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
位置
吉隆是西藏歷史上主要的對外通道之一,位於西藏西南邊境,地處喜馬拉雅山南側,在吉隆溝和吉隆盆地,從吉隆鎮駐地到口岸所在的熱索村25公里,北緯28°58′,東經85°14′,吉隆縣面積12000平方公里,邊境線長162公里。
吉隆口岸距尼泊爾腹心發達地帶較近,距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85公里,中尼公路吉隆段的對接距離只差30餘公里,其中我方20多公里。
從吉隆鎮駐地出發,翻過橫亘在吉隆藏布溝(吉隆溝)谷中的姆拉山,沿峽谷東側陡峭的山坡和懸崖一路曲折盤鏇向下,穿過江村珠峰核心保護區,就進入了熱索村地界。從吉隆鎮駐地到熱索村25公里的路程,海拔從2800米降到了1800米。
環境
熱索村這裡的峽谷明顯變窄,兩側山峰更顯陡峭險峻,山崖上飛瀑跌宕,山谷中濤聲隆隆、雲霧升騰,山路邊毛竹叢生、古樹參天、藤蘿纏繞。西藏長葉松、喜瑪拉雅雲 杉、紅豆杉等珍稀樹木隨處可見,高大的杜鵑樹點綴其中。每年三到五月份,一團團火紅的杜鵑花掛滿枝頭,把滿世界的青山碧水裝扮得更加靚麗迷人。隨著海拔的 下降,氣候越來越濕潤炎熱,植被越來越繁茂,野生動物也越來越多。經常能看到成群的長尾葉猴在叢林中攀爬跳躍,有時甚至能看到狼或金錢豹在公路上驚慌奔跑。一路在動植物王國中穿行。
熱索村背依大山、坐北朝南,東北西三面都是壁立千仞、直插雲霄的高山懸崖。村西的吉隆藏布和村東的東林藏布在村南交匯後,一路浪花翻滾,流入尼泊爾境內。河 床上,一塊塊或大或小的卵石光潤如玉、色彩斑斕。這裡一年四季溫暖濕潤,山崖上、溝谷里長滿了亞熱帶植物,一叢叢棕櫚伸展著寬大的葉片,一株株高大的覇王 鞭(仙人掌科植物)長成了巨樹,五彩繽紛、形態各異的野花爭奇鬥豔。
界河
熱索村這裡的邊境是以河道中心為界,村南兩河交匯處的河畔上,矗立著我國的第48號 界碑。東林藏布河上,間距不過五十米的三座橋樑橫跨兩岸,橋下波浪滾滾、濤聲如雷。靠上游的是一座鋼索木質吊橋,始建於上世紀六十年代,現在已經廢棄,殘 存的鋼索和黑色的木方在河谷上空隨風飄搖;中間是一座鋼索鐵橋板鐵護網的鋼鐵吊橋,是現在兩岸邊民往來的主要通道;下游是正在建設中的堅固寬闊的公路橋, 是中尼兩國開展進出口貿易的重要交通樞紐。三座橋樑代表了三個不同的發展階段,成為中尼友好往來的重要見證。
民俗
吉隆口岸位於吉隆鎮熱索村,熱索村的村民們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在兩河交匯的三角平壩上靠北面山崖建起了一排二層藏式民居,二樓住人,一樓開了幾間門市,茶館、飯店、小商店,一應俱全。商店裡 既有中國製造的日常用品,也有尼泊爾產的小商品。這裡的村民除了從事小規模的農牧業,還經常和尼泊爾方面開展小額民間貿易。雙方邊民不僅在邊貿上互有來 往,也有相互通婚的現象,衣著服飾和飲食習慣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由於氣候溫暖濕潤,大多數人一年四季穿拖鞋,天涼的時候也只是多了雙襪子。時常看到年長的婦女們坐在自家的門庭前,用古老的自製工具悠然地紡紗織布。在這裡可以品嘗尼 泊爾風格的味道純正的咖喱拌飯,呷幾口尼泊爾產的瓶裝啤酒,感受那種中尼融合的特殊的風俗民情。
歷史
傳統要道
