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西胡簡稱
中國後漢至唐對西域各族人的通稱。胡為匈奴的自稱與他稱。烏桓、鮮卑等族居於匈奴的東方,稱為東胡;西域各族居於匈奴的西方,故稱西胡。後漢人與南北朝人對蔥嶺以東以西諸國皆稱為西胡。當時,前來傳布佛教的西域胡僧為數甚多,僧人往往以國名為姓,如月氏人姓支,安息人姓安,康居人姓康,天竺人姓竺。不以國名為姓的多系蔥嶺以東的西域諸國人。
唐代的西胡
唐人稱印度為梵,此外西域諸國,包括波斯、大秦在內,皆稱為胡。中原與西域的交通以漢、唐兩代為盛,而就政治聯繫的密切,人民往來的殷繁,以及經濟、文化方面的交流看來,唐代達到全盛時期。當時西域諸族每遣子侄為質於唐,入充侍衛,因而久居長安,有的更入唐籍為民。昭武九姓胡自漢代以來即以長於經商聞名,東西方貿易為所壟斷。唐時更聚居或散居中原許多地區,稱為興胡或商胡。唐代在民風物俗方面因襲隋朝的舊習,通常不問華夷,兼收並蓄。7世紀以來的長安幾乎成為東西人才薈萃的都會,胡服、胡帳、胡樂、胡舞到處可見,賣酒為生的賈胡稱為酒家胡,侍酒的胡女稱為胡姬。胡食在魏晉時期已行於中原,至唐而轉盛,有畢羅(即抓飯)、燒餅、胡餅等名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