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擦傷
角膜擦傷(abrasion of the cornea):一些外界物體特別是表面較粗糙的固體物接觸或擦過角膜表面時,均可造成角膜不同程度的擦傷,如角膜上皮缺損或剝脫等。
治療措施
單純的淺擦傷,治療效果良好。如僅只角膜上皮損或上皮層自前彈力層剝離,則大多可於12小時內修復,範圍較大者則需時較久。但若處理不當或發生感染等,則不僅使病程延長,且遺留不同程度的角膜混濁,治療方法是:
其他角膜損傷
角膜切裂傷(incised wounds of the cornea):角膜穿通性外傷將於眼球穿通傷部分敘述。非穿通的角膜切裂傷比較少見,其症狀與角膜擦傷相似。所不同者,其損傷較深,癒合時間較長,癒合後均遺留瘢痕性角膜混濁,常使角膜表面原有的彎曲度改變而影響視力。
治療:除清潔傷口除去污物以及局部套用抗生素防止感染外,還應抵壓包紮,給止疼劑減輕患者的痛苦等,如裂傷較大深而且傷口哆開明顯或對合不佳者,儘管並未穿通角膜的全層,亦應考慮進行妥善的縫合手術。縫合時一定要用細針細線,最好是使用帶有8—0單絲尼龍線的無損傷縫合針進行縫合,創緣要仔細對好,結紮縫線時鬆緊要適當,不可過松或太緊。
角膜異物(foreign bodies of the cornea):細小異物碎屑停留於角膜表面或刺入角膜之中者即稱角膜異物,最常見的為工具機濺出的金屬細屑、敲擊飛起的細小碎片、爆炸時的金屬或火藥微粒、煤屑、石屑、隨風飛揚的塵粒、穀殼、細刺等等。工廠工人的角膜異物以鐵屑最多。大多數角膜異物存留在角膜淺支或表面,但也有刺入角膜的深層者。至於異物的數目,可為一個、數個或數日眾多者不等。
因角膜表層富有感覺神經末梢,以痛覺、觸覺極為敏感,因而患有角膜異物者,皆立即引起明顯刺激症狀,如異物感、刺痛、流淚、結膜充血、眼瞼痙攣等等。淺層異物的刺激症狀,往往較深層者更為明顯。
檢查所見:有的角膜異物明顯易見,以焦點光的斜照法即可看到異物之所在;有的則不易發現,須以裂隙燈檢查,特別是細小而透明的異物,必須仔細尋找方可,必要時,可滴以螢光素,則異物周圍的角膜著色而使異物容易發現。檢查時要注意異物位置的深淺,較深的異物可部分進入前房。有的角膜異物,特別是爆炸傷所致者,常可於傷後24~48小時內,出現外傷性角膜內皮壞,但數日後即消失。
含鐵的異物常引起角膜浸潤,異物存留1~2天后可在其周圍出現棕色的銹環。灼熱的異物可致其周圍的角膜組織燒傷或形成炭環。異物引起感染者,可致角膜潰瘍。
治療:經過檢查發現角膜異物後,應儘快將其除去,方法是:
碳環的除去較為容易,有時用細針頭即可一次將其完整的剔除,也可用異物鑿刮除之。
注意事項:剔除異物的操作要極其準確,以儘量減少角膜損傷。要嚴格遵守無菌要求,所用器械和一切藥品,包括螢光素、的卡因、生理鹽水、抗生素眼膏或眼藥水等,均應保持無菌。常備的藥品應定期更換,以免造成感染,特別是綠膿桿菌感染,更應予以重視。
後療法:異物除去後,塗入抗生素眼膏,單眼覆蓋無菌紗布抵壓包紮。每天交換敷料,直至痊癒。一般異物除去後,創口甚小,24小時內角膜上皮即可修復。較大較深的傷面,則需是替罪羊久,如已發生感染,則按角膜潰瘍治療。
角膜異物較淺者,除去異物後,多不遺留明顯的角膜混濁,但個別者可發生角膜白斑。異物較深者,雖及時將異物除去,也往往遺留一定的角膜混濁。這種混濁,如果位於瞳孔區,則嚴重影響視力,即或不位於角膜的中心部位,亦可由於瘢痕的收縮而造成角膜性屈光不正,如散光等,同樣也可造成視力的減退。
臨床表現
由於感覺神經末梢外露,而使病人突然發生明顯的疼痛、流淚、眼瞼痙攣等刺激症狀,且當瞬目或眼球轉動時疼痛加重。即使沒有異物存留,病人亦有明顯的異物感。
輔助檢查
以焦點光線(如手電筒光源等)斜照法即可發現角膜上皮缺損處。與此同時,應注意尋找有無角膜或結膜異物。特別是前述的結膜異物,不但具有與角膜擦傷相似的症狀,且常為角膜擦傷的原因,如以斜照法未能發現上皮缺損,則可用螢光素染色法。方法是用20%螢光素鈉無菌溶液一滴,滴入結膜囊內,囑病人閉眼5分鐘,然後稍停片刻,則病人淚液可將結膜囊內的剩餘染料衝去(如仍有較多的染料時,可用生理鹽水沖洗除去之),此時由於角膜上皮缺損處被染為綠色而容易發現。此外,由於螢光素的水溶液是綠膿桿菌的良好培養基,而易於被此種細菌所污染,致使角膜創面造成嚴重感染,因此,近來多用螢光素紙染色,即用一條消毒螢光素紙帶,滴一滴無菌鹽水,使其一端接觸瞼結膜即可。除此之外,若不用螢光素時,亦可藉助投影法檢查出小的不明顯的擦傷。則以良好的焦點光源投照角膜,則可見上皮缺損區在虹膜表面有一投影出現,如改變投照角度時,則投影有相應的反向移動。若患者是在有眼科設備的醫院內接觸檢查,當然裂隙類顯微鏡的檢查更為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