公元789年,這裡就是西藏與尼泊爾交往和通商的 要道。相傳在1300多年前和公元8世紀中,這裡便是尼婆羅尺尊公主遠嫁松贊乾布和印度佛學家寧瑪派祖師白瑪窮乃(蓮花生)由印度譯傳入藏的途徑之路。它是歷史上中尼雙方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也是中尼間的傳統邊貿市場。地處北緯28°5′,東經85°3′,現屬區域性的邊貿市場,主要向尼出口活羊。
初步開放
1961年批准開放。1972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二類陸路口岸,曾經設有海關、商檢等部門,後因樟木口岸的繁榮和吉隆口岸進出口貿易的基本停止,海關、商檢等部門也隨之撤銷。1987年,國務院批准吉隆為國家一類陸路口岸。近年來,國家、自治區為緩解樟木口岸通關壓力和進一步發展西藏對外貿易,擬定利用和開發吉隆口岸,現在,國家投入巨資修建通往尼泊爾邊境的“熱索”公路已正式通車。另外國家還投入近億元人民幣為尼泊爾援建通往吉隆口岸的公路,同時,海關、商檢等有關部門也在積極籌劃部門設立工作。一個功能更加齊全、服務更加完善的現代化陸路通商口岸將在近年內展現在世人面前。另外,吉隆口岸原始森林保護較好,四周雪山林立,風光綺麗,是理想的徒步旅遊區。中尼邊境貿易的通道。位於日喀則地區吉隆縣境內,喜馬拉雅山中段南麓吉隆藏布下遊河谷,與樟木口岸隔山為鄰。1972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二類陸路口岸,曾經設有海關、商檢等部門。
一度衰落
後因樟木口岸的繁榮(有中尼公路、路途近而且開放層次高),吉隆口岸進出口貿易基本停止,海關、商檢等部門隨之撤銷。1987年國務院批准吉隆為國家一類陸路口岸。交易除以物易物外,多以尼泊爾盧比和人民幣作為支付手段。
初步開放有一系列限制:只允許進行邊民互貿,其他地方的人現在還不允許在這裡進行貿易。沒有旅遊(出入境)。
擴大開放
2014年《西藏中尼吉隆口岸十月將正式擴大開放》曾經西藏對尼最大貿易口岸——吉隆熱索橋口岸,如今卻可以說是鮮有人知。隨著邊貿需求的增加,吉隆熱索橋口岸於2014年10月擴大開放。
上午11點,工作人員走上有些晃動的鐵索橋,用鑰匙打開了橋上的一道鐵門,吉隆熱索橋口岸開始了它一天的工作。橋的一頭,吉隆當地人拉巴正在等著朋友從尼泊爾給他帶來的貨物。
這裡輝煌過也衰落過。吉隆口岸曾是西藏對尼泊爾最大貿易口岸,80年代中期,由於交通等因素,樟木口岸貿易量激增,吉隆口岸貿易量萎縮,吉隆口岸逐步衰落。
如今這裡界河上有三座“熱索橋”。一座橋板已經七零八落,沒法再使用,一座是正在使用的鐵索橋。還有一座就是最新的熱索橋,橋面寬闊,聯通中尼兩邊道路,已經完工為2014年10月,吉隆熱索橋口岸的正式擴大開放所做的建設準備。
據介紹:現在商戶都是我們本地人,現在這只允許進行邊民互貿,其他地方的人現在還不允許在這裡進行貿易。旅遊(出入境)現在沒有,我們預計是八月份向中尼兩國試運行(旅遊出入境),10月份就正式向尼泊爾開放,如果對第三方旅客開放估計還需要一段時間。
雖然現在吉隆海關只有5名關員,但吉隆海關關長王龍對擴大開放頗有信心,認為吉隆口岸比樟木口岸更有潛力。
舊的鐵索橋: 在熱索村。2014年《三座熱索橋見證吉隆口岸“活起來”》報導:
