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概況
該行政村隸屬大理市下關鎮,地處下關鎮洱海邊,距下關鎮政府所在地5公里,到鎮道路為公路,交通方便,距市5公里。該行政村東鄰洱海,南鄰荷花、大關邑,西鄰蒼山,北鄰太和。下轄四個自然村,十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1166戶,有鄉村人口4531人,其中農業人口4531人。60歲以上老齡人537人,其中60—69歲年齡段287人,70—79歲年齡段230人,80—89歲年齡段44人,90—99歲年齡段3人。總勞動力2756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645人。
全村國土面積4.520平方公里,海拔1976米,年平均氣溫15.7℃,年降雨量659.30毫米,適合種植糧食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1170畝,人均耕地0.25畝,林地3680畝,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375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670元。該村農民收入主要以建築業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170畝(其中:田1140畝,地30畝),人均耕地0.25畝,主要種植糧食等作物;擁有林地368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95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02畝,主要種植茶葉等經濟林果。洱海水產品魚、蝦類是該村收入的重要資源之一,該村共有捕撈船支116艘,漁業年收入達486萬元。每年4—9月是蒼山生長蕨菜和野生菌季節。
基礎設施
截止2006年底,該村已實現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全村無路燈。全村有92戶通自來水,有1074戶飲用井水,有989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85%)。有1166戶通電,有525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1102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45%和95%);安裝固定電話或擁用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076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904戶(分別占總數的92%和76%)。
該村到鎮道路為公路;進村道路為彈石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公里,建有集貿市場1個。全村共擁有汽車49輛,拖拉機6輛,機車324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140畝,有效灌溉率為97%,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906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20畝。
到2006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46戶;裝有太陽能農戶211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27戶。全村有四個自然村已通電;有四個自然村已通路;有四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四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四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磚混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408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386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298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74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13752萬元,其中;種植業收890萬元,占總收入的65%;畜牧業收入600萬元,占總收的44%(其中,年內出欄肉豬250頭,肉牛70頭);漁業收入486萬元,占總收入的35%;第二、三產業收入11770萬元,占總收入的85%;工資性收入646萬元,占總收入的47%。農民人均純收入4670元,農民收入以建築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204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26人(占勞動力的45%),在省內務工110人,到省外務工16人。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1166戶,共鄉村人口4531人,其中男性2201人,女性2330人。其中農業人口4531人,勞動力2756人。該村以白族為主。
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7人;參加農村合作醫療3851人,參合率85%;享受低保37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40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2人,該村距離鄉(鎮)衛生院5公里。該村建有公廁2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8個,建有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4個。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1600平方米,擁有教師22人,在校學生381人,距離大理鎮、下關鎮中學5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472人,其中小學生381人,中學生91人。
全村建有文化活動室1個、圖書室4個、業餘文娛宣傳隊1個。文藝隊活躍在本市各個鄉鎮及自然村,極大的豐富了村民業餘文化生活,2005年被市評為文明村,1998年被市為小康村。
2006年,學校成立了鼓號隊,2006年全鎮完小鼓號隊比賽中獲得二等獎稱號。該村文化活動室每年組織婦女及殘疾人進行法律知識和技能知識講座培訓學習,使更多的人有了一技之長。
人文地理
洱濱行政村總人口4531人,絕大多數為白族,當地人都有紅喜事請,白事主動幫忙的風俗,孩子滿月、結婚嫁取、蓋新房、新房喬遷都要請親戚朋友做客祝賀的習俗。當地多數村民的祖先都是唐朝後期由江蘇省南京應天府柳樹灣抽軍而來的,至今很多農戶的家譜中還記載有這樣的歷史。這裡的白族村民雖然沒有文字,是由於當地白族人早期與漢族頻繁交往所形成的。是一個漢族文化歷史比較厚重的村。很多村民(各自然村)都分別建有一座本主廟,早期所建設的兩座文昌宮就是文化(文人)發展程度的寫照。
新農村建設
2006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該村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總投資56萬元,先後建成了洱濱三號路,陽南北1號路,陽南南2號路及洱濱清官溝排水工程,橫溝工程等機耕道路得到了極好的改善,農田的產業結構調整得到了有效的轉變,村民的收益有了很大的提高,使更多的農業剩餘勞力參與到第二、三產為。
每年的十星級文明戶評選工作認真評選,並張榜公布,通過此活動,村民的文明素質不斷提高。村民們都積極參與該村各項事務的民主管理工作,村規民約成為村民自覺遵守的基本紅線。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1、基礎設施需要完善;文化教育方面,學校部分校舍(教室)需要增建。2、人畜飲水工程急待實施。
該村今後發展思路和重點是:1、硬化村莊道路;2、解決四個自然村的人畜飲水問題;3、實施學校階梯教室工程;4、完成護林防火設施工程。發展花卉苗木特色產業,種值面積160畝,發展養殖業豬600頭、牛120頭、肉雞16000隻,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到“十一五”期末,力爭實現村心道路全部水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