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3593.76畝(其中:田1474.63 畝,地 2119.13 畝),
人均耕地1.1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甘蔗等作物;擁有林地3285畝,其中經濟林果地35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1畝,主要種植板梨、柿子等經濟林果;草地10畝;荒山荒地20畝。基礎設施
截止2009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通路、通電,全村有844戶通自來水,
有70戶飲用井水,有899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有885戶通電,有22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683 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343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256戶。該村到鎮道路為土路;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 是;距離最近的車站2公里,距離集貿市場2公里。全村共擁有拖拉機15輛,機車266輛。
到2009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340戶;裝有太陽能農戶152戶;建有小水窖54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43戶。全村有2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 13 個自然村已通電;有 13 個自然村已通路;有 13 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 13 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11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 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86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11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 622 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62.45 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58.93 萬元,
占總收入的 71.44 %;畜牧業收入101.88 萬元,占總收入的 28.1 %(其中,年內出欄肉豬 645 頭,肉牛 80 頭,;漁業收入1.64 萬元,占總收入的0.45 %;工資性收入85.92 萬元,占總收入的 23.7 %。農民人均純收入 850.00 元,農民收入以 種植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85.92 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 98 人(占勞動力的3.14 %),在省內務工 86 人,到省外務工12 人。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 種植業、養殖業,主要銷售往 縣內。
2009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236.54 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 65.26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919 戶,共鄉村人口3464 人,其中男性1773 人,女性1691 人。其中農業人口3412 人,勞動力 3120 人。該村以漢族為主,是漢族、彝族混居地,其中彝族1568 人。到2008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 2273 人,參合率66.6 %;享受低保58 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村衛生所面積為60 平方米,有鄉村醫生3 人,該村距離鎮衛生院18 公里。該村建有公廁2 個。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2所,擁有教師33人,距離鎮中學18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94人,其中小學生90人,中學生104人。全村建有業餘文娛宣傳隊 6 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9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 915 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 3,593.75 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 ,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10,510 元(人均 3 元),一事一議籌勞 4,311 元(勞均 2 元)。年末集體總收入 0.24 萬元,有固定資產 22.32 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 ,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是 ,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 財務收支、政務專欄。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9個黨小組,共有黨員66人,少數民族黨員30人,其中男黨員55人、女黨員11人。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等人組成,下設13個村民小組。該村建有團總支1個,團支部2個,共有團員 57人。
人文地理
西洱村委會位於西二鎮的西南部,與華寧縣隔江相望,以苗、彝等少數民族為主要民住民族。以優質稻穀、玉米為支柱產業,主要品種為“雲恢290”。地勢東高西低,海拔1200-1450米,屬低熱河氣候。民族文化以彝族、苗族文化為主。境內有大小水庫、壩塘13個,集貿市場1個,年交易量100萬元左右。
新村建設
2009年以來,按照雲南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內容包括生產發展、村容村貌整治、農民增收、鄉風文明、民主管理等方面。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存在主要問題和困難:交通不便、水利條件差、經濟落後。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思路及發展產業:養植、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