位於中國西藏和尼泊爾邊境的吉隆口岸上,從廢棄的木質橋到狹窄的鐵索橋,再到寬闊的石板橋,不同年代的三座熱索橋並排而立,成為雙邊貿易的歷史見證。
上世紀70年代,被中國確定為一類陸路通商口岸的吉隆曾是西藏對尼泊爾最大貿易口岸。但伴隨樟木口岸貿易量激增,這裡逐漸衰落。時至今日,經過吉隆口岸的物資仍然靠人力在狹窄的鐵索橋上背進背出。
新建石板橋: 就是新的中尼熱索友誼橋。“此前,吉隆口岸並不很活躍。不過,2014年10月起,西藏自治區將吉隆口岸正式擴大開放。嶄新的中尼熱索友誼橋投入使用。”吉隆海關關長王龍告訴中新社記者,“這已使今年上半年的吉隆口岸‘活’起來。”
37歲的藏族邊民拉巴可算是對此感受最深的人之一。他介紹說:“過去邊民流通兩國的貨物,十多天才能賺幾百元錢(人民幣,下同)。”今年伊始,拉巴動起了做邊貿的心思,“尼泊爾的服裝、首飾在西藏挺受歡迎。雖然仍靠人背進背出,我今年上半年已經賺到十多萬元。”
這並非拉巴個人的“幸運”。記者從吉隆縣海關了解到,今年1至6月,吉隆海關監管邊民互市貿易總值達2165萬元,貨物總重超過2616噸,與去年同期相比分別增長8.91倍和8.4倍。
創新監管: 拉巴將這一快速增長的原因歸功於政府。“的確,海關在上半年擴大宣傳,爭取讓更多邊民參與到邊民互市中來。”王龍說。“第二,海關在轉變監管理念,從過去的維穩和打擊走私為主,轉為如今打擊走私和促進邊貿發展的‘打促’ 結合為主。同時,海關也在創新監管方式,將在鎮上查貨的監管方式改為派駐到橋頭現場監管。這不僅方便了邊民,也提高了通關效率。”
吉隆海關的重點工作就是確保口岸順利開放。這些改變是為了擺脫邊民互市的單一貿易現狀,轉向一般貿易和邊境小額貿易,並進一步開放雙向旅客通關。海關監管設施、金融系統也將全部上馬。
“那時,商品的貿易種類也會增加,邊境貿易會更加活躍,貿易總量也進一步提升。”王龍對此滿懷信心。目前中國出口尼泊爾的商品以傳統的服裝鞋帽居多,從尼泊爾進口的貨物也集中在生活日用品。
“吉隆口岸進一步開放後,我打算將生意做大,把中國的東西賣到尼泊爾,他們喜歡什麼我們就賣什麼。”拉巴說。尼泊爾吉隆口岸的邊檢官員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也表示,近一段時間尼中貿易量持續上漲。尼泊爾的邊民希望未來與中國保持更多貿易往來,從衣服到電子產品,讓尼泊爾人過上更好的生活。
欲比樟木: 對於吉隆口岸的發展潛力,王龍直言“一定會超過樟木口岸”。他解釋道,目前樟木口岸雖為中國通向南亞次大陸 最大的開放口岸,但已接近飽和。不過,王龍並不承認兩個口岸是競爭關係,他說“一定是共贏”。
“吉隆口岸是乘著南亞大通道的東風進一步開放的,也必將成為中國通往南亞最主要的通道之一”,王龍最後說。
近年來,為積極對接國家“一帶一路”發展戰略,中國西藏緊緊抓住《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尼泊爾政府關於“一帶一路”倡議下開展合作的諒解備忘錄》簽署的戰略機遇期,與尼泊爾在經貿、旅遊、文化等方面合作不斷深入。西藏口岸加快構建 “面向南亞陸重要通道”,在這一總體目標框架下,吉隆口岸邊境貿易規模不斷擴大,口岸經濟交流日益活躍,成為西藏與南亞國家貿易往來的"黃金通道"。2014年12月1日,吉隆雙邊性口岸正式恢復通關。 2015年4月25日,西藏曾經最大的陸路通商口岸樟木口岸因受尼泊爾8.1級大地震而嚴重損毀被迫暫時關閉,至今未恢復開放。同年5月11日,國務院批准吉隆口岸對外擴大開放,性質為國際性常年開放公路客貨運輸口岸。中尼陸路通商的主要通道從樟木轉至吉隆口岸,目前,吉隆口岸已完全取代樟木口岸功能,承擔了全藏主要的外貿進出口業務。2008年,吉隆口岸進出口貿易總額僅為557萬元,2016年進出口貿易總額達33.54億元,呈現出井噴式增長的發展勢頭。
