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地山講道教

許地山講道教

學術研究需要長期的積累,也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傳承。有了前人的成果,後人才能有發展的基礎。如果沒有前人的成果,後人不得不重複前人的研究,而且未必能達到前人的高度,“廣陵絕響”是人類學術史上經常不得不面對的千古遺恨。要是人類的學術研究成果始終能得到傳承,人類能取得的進步肯定要大得多。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許地山講道教》

學術研究需要長期的積累,也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傳承。有了前人的成果,後人才能有發展的基礎。如果沒有前人的成果,後人不得不重複前人的研究,而且未必能達到前人的高度,“廣陵絕響”是人類學術史上經常不得不面對的千古遺恨。要是人類的學術研究成果始終能得到傳承,人類能取得的進步肯定要大得多。

秦始皇時代,多數儒家經典被付之一炬,或者被禁止傳播。博士伏生將《尚書》藏在牆壁間,秦漢之際的戰亂過後大部分已經遺失,只剩下二十九篇。伏生就以此為基礎,終身傳授《尚書》。在他九十餘歲時,漢文帝派晁錯去他家學習。此時伏生已口齒不清,由他女兒轉述才大致完成傳授。儘管由於雙方所操方言的差異,導致晁錯的一些誤解,但基本內容還是得以流傳。“薪盡火傳”,靠的是火種不滅。中華文明能夠長盛不衰,並發揚光大,靠的就是一代代的火種。

印刷術的發達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書籍的流傳,但人為的破壞還是會使有些書籍從此毀滅,往往使一門學問後繼無人。而且,對嚴謹的學者來說,總會有一些研究的心得或某項具體成果來不及整理成文,或者因種種原因沒有發表,只能靠口耳相傳。

作者簡介

許地山(1893-1941),著名作家。名贊壟,筆名落華生,原籍台灣台南,寄籍福建龍溪(今龍海)。文學研究會發起人之一。1922年畢業於燕京大學,獲神學士學位。後曾留學美國、英國,並赴印度研究佛學。回國後先後任燕京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校教授。抗日戰爭前後在香港大學任教,並從事進步文化活動。作品有《空山靈雨》、《綴網勞蛛》、《危巢墜簡》、《玉官》等;譯有《二十夜問》等;編著《印度文學》、《大藏經索引》及《中國道教史》(上)等。

圖書目錄

道教史

弁言

緒說

上編道教前史

第一章道底意義

第二章道家思想底建立者老子

第三章老子以後底道家

第四章道家最初的派別

第五章秦漢底道家

第六章神仙底信仰與追求

第七章巫覡道與雜術

道家思想與道教

緒論

一、原始的道家思想

二、道教思想底形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