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述
西南涌地處北江下游,跨越佛山、廣州兩市,起點位於三水區的西南水閘(建成於1957年,2004年重建),由北江西南分洪閘流入三水區西南鎮,向東流經三水高豐,再向東流經南海區獅山、官窯、和順,里水等,到廣州市白雲區鴉崗附近匯入珠江,全長41.6公里,是北江自上而下的第二大河涌,流經三水區長度22.5公里。
西南涌自西南水閘起,向東流經三水高豐,在南海區的官窯附近與蘆苞涌匯合,再向東流經南海的和順、里水等鎮,在鴉崗附近與流溪河匯合後注入珠江,全長41公里。西南涌在三水區境內長度為23公里,流經西南街道和樂平鎮。
歷史發展
明、清以來,因蘆苞涌淤塞,成為北江往廣州重要航道。
西南涌的形成和發展經歷了幾個不同的歷史時期,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河水的功效不盡相同,蓄泄原則也不同。因此,在不同歷史時期,西南湧水位的特點也不同。1940—1944年,西南湧水位有刷黃之功效,因此水位升降明顯,多年平均最高水位為3.1m;1945—1948年,為保持漕運,河流水位較高,年際變化也較小,多年平均最高水位為4.5m;1949—1952年,由於西南涌流域比較長,流經河網密布的南海區,支流也比較多,延伸途中主要承接大棉涌,左岸涌、大朗渦、解放涌,樂平涌、蘆苞涌的水量,還有比較小的三江口支涌。
主要功能
西南涌的主要功能是泄洪,現在逐漸成為三水區中心城區的工業和生活主要納污涌,原水質屬於Ⅴ類水體。左岸涌、大棉涌、解放涌、樂平涌就是其中的主要分支,在南海區的官窯附近與蘆苞涌匯合。流經三水西南鎮段,兩邊高樓林立,生活設施完善,結合位於北岸的西南左岸公園,成為西南的一條靚麗的風景線,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來自生活、農業、工業的污水大大量排入西南涌,嚴重惡化了水質,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查研究,發現磷、氨氮超標,COD也偏高,屬於劣Ⅴ類水體,達不到該河流的目標要求。
整治情況
一度被三水市民稱為“臭水溝”的西南涌河段由於早期建成的西南水閘低於北江水平面,這條泄洪渠道常年乾涸。附近工廠工業污水和居民生活污水長期向涌內排放,污水又無法經北江或北面的涌段排出,這段河道成為一條“臭水溝”。西南涌污染隨即引起政府高度重視,從2004年開始,總投資4億多元西南涌整治工程正式啟動,整治內容包括重建西南水閘、河涌清淤以及對堤段進行高標準綜合整治等。
自然概況
西南湧上游在三水西南水閘,與北江相連,屬於丘陵台地和泥沙沖積平原的河網地帶,河涌縱橫,土地肥沃,呈現出優美的山水交融的田園風光。河流平坦開闊,水流平緩,河流兩岸農畜業發達,有廣闊肥沃的水田,主要農作物是水稻、花卉果蔬等,沿岸有大量禽畜養殖場,土壤以紅壤為主,水土保持良好。西南涌流域河床為砂岩、沙頁岩、礫岩赤紅壤等組成,河槽窄淺,河底為淤泥,河槽較深處呈U字形。
水系情況
西南涌流域水系中,注入西南涌的河涌有大棉涌、解放涌、樂平涌、蘆苞涌、左岸涌和大朗渦涌等,主要分布於三水西南和南海的獅山、官窯、和順。其中蘆苞涌為水量最大的支涌,河寬跟西南湧上游差不多,水量占西南涌下游水量50%左右,是西南湧水量的主要補給源,其中大棉涌、解放涌和樂平涌污染比較嚴重,是西南涌的主要污染來源。
氣候情況
西南涌流域地處亞熱帶,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降雨充沛,但分布不均勻,時有洪澇、乾旱等災害發生,夏秋兩季常受熱帶風暴(颱風)影響,雷電災害頻繁,屬雷暴盛發區。影響三水區的氣象災害主要有:早春的低溫陰雨、夏季的颱風、暴雨及強對流天氣(強雷暴、大風、冰雹等);冬季的寒潮等。
氣溫:年平均氣溫為21.9℃,1月份為全年最冷月,7月份氣溫最高。年極端最高氣溫39.1℃(03.7.15);年極端最低氣溫零下0.7℃(57.2.11)。
降水:年平均降水日數(≥0.1)154.3天。年平均降水量1682.8毫米(4—9月):占總雨量60%)。全年雨季分為兩段:4—6月為前汛期,主要是鋒面低槽帶來的降水;7—9月為後汛期,主要是熱帶氣鏇、熱帶輻合帶等引起的降水。
日照:全年日照總時數1721.7小時。一年中最長的日照時數是7月為218.7小時,最短是3月為65.5小時。
雷暴:三水是雷暴多發區,歷年平均雷暴日數為81天。
珠江三角洲水系
珠江三角洲,簡稱珠三角,是組成珠江的西江、北江和東江入海時衝擊沉澱而成的一個三角洲,面積大約一萬多平方公里。一般來說它的最西點定義在三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