2014年7月21日,質檢總局批准成立了吉隆檢驗檢疫辦事處,同年11月25日質檢總局根據中編辦批覆成立了吉隆檢驗檢疫局,專業涉及衛生檢疫、動植物檢疫、商品檢驗、食品檢驗、法學等,保障了檢驗檢疫日常業務工作需求。吉隆檢驗檢疫局是目前西藏唯一常年駐守的口岸分機機構,不受季節因素的影響全年履職,擁有較為完備的口岸一線用房、備勤用房、辦公生活用房、貨物查驗場等硬體設施,擁有一流的檢測儀器設備,供水供電、網路通訊已鋪設到位,滿足了口岸檢驗檢疫工作的基本需求,承擔著全區90%以上的檢驗檢疫業務量。
再擴開放
2017年04月,國務院批准西藏吉隆口岸擴大開放為國際性口岸 ,是進一步擴大開放。
相關的是,熱索村的石板橋,將來會改進為公路橋。
邊貿通道
2009年12月10日,西藏自治區商務廳廳長馬相村在接受採訪時透露,自治區政府已經認可區商務廳的構想,將報請國務院批准在中國與尼泊爾邊境的吉隆口岸,構建中尼吉隆經濟合作區,並申請享受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邊境經濟合作區的雙重政策優惠。
“我區重點建設吉隆口岸的意圖,就是想報請國務院批准,建設中尼吉隆跨境經濟合作區。目前,正在向尼方傳達信息,尼方態度比較積極,希望通過構建中尼吉隆跨境合作區加大與中國西藏貿易聯繫。”馬相村坦率地說,中尼吉隆跨境經濟合作區就是按照大口岸的思路,在吉隆口岸建設生產加工區、貿易區,形成較大的口岸體系。爭取跨境經濟合作區享受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邊境經濟合作區的雙重政策優惠。
吉隆口岸有著悠久的歷史。公元789年,吉隆就是中國西藏與尼泊爾交往和通商的要道,1961年吉隆口岸批准開放,1972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二類陸路口岸,1987年成為國家一類陸路口岸。2008年,吉隆口岸外貿進出口總額完成557萬元,其中出口額達494萬元,進口總額為63萬元。近年來,中國西藏與尼泊爾在經貿、旅遊、文化等方面合作成功。目前,西藏正在加緊建設318國道至吉隆縣和吉隆鎮的公路,吉隆口岸有望成為西藏第二大邊貿通道。
西藏口岸加快構建 “南亞陸路貿易大通道” 隨著邊境貿易規模不斷擴大,口岸經濟交流日益活躍,西藏口岸加快了構建“南亞陸路貿易大通道”的步伐。
在建設“南亞陸路貿易大通道”的總體目標下,西藏已經確立了“重點建設 吉隆口岸,穩步提升 樟木口岸,積極恢復亞東口岸,逐步發展普蘭口岸和日屋口岸”的發展建設思路,並積極推進相關配套設施建設工作。
中尼公路大規模改造工程全面完工,從拉薩到樟木口岸真正實現了“一日抵達”,樟木口岸新聯檢大樓也已建成啟用。樟木口岸這座西藏最大的邊貿通道,今後將在更大程度上成為西藏與南亞國家貿易往來的“黃金通道”。
