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路大平調

西路大平調

西路大平調又稱大梆戲,大油梆等,是一種河南省的地方傳統戲。主要流行於河南北部,豫東、魯西南、皖北等地。大平調屬板腔體梆戲,因伴奏樂器大梆灼目貫耳,故稱“大梆戲”,後改稱大平調;因起源於濮陽(開州),又稱 “開州平”。大平調在黃河以北的廣大地區有著很大影響,逐漸形成三個支派,即東路大平調、西路大平調和河東大平調。

基本介紹

申報人/申報單位:濬縣

遺產級別: 市

傳統劇目

大平調在長期發展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劇目,據統計約有六百餘出,現今保留下來的只有二百餘出,其內容主要取材於《三國演義》、《水滸傳》、《隋唐演義》、《楊家將》、《包公案》等小說,多以黑臉、紅臉的“袍帶戲”為主,當地民間生活故事戲較少,常演劇目有《下高平》、《下燕京》、《下江南》、《反陽河》、《晉陽關》、《反徐州》、《收姜維》、《百花亭》、《戰洛陽》、《秦香蓮》、《鍘趙王》、《趙公明下山》、《金鞭記》、《張飛滾鼓》、《三傳令》、《火龍陣》等。

發展歷程

大平調錶演藝術形式古樸,音樂唱腔優美,特技和專用樂器較多,在豫北及周邊地區深受民眾喜愛。現存獨有唱腔音樂4類16種,曲牌音樂38種,打擊樂10種,口述傳承劇目630本,(其中口述抄錄180餘本),特殊身段特技15種;專用樂器4種。它的音樂板式結構多與豫劇相同,藝術風格則比豫劇更加粗獷火爆。

發展現狀

大平調在河南省民間音樂、戲曲歷史等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值得引起關注。20世紀90年代以後,隨著戲劇市場的滑坡,大平調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觀眾群體日漸萎縮,劇團生存和演出條件惡劣,缺乏後繼的表演人才,這一古老劇種正面臨著失傳的危險,亟待搶救。

戲劇特點

大平調的唱腔與山東梆子大體相同,但是發聲一般都用真嗓,惟慢板、拐頭釘等板式起板時,尾聲使用極高的假嗓。主要伴奏樂器有大弦、二弦、三弦、大梆、大號等。在大平調的腳色行當中,黑臉和紅臉居於主要地位,形成劇種的重要特色。其表演氣勢恢弘,場面宏大,唱做念打並重,粗獷豪放,剛中帶柔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