頭的加工

一、藝術處理的必要性

二、藝術加工的可能性

附作品《微笑》《謎語》

第七講 停連的活用

一、停連與標點

二、停連的形式

三、修辭性停連的相關要素

附作品《等你,在雨中》《雨巷》

第八講 朗誦的節奏

一、詩的節奏美

二、自由詩朗誦節奏的形成

三、朗誦節奏的基本套用

四、節奏體現的藝術手段

附作品《永生的和平鴿》

第九講 特殊用聲技巧

一、氣息類技巧

二、聲腔類技巧

附作品《中國最高愛情方式》《有贈》

第十講 “啊”的發音

一、“啊”的讀音規律

二、感嘆詞“啊”的變通發音

三、“啊”的語境活用

附作品《還原一個人名》《回答》

第十一講 排比句的表達

一、排比句在詩歌中的作用

二、排比句朗誦的語言定勢

三、排比句的表達技巧

附作品《中國人,不跪的人》

第十二講 抒情詩的朗誦

一、詩的抒情和抒情的詩

二、詩情的豐富性和抒情的準確性

三、抒情詩朗誦的理性把握

附作品《祖國呵,我親愛的祖國》

第十三講 敘事詩的朗誦

一、敘事詩的體裁特徵

二、敘事詩的朗誦要點

附作品《因為我是母親》

第十四講 哲理詩的朗誦

一、哲理詩的體裁特徵

二、哲理詩的朗誦要點

附作品《有的人》《普通人的情歌》

第十五講 散文詩的朗誦

一、散文詩的體裁特徵

二、散文詩的朗誦要點

三、散文詩朗誦的形式美

附作品《乞丐》《立論》

第十六講 古典詩詞的朗誦

一、古典詩詞的體裁特徵

二、關於古典詩詞的朗誦

三、朗誦的語調和節奏

附作品《滿江紅·怒髮衝冠》《賣炭翁》

第十七講 朗誦的相關問題

一、語音與朗誦

二、音色與朗誦

三、態勢與朗誦

四、儀表與朗誦

五、背誦與讀誦

附作品《鄉愁》《我愛這土地》

第十八講 詩朗誦的配樂

一、朗誦配樂的意義

二、配樂設計

三、配樂技巧

附作品《毛澤東的書法》《你的名字》

第十九講 朗誦會的策劃

一、朗誦會類型

二、詩作的選擇

三、節目的構思

四、框架的搭建

五、形式的創新

六、串聯詞的撰寫

附作品《黃河大合唱》隨想

第二十講 朗誦者的修養

一、“言之無文,行而不遠”——談文學素養

二、“讀書萬卷始通神”——談知識儲備

三、“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談藝術實踐

四、“流長則難竭,柢深則難朽”——談生活體驗

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談創作借鑑

附作品《上海人》《致大地》

陸澄上海主要詩歌與朗誦活動紀事

後記

再版後記

序言

中國的語言真奧妙。有些話字面上和實際的意思正好相反,褒義的詞表達貶義的意。如“說的比唱的好聽”,並不是真的認可你的表態,而是諷刺你口是心非。不過在實際生活中,說的真的有比唱的還好聽的,上海人民廣播電台全國十佳廣播文藝節目《午夜星河》創辦人、“全國廣播十佳節目主持人”、“金話筒”陸澄說的就是好聽,絕對比一夜成名的“超女”唱的、比電視連續劇結尾嚎的好聽千倍萬倍。

聽陸澄說話是一種享受。他的聲音是經過磨床磨過的,是用漂白粉漂過的,是過濾器過濾過的,糯糯的、滑滑的,沒有一點兒雜質,就像喝五糧液,一到嘴邊就滑進肚裡。所以我周圍的人都喜歡聽他說話,做他的“冬粉”。所幸這幾年同陸澄接觸很多,可以經常聽到他的金聲玉語。上海詩詞學會、上海楹聯學會、上海炎黃文化研究會舉辦的許多活動,如天台山詩會、佘山重陽登高詩會、醉白池端午詩會、慶祝抗戰勝利六十周年萬名中學生大歌詠會等等,這些活動的醞釀和組織,陸澄都是主力。戲有戲痴,畫有畫癖,凡是成功人士,都醉心於自己的專業,行行出狀元。

文摘

四、感受的直接與間接

從上可知,無論感受作品還是感受作者,都與朗誦者的生活經歷、現實體驗密不可分。藝術實踐歷來強調深入生活,為的是獲得真情實感,“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非躬行”,講的就是這個道理。但任何藝術家個人的生活經歷和體驗總是極其有限的,不可能為藝術創造提供所有直接的感受。經驗告訴我們,對作品的感受,大多具有間接性,如同小說家,筆下的人物故事未必或者不可能全部親眼目睹、親歷親為,大量的來自合理的虛構,所謂“合理的虛構”,其實就是建立在真實基礎上的間接感受的產物。

當然,對藝術創造者來說,感受作品有著親身生活經歷、經驗的依託,總是更容易喚起真切感,產生激發力。著名朗誦藝術家瞿弦和作為煤礦文工團團長,一年之中有三分之二的時間帶團在礦區為一線職工演出,並無數次地親自下到礦井深處,對礦區生活和煤礦工人有著深厚的感情。在一次大型詩歌朗誦會上,他朗誦了一首題為《父親,我們坐在餐桌前等你》的優秀作品。這首作品以礦難為背景,通過一個普通礦工家庭對父親即殉難礦工的無望等待,表達了對礦難事故的詛咒和對死難礦工及其親人的哀憐與同情。作品很長,準備的時間也很有限,但瞿弦和在演出時流暢自如、一氣呵成。尤其是他飽含淚花,用發自心靈、痛徹肺腑的語調,朗誦到“父親,父親,你回來啊,回來啊!你怎么能,怎么能,徹底地從黑夜的一部分,變成了一整個黑夜?父親,我們依然坐在餐桌前等你”時,他聲音哽咽,淚水奪眶而出,現場觀眾為之感動不已。

後記

《詩歌朗誦藝術》修訂再版了,作為作者,自然聊以為慰;但更令我欣喜感奮的是,在這一二年間,朗誦藝術別開生面,魅力大展。

2008年3月,中央文明辦、教育部、文化部、民政部聯合在全國發起了“中華經典誦讀”活動,活動圍繞清明、端午、中秋、春節四個中華傳統節日展開,旨在倡導全民含英咀華、沐仁沐義,從而由個體的文明儒雅到達全社會的昌明和諧。這是一種具有文化戰略意義的政府倡導行為,它雖然不是單純的“朗誦藝術”推廣,而是一項“國家文化工程”,並且其中還蘊含“閱讀引領”的成分,但我認為,它畢竟以“誦”和“讀”為本,並且把它導向社會和大眾,這恰好合乎朗誦藝術發展所應遵循的客觀規律,體現了我們開展朗誦活動、普及朗誦藝術最根本的目的和任務。活動推出後,全國各地的“中華經典誦讀”如山花爛漫、鶯歌燕舞。這項文化工程還直接促進了民眾性朗誦藝術活動的常態發展。僅以上海為例,就有很多街鎮社區成立了業餘朗誦團隊,並舉辦各種類型的朗誦活動;不少企事業單位,把詩文朗誦列入了培養員工綜合素養的內容。至於社會各界圍繞政府中心工作、社會重大主題舉辦的朗誦會更是此起彼伏,可以說,一股“朗誦熱”正在社會各個層面孕育著良好的沖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