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邊貿市場

西藏邊貿市場

西藏邊貿市場 西藏自治區與印度、不丹、尼泊爾、緬甸、克什米爾(印控區)等五個國家和地區接壤,邊境地區總面積34.35萬平方千米,實際控制線3 800多千米,邊境線上有對外通道312條,其中常年性通道44條,季節性通道268條;分布在中尼邊境184條,中印邊境85條,中不邊境18條,中印邊境錫金段8條,中緬邊境5條,與克什米爾地區邊境12條。

歷史發展

歷史上,吐蕃王朝曾派人自印度帶回糧食、菜籽及日用品,從而揭開西藏與鄰國間邊境貿易史。17世紀,阿里地區開始用硼砂、湖鹽、羊毛等產品同鄰國交換布匹、乾果等日用品。20世紀50年代,亞東成為進出口貨物的主要通道和集散地,其主要進口商品是大米、麵粉、椰子油、手工藝品、日用百貨等,主要出口產品是綿羊毛、麝香等土畜產品。1962年後,邊境貿易主要以與尼泊爾貿易為主。70年代後,西藏邊民互市貿易開始,主要交換產品是綿羊毛、皮張、活畜、輕工產品、民族用品等。進入90年代以後,西藏出口貿易的主要品種為畜產品、中藥材、糧油食品和輕工品等,進口貿易主要有汽車、機車、鋼材、農藥、建材等。2000年全區邊境貿易主要進出口商品有農產品、畜產品、紡織品、輕工業品、機電產品等。西藏共有邊境縣21個,邊境鄉104個,共有傳統性和習慣性的邊境貿易市場27個。亞東縣帕里市場和仲巴縣裡孜市場是互市貿易點中邊民互市貿易比較活躍、年互市交易規模較大的邊民互市貿易點。

帕里市場

帕里市場是日喀則地區同不丹國進行邊境貿易的主要市場,2002年年交易額近2 000萬元人民幣。為了進一步促進和發展邊境互市貿易,2002年國家投資260萬元在帕里鎮修建了集住宿、市場等設施於一體的帕裡邊境貿易市場。里孜市場是日喀則地區年交易規模最大的邊境互市貿易點,每年5月中旬至10月中旬的邊境互市貿易黃金季節都舉行集市邊境貿易活動,年邊貿交易額在3 000萬元以上,每年通過邊貿點向尼泊爾出口活羊10萬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