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菌核病

西瓜菌核病

菌核病在塑膠大棚、溫室和露地栽培均可發病,但以塑膠大棚和溫室發生較為嚴重。從苗期至成株期均可侵染,主要為害莖蔓和果實。

症狀識別

西瓜菌核病 西瓜菌核病

葉、葉柄、幼果染病,初呈水漬狀,後軟腐,其上長出大量白色菌絲,漸形成黑色鼠糞狀菌核。莖蔓受害,初期在主側枝或莖部呈水浸狀褐斑。高濕條件下,長出白色菌絲。莖髓部遭受破壞,腐爛中空或縱裂乾枯。果實染病多在殘花部,先呈水浸狀腐爛,長出白色菌絲,後逐漸擴大呈淡褐色,纏繞成黑色菌核。

果實發病多在臍部,受害部位初呈褐色、水浸狀軟腐,病斑不斷向果柄擴展,病部產生棉絮狀菌絲體,果實腐爛,最後在病部產生菌核。葉柄受害與莖蔓相同。花器受害時呈水浸狀腐爛,卷鬚受害初為水浸狀,後乾枯死亡。

病 原

病原物為核盤菌屬核盤菌 Sclerotina sclerotiorum (Lib.) de Bary.,屬子囊菌亞門。菌核長圓形或不規則形,黑色,大小2-7毫米×1-3毫米。菌核萌發時產生子囊盤。子囊盤初為肉色杯狀,展開後呈盤狀或扁平狀。子囊盤直徑2.0-7.5毫米,黃褐色,有柄。子囊棒狀,無色,內含8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橢圓形,單胞,無色,側絲絲狀。病菌寄主範圍廣泛,除西瓜外,還為害31科171種植物。

發病規律

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或混雜在種子間越冬或越夏。越冬或越夏後的菌核,遇雨或澆水即萌發,1年中有2個萌發時期,北方地區為4~5月和9~10月,南方地區為2~3月和11~12月。菌核萌發後產生子囊盤和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成熟後,稍受震動即行噴出,有如煙霧,肉眼可見。子囊孢子隨風、雨傳播,特別是在大風中可作遠距離傳播,也可通過地面流水傳播。子囊孢子對老葉和花瓣的侵染力強,在侵染這些組織後,才能獲得更強的侵染力,再侵染健葉和莖部。田間發病後,病部外表形成白色的菌絲體,通過植株間的接觸進行再侵染,特別是植株中、下部衰老葉上的菌絲體,是後期病害的主要來源。發病後期,在病部上形成菌核越冬或越夏。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1)水旱輪作。沿海地區春大棚西瓜6月底清田後接茬栽插水稻,菌核在水中1個月就會腐爛。

(2)種子消毒。用50℃溫水浸種10~15分鐘可殺死菌核。

(3)覆膜抑菌。定植前畦面全部覆蓋地膜,可以抑制子囊盤出土釋放子囊孢子,減少菌源。

(4)調溫控濕。推廣套用膜下軟管滴灌技術,既節約用水又降低棚內濕度。早春晴天上午以悶棚為主,讓棚頂水珠霧化,中午及時通風散濕,夜晚注意覆蓋保溫,減少葉片結露。

藥劑防治

生物防治:將《 霉止》按300倍液稀釋,在發病前或發病初期噴霧,每5—7天噴藥1次,噴藥次數視病情而定。病情嚴重時,按《奧-力-克 霉止》70ml+ 大蒜油15ml,兌水30斤進行噴霧,3天噴施一次,連用2次即可控制病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