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害症狀
苗期發病,子葉先變黃、萎蔫後全株枯死,莖部或莖基部變褐縊縮成立枯狀。成株發病主要發生在開花結瓜後,初表現為部分葉片或植株的一側葉片,中午萎蔫下垂,似缺水狀,但萎蔫葉早晚恢復,後萎蔫葉片不斷增多,逐漸遍及全株,致整株枯死。主蔓基部縱裂,縱切病莖可見維管束變褐。濕度大時,病部表面現白色或粉紅色霉狀物,即病原菌子實體。有時病部溢出少許琥珀色膠質物。
病原形態特徵
尖鐮孢菌西瓜專化型(Fusariumoxysporum(Schl.)f.Sp.melonis(LeachetCurrenee)SnyderetHansen),屬半知菌亞門真菌。瓜蔓上大型分生孢子梭形或鐮刀型,無色透明,兩端漸尖,頂細胞圓錐形,有時略呈鉤狀,基部倒圓錐截形,有足細胞,具橫隔0~3個或1~3個,大小1個隔膜的12.5~32.5×3.75~6.25微米,兩個隔膜的21.25~32.5×5.0~7.5微米,三個隔膜的27.5~45.0×5.5~10.0微米;小型分生孢子多生於氣生菌絲中,橢圓形至近梭形或卵形,無色透明,大小7.5~20.0×2.5~5.0微米。在PDA培養基上氣生菌絲呈絨毛狀,淡青蓮色;基物表面深牽牛紫色,培養基不變色。在米飯培養基上菌絲絨毛狀,銀白色。綠豆培養基上菌絲稀疏,銀白至淡繭黃色。據報導,此菌有生理分化,但國內各地多為同一菌系。該菌對西瓜、香瓜致病性強,對黃瓜致病性弱,對冬瓜、絲瓜、南瓜等無致病性。此外有報導尖鐮孢菌絲瓜專化型(F.Oxysporumf.Sp.1uffae(Kawai)Suzukietkawai.),也可侵染絲瓜引起枯萎病。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西瓜萎蔫病病莖百分之百帶菌,種子也帶菌。該病以病莖、種子或病殘體上的菌絲體和厚垣孢子及菌核在土壤和未腐熟的帶菌有機肥中越冬,成為翌年初侵染源。在土壤里病菌從根部傷口或根毛頂端細胞間侵入,後進入維管束,在導管內發育,並通過導管,從病莖擴展到果梗,到達果實,隨果實腐爛再擴展到種子上,致種子帶菌。生產上播種帶菌的種子出苗後即可染病;在維管束中繁殖的大、小分生孢子堵塞導管、分泌毒素,引起寄主中毒,使瓜葉迅速萎蔫。地上部的重複侵染主要通過整枝或綁蔓引起的傷口。該病發生嚴重與否,主要取決於當年的侵染量。高溫有利於該病的發生和擴展,空氣相對濕度90%以上易感病。病菌發育和侵染適溫24~25℃,最高34℃,最低4℃;土溫15℃潛育期15天,20℃9~10天,25~30℃4~6天,適宜pH4.5~6。調查表明:秧苗老化、連作、有機肥不腐熟、土壤過分乾旱或質地粘重的酸性土是引起該病發生的主要條件。
防治方法
(1)選用抗(耐)病品種和早熟品種。
(2)與非瓜類作物進行5年以上輪作。
(3)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的有機肥或在土壤中添加0.5%的s—H添加劑(稻殼、蔗渣、蝦殼粉等加尿素、過磷酸鈣、硝酸鉀製成),可減少枯萎病發生。對酸性土壤應施用消石灰,每667平方米/100~150kg把土壤pH調到中性。
(4)種子消毒或包衣。
①浸種種子可用40%福馬林150倍液浸種30分鐘,撈出後用清水沖洗乾淨再催芽播種;也可用50%甲基硫菌靈或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浸種30~40分鐘。
②用種子重量0.2%~0.3%的40%拌種雙粉荊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拌種。
③種子包衣。用0.3%~0.5%的種衣劑9號或10號進行包衣。
(5)採用營養缽育苗,移栽時用雙多懸浮劑(西瓜重茬劑)300~350倍液灌穴,每穴0.5kg,每667平方米用藥1kg;對直播的在播種和西瓜5~6片真葉時分別灌雙多懸浮劑600~700倍液,每穴灌對好的藥液0.5kg,每667平方米兩次用藥1kg。
(6)坐瓜後發病前或發病初期,除採用上述藥劑外,還可選用10%雙效靈水劑200倍液或60%防霉寶超微可濕性粉劑600倍液、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20%甲基立枯磷乳油1000倍液、12.5%增效多菌靈濃可溶劑200~300倍液、60%琥乙膦鋁可濕性粉劑350倍液灌根,每株灌對好的藥液100毫升,隔10天再灌一次,連續防治2~3次。對萎蔫病一定要早防、早治,否則效果不明顯。此外,於定植後開始噴灑液體法生產的細胞分裂素500~600倍液,隔7~10天1次,共噴3~4次,可明顯提高抗性,如能加入0.2%磷酸二氫鉀或0.5%尿素或噴灑噴施寶每毫升加水11~12升、植寶素7500倍液、惠滿豐活性液肥,每667平方米400~500毫升,對水400~500倍液,也可噴灑促豐寶600~800倍液。
(7)西瓜萎蔫病發生重的地區或田塊,提倡選用雲南黑籽南瓜或南砧1號做砧木,用適合當地的優良絲瓜品種做接穗進行嫁接。嫁接苗對枯萎病防效達90%以上。方法參見西葫蘆枯萎病。採用靠接或插接法,進行嫁接後置於塑膠棚中保溫、保濕,白天控溫28℃,夜間15℃,相對濕度90%左右,經半個月成活後,轉為正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