與此同時,西藏加緊進行吉隆口岸在交通、能源、通信等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總投資將超過12億元。根據相關規劃,吉隆將引入1.4億元資金,建設口岸倉儲加工區和物流園區,以增強口岸貿易的發展後勁。西藏正在積極爭取在吉隆口岸建設中尼跨境經濟合作區,吉隆口岸有望成為西藏第二大邊貿通道。
在國家“興邊富民”戰略的指引下,西藏也開始加快中印邊境亞東口岸的開放和建設。隨著青藏鐵路支線拉薩至日喀則段的開工建設,通往亞東口岸的運輸成本將進一步降低,這一口岸將成為中國內地聯繫南亞國家市場的“橋頭堡”。 據西藏自治區商務廳預測,2010年西藏進出口總額將突破10億美元。
邊貿市場
2018年10月31日,吉隆國際邊貿市場在西藏吉隆縣吉隆鎮投入使用,該邊貿市場總投資4250萬元,建設面積12000平方米。
交通升級
規劃中尼鐵路
中尼鐵路的勘探、選線進行了多年,把拉日鐵路延伸,規劃從吉隆口岸進入尼泊爾首都,因為這裡優於樟木口岸帶的地質環境,是長期比較的結果。
規劃216國道
新的216國道規劃從新疆阿勒泰的紅山嘴口岸—西藏吉隆口岸,新疆部分大部分已經存在,西藏部分的建設要多年(一半是舊路改擴建,一半是新建)。
口岸資源
從吉隆口岸資源特色來看,可用“悠、豐、美”三字概括。“悠”——有悠久的地域歷史文化。赤尊公主進藏和蕃尼古道遺蹟都是民族文化繁榮昌盛的見證;“豐”——旅遊資源的多樣性,表現為豐富多變的生物物種體系和多樣化的垂直生態系統;“美”——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作為珠穆朗瑪峰的後花園,雪山、峽谷、湖泊、草場都展現了口岸區域的秀美英姿。
旅遊資源
吉隆口岸與樟木口岸隔山為鄰,地脈相近、文脈相親,具有相似的區位條件和自然環境,不可避免地存在同質化旅遊產品,容易導致旅遊市場競爭的激烈性加劇。因此吉隆必須找出自身的特點,走特立獨行的“本色”路線。
吉隆口岸旅遊最突出的優勢除了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還因為其邊境貿易的特殊性,旅客來源主要是以貿易為主的商務人士,他們不僅僅是純旅遊的角度留在這個口岸,更多的是在從事一些商務外貿交易。這使吉隆必將其旅遊主題定位為“生態型商務休閒旅遊”,針對商流客源群體普遍具有消費能力強、服務要求高、活動周期性明顯等特點,他們通過在邊境口岸以“吃、住”為主的各類旅遊活動,能為口岸旅遊業創造巨大的經濟收益。但同時,巨大的人流量在吉隆口岸流動必將導致區域內自然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因此應將“低碳化”作為吉隆口岸的旅遊發展方向,將生態化與商業化相結合,在旅遊開發與環境保護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避免粗放型和資源消耗型的傳統發展模式。
商貿大發展促進吉隆口岸經濟快速前進的同時也將給當地旅遊業營造良好的發展形勢,並帶來眾多外在機遇。邊境貿易的日益繁榮,有利於促進當地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建設,為區域旅遊產業帶來龐大的客源市場,還將提高吉隆口岸的知名度,提升其在國內外的影響力,從而進一步增強旅遊吸引力等等。因此,吉隆口岸抓住和把握眾多有利形勢和良好機遇,藉口岸開放和商貿發展的“東風”乘勢而上,以自然生態環境為基礎,通過“生態型+商務休閒型”旅遊的發展模式推動邊境口岸旅遊業的快速健康發展。
