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簡介
為葫蘆科 Cucurbitaceae 植物西瓜 Citrullus Lanatus Matsum. et NAKAI 的果實。陶弘景注本草時在瓜蒂一項,曾提到「永嘉有寒瓜甚大,可藏至春者。」李時珍認為這就是西瓜,又說在五代之前,瓜種已入浙東,但無西瓜之名,因其未遍及中國的緣故。按《胡嶠陷虜記》記載:嶠征回紇,得此種歸,名曰西瓜,則西瓜自五代時始入中國,今則南北皆有。因性寒而名寒瓜,因自西來而呼西瓜。西瓜之名出自元、明間的《日用本草》、《食療本草》等古籍,而西瓜在五代引種中國,當初稱為寒瓜,是否又名水瓜、夏瓜、青登瓜,則有待考證。西瓜品種很多,不只現代,古代其皮色即分青、綠,其瓤則有紅、白品種,其種子有黃、紅、黑、白色等品系,現在西瓜品類更無可計數了。
西瓜果皮、果肉、種子都可食用、藥用。
歷史由來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西瓜產地,但西瓜並非源於中國。西瓜的原生地在非洲,它原是葫蘆科的野生植物,後經人工培植成為食用西瓜。早在四千年前,埃及人就種植西瓜,後來逐漸北移,最初由地中海沿岸傳至北歐,而後南下進入中東、印度等地,四五世紀時,由西域傳入我國,所以稱之為“西瓜”。
據明代科學家徐光啟《農政全書》記載:“西瓜,種出西域,故之名。”明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按胡嬌於回紇得瓜種,名曰西瓜。則西瓜自五代時始入中國;今南北皆有。”這說明西瓜在我國的栽培已有悠久的歷史。
西瓜,原產於非洲。埃及栽培西瓜已有五六千年的歷史。過去,有人引宋代歐陽修《新五代史·四夷附錄》說:五代同州郃陽縣令胡嶠入契丹“始食西瓜”,“契丹破回紇得此種,以牛糞覆棚而種,大如中國冬瓜而味甘”,“周廣順三年(953)……嶠歸”。於是,西瓜從五代時由西域傳入中國的說法,似乎成了定論。近年報刊上談論西瓜的文章多持此說。1981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學生課外讀物《衣食住行史話》中就有“西瓜始於五代”一節。其實,這種說法並不確切。
製作工藝
原料驗收→沖洗→消毒→清洗→切半→切塊→去皮→漂燙→除籽→配糖水→裝罐→排氣→密封→檢查→殺菌→冷卻。操作步驟
①原料驗收:選用新鮮良好、肉質緊密,成熟適度,無霉爛、病蟲害、機械傷的西瓜。②沖洗、消毒、清洗:用清水將西瓜表面上的泥沙及夾雜物等沖洗乾淨;把洗後的西瓜放入0.1%的高錳酸鉀水溶液中(或0.1%鹽酸溶液)浸泡消毒5~7分鐘;西瓜消毒後,用清水把西瓜表面上消毒溶液清洗乾淨。
③切半、去皮:將清洗後的西瓜用不鏽鋼刀橫切兩半,再縱切成6~8塊;去皮後的瓜肉,切成4~5厘米的瓜塊。
④漂燙:在漂燙水中加入0.1%~0.2%的氯化鈣及0.1%的檸檬酸,加熱到85~90℃時,將瓜塊加入漂燙1~2分鐘。漂燙後應迅速進行冷卻,以瓜肉冷卻透為準,時間不宜過長,以免影響製品風味。
⑤除籽:待瓜塊冷卻透後應及時撈出,用不鏽鋼小刀將瓜塊外露的瓜籽除去。
⑥配糖水:糖水的濃度按折光計為28%左右,在糖水中應加入0.15%~0.2%的氯化鈣、0.2%~0.3%的檸檬酸和0.05%~0.07%的橘子香精。加熱煮沸3~5分鐘,經絨布過濾後備用。
⑦裝罐:採用兩用塗料鐵罐蓋,經刷洗乾淨後放入沸水中消毒2~3分鐘,撈出倒置備用;按瓜肉的色澤、大小分別裝罐,同一罐內瓜塊色澤、大小應一致均勻;澆灌糖水溫度在75℃以上。
⑧排氣、密封:罐內中心溫度不低於75℃,抽氣密封,真空度為0.04~0.053兆帕。
⑨檢查:密封后應逐罐進行檢查,看封口是否良好及真空度的高低。檢出不合格的罐頭並及時進行處理。
⑩殺菌、冷卻:密封后應迅速殺菌,其間隔不得超過30分鐘,殺菌溫度為108℃。
質量標準
1.感官指標色澤:瓜肉呈紅色、淡紅色、黃色或橘黃色,色澤較一致,糖水較透明,允許含有不引起渾濁的少量瓜肉碎屑。
滋味與氣味:具有糖水西瓜應有的滋味及氣味,酸甜適口,無異味。
組織狀態:瓜肉組織軟硬適度,瓜塊較整齊,瓜塊大小為3~4厘米,同一罐內瓜塊大小大致均勻,個別罐內允許有瓜籽脫落現象。
雜質:不允許存在。
2.理化指標
淨重:500克,每罐允許公差±3%,但平均不低於淨重。
固形物:瓜肉(包括瓜籽)不低於淨重的50%。
糖水濃度:開罐時按折光計為12%~16%。
pH值:3.7~4.2。
重金屬含量:銅(以Cu計)≤200毫克/千克,鉛(以Pb計)≤2毫克/千克。
3.微生物指標:無致病菌及因微生物作用所相起的腐敗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