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平山堂

《西江月·平山堂》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詞作。此詞上片寫作者瞻仰恩師歐陽修詞作手跡而生的感慨;下片寫聽唱歐陽修詞而生感慨,道出對恩師的緬懷之情,有撫今追昔的萬千感慨。全詞以歐陽修詞《朝中措·送劉仲原甫出守維揚》為中心線索,上下片意脈不斷,渾然一體。

基本信息

作品原文

西江月 · 平山堂

三過平山堂下,半生彈指聲中 。十年不見老仙翁 ,壁上龍蛇飛動 。

欲弔文章太守 ,仍歌楊柳春風 。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 。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西江月:原唐教坊曲,後用作詞牌名。雙調五十字,前後闋各兩平韻,一仄韻,同部平仄互押,前後闋起首兩句例用對仗。

⑵平山堂:位於揚州西北的大明寺側,乃歐陽修知揚州時所建。《輿地紀勝》:“負堂而望,江南諸山拱列檐下,故名。”

⑶彈指:佛教名詞,比喻時間短暫。《僧祗律》:“一剎那著為一念,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為一彈指,二十彈指為一羅預,二十羅預為一須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須臾。”

⑷十年:蘇軾於熙寧四年(1071)於揚州謁見歐陽修,至此已十年左右,舉其成數。老仙翁:指歐陽修。

⑸龍蛇:形容草書。李白《草書歌行》:“怳怳如聞鬼神驚,時時只見龍蛇走。”此指歐陽修在平山堂壁留題之墨跡。

⑹文章太守:用歐陽修《朝中措·送劉仲原甫出守維揚》句:“文章太守,揮毫萬字,一飲千鍾。行樂直須年少,樽前看取衰翁。”

⑺楊柳春風:仍用上舉歐陽修《朝中措》詞,因其中有“手種堂前垂柳,別來幾度春風”句。此句謂吟誦歐公詠平山堂這首詞。

⑻“未轉”句:白居易《自詠》:“百年隨手過,萬事轉頭空。”此反用之,追進一層,謂未轉頭時,已是夢幻。

白話譯文

我第三次經過平山堂時,前半生已在彈指聲中過去。十來年沒見老仙翁了,只有牆上他的墨跡,仍是那樣氣勢雄渾,猶如龍飛蛇舞。

我在堂前“歐公柳”下寫下這首詞,悼念文壇英傑,故揚州太守歐陽修。別說人死後萬事皆空,縱然是活在世上,也不過是一場大夢呀!

創作背景

歐陽修是蘇軾的恩師,是對蘇軾影響一生至巨的人。歐陽修於慶曆八年(1048)知揚州時建平山堂。蘇軾在作此詞之前,已經兩次到過揚州。第一次,是熙寧四年(1071)由京赴杭任通判,南下經揚州;第二次,是熙寧七年(1074)由杭州移知密州,北上途經揚州。這是蘇軾第三次到揚州平山堂,恩師歐陽修早已仙逝,而堂上仍留有他遒勁的手跡,更讓人心生緬懷之念,因作此詞。

關於蘇軾第三次到平山堂的時間,亦即此詞的創作時間,學界尚有爭議。主要有兩種說法,一說是元豐二年(1079)四月,蘇軾從徐州移知湖州(今浙江吳興)經過揚州;另一說是元豐七年(1084)十月,蘇軾由黃州赴汝州時經過揚州。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此詞表達蘇軾在揚州平山堂對恩師歐陽修的緬懷之情,同時也蘊含蘇軾自身的人生感嘆。

詞的上片寫瞻仰歐詞手跡而生的感慨。作者對他的恩師歐陽修懷有深摯的情誼,此刻置身於歐公所建的平山堂,自然思緒萬千。“三過平生堂下”,是說自己此番已是第三次登臨此堂了。“半生彈指聲中”,是作者撫今追昔,感慨歲月蹉跎、遭遇坎坷、人生如夢。“十年不見老翁”,是說十年前作者曾與歐陽公歡聚,不料此次聚會竟成永訣,次年恩師就仙逝了。“壁上龍蛇飛動”,是說歐公雖早已仙去,但平山堂壁上仍刻有他親書手跡,其中有他的詞《朝中措·送劉仲原甫出守維揚》:“平山欄檻倚晴空,山色有無中。手種堂前垂柳,別來幾度春風。文章太守,揮毫萬字,一飲千鍾。行樂直須年少,尊前看取衰翁。”瞻仰壁間歐公遺草,只覺龍蛇飛動,令人發揚蹈厲。此句以景襯情,睹物思人,令人為人生無常而感慨萬千,低徊不已。下片寫聽唱歐詞而生感慨,道出緬懷之情。“欲吊”“仍歌”均用歐詞原句,既重現當日歐公風流自賞之態,又有歐公手植楊柳、所題詩詞仍留存世間,可堪告慰之意。作者由過平山堂睹物思人,想及歐陽恩師的某些事跡,感念他的恩德;又由自己的坎坷經歷想到恩師的某些遭遇,因此,當他憑弔逝者,目睹平山堂前恩師手植的“歐公柳”,耳聞歌女演唱歐詞,自然會生髮萬千感慨。白居易說:“百年隨手過,萬事轉頭空”。蘇軾則比之有更深層次的認識:“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是夢”。歐公仙逝了,固然一切皆空,而活在世上的人,又何嘗不是在夢中,終歸一切空無。不要輕言東坡消極,或許正是心懷此念,他才得以坦然面對紛至沓來的政治打擊:人生既然不過虛幻,政治失意與挫折,就不算什麼事了。

蘇軾受佛家思想影響頗深,習慣用佛家的色空觀念看待事物。白居易詩云“百年隨手過,萬事轉頭空”,蘇軾則更進一步認識到“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是夢。”這種對整體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這種攜帶某種禪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喟,其中深深地埋藏著某種要求徹底解脫的出世意念。蘇詞中傳達的這種獨特的人生態度,是解讀其作品的關鍵所在。

名家點評

宋代洪覺范《石門文字禪》卷二七《跋東坡平山堂詞》:“東坡登平山堂,懷醉翁,作此詞。張嘉甫謂予曰:‘時紅妝成輪,名士堵立,看其落筆置筆,目送萬里,殆欲仙去爾。’余衰退,得觀此於右上座處,便覺煙雨孤鴻在目中矣。”

明代沈際飛《草堂詩餘正集》卷一:“歐詞‘尊前看取衰翁’,覷破矣。此結愈破。”

明代顧從敬《類選箋釋草堂詩餘》:“末句感慨之意,見於言外。”

清代王士禛《花草蒙拾》:“平山堂一抔土耳,亦無片石可語。然以歐、蘇詞,遂令地重。”

清代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六:“東坡《西江月》云:‘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追進一層,喚醒痴愚不少。”

作者簡介

蘇軾像 蘇軾像

蘇軾(1037—1101),宋代文學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宋仁宗年號,1056—1063)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後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潁州,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諡文忠。學識淵博,喜獎勵後進。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 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