區別於傳統的城市型商業遊憩區,吉隆口岸旅遊經濟發展不再是簡單地將遊客旅遊購物、休閒娛樂等需求作為城市單向功能來考慮,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對吉隆口岸生態環境保護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在吉隆口岸旅遊經濟發展過程中,首先強調發展生態型旅遊經濟,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其次結合吉隆作為連線南亞商貿通道的重要口岸,大力發展商務商貿旅遊,以適應吉隆口岸跨境旅遊和貿易旅遊發展的趨勢。
吉隆口岸旅遊經濟發展綜合考慮生態和商貿兩大因素,將生態觀光、休閒、遊憩等融入商務商貿活動中,力求實現用“生態”理念將“商務”“會議”“辦公”“休閒”“遊憩”各功能融合在一起,衍生出“生態型+商務休閒型”旅遊發展模式。
規劃溫泉旅遊
西藏易境旅遊景觀規劃設計有限公司針對吉隆鎮姆拉山國際溫泉度假村建設項目進行了初步的規劃嘗試。
吉隆鎮溫泉開發建設項目依託吉隆口岸旅遊區良好的自然生態資源和異域民俗風情文化,提煉出“旅遊休閒”和“商務商貿”相融合的規劃思路。設計秉承遵從自然、融合生態和滿足需求的原則,充分體現自然生態、溫泉養生、商貿旅遊、休閒度假的複合效應。
吉隆鎮溫泉開發規劃立足於吉隆溝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依託悶恰溫泉、吉普峽谷以及吉普民俗村等旅遊資源,遵循現有生態環境和地形地勢條件。
這一充分結合吉隆口岸特色打造的複合型高原異域生態旅遊區,必將給吉隆帶來新的旅遊吸引力。
古代事件
吉隆口岸位於日喀則地區吉隆縣吉隆鎮熱索村境內,在吉隆溝和吉隆盆地,距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85公里。
熱索村的南河對岸就是尼泊爾的領土,依然是群山疊嶂、崖壁危立、滿谷蒼翠。河對岸殘存的掩體工事赫然聳立,灰黑色的石牆雜草叢生。歷史上,這裡曾經發生過兩次廓爾喀(尼泊爾中部小國)士兵入侵西藏的戰爭,清政府曾派遣大將褔安康統帥由多民族戰士組成的反擊部隊,從這裡把侵略者趕回老家。 電影《 駐藏大臣 》重現歷史事件:六世班禪的異母兄弟沙瑪爾巴(即噶瑪噶舉派紅帽系的紅帽十世卻朱嘉錯,漢文史籍作“沙瑪爾巴”,意為紅帽僧人),因想分得扎什倫布寺的資財(六世班禪在北京逝世後,清高宗及王公大臣贈送大量膊儀,悉數由班禪六世另一兄仲巴呼圖克圖攜歸扎什倫布寺) ,勾結廓爾喀劫奪扎什倫布寺的珍寶,乾隆皇帝派福康安、和琳二人率藏、漢、滿、蒙等各民族軍隊赴藏,聯合抗擊廓爾喀侵略者,決戰熱索橋,進入廓爾喀。
歷史揮散了戰火硝煙,歲月淹沒了廝殺吶喊,只有那些空洞洞的射擊孔似乎在無聲地訴說著曾經的過去,期盼著和平與發展。
遭遇地震
2015年5月12日,中國和尼泊爾邊境15時5分左右再次發生地震,震感強烈。印度北部民眾有明顯震感,都立刻跑出建築物,待在開闊的室外和街道上。西藏震感強烈,吉隆口岸四周的山上塵土飛揚,不時有石頭掉下,通往吉隆口岸的216國道再次因塌方發生中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