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裕陵明堂開闊,建築崇宏,工精料美,氣勢非凡,自南向北依次為聖德神功碑亭、五孔橋、石像生、牌樓門、一孔橋、下馬牌、井亭、神廚庫、東西朝房、三路三孔橋及東西平橋、東西班房、隆恩殿、三路一孔橋、琉璃花門、二柱門、祭台五供、方城、明樓、寶城、寶頂和地宮,其規制既承襲了前朝,又有展拓和創新。
一、石像生設定8對,比其祖父康熙帝的景陵多了麒麟、駱駝、狻猊各一對,雖數量少於孝陵,但種類卻與孝陵一樣。二、裕陵大殿東暖閣闢為佛樓,供奉各式佛像及大量珍寶。以後帝陵紛紛效仿,成為定製。
三、陵寢門前的玉帶河上建有三座規制相同的一孔拱橋,龍鳳柱頭欄桿,橋兩端以靠山龍戧住望柱。這三座拱橋徒刑優美,雕工精細,在清陵中僅此一例。
四、地宮內布滿了精美的佛教題材的雕刻:三世佛、五方佛、八大菩薩、四大天王、二十四佛、五欲供、獅子、八寶、法器、佛花以及三萬多字的藏文、梵文經咒,雕法嫻熟精湛,線條流暢細膩,造型生動傳神,布局嚴謹有序,堪稱"莊嚴肅穆的地下佛堂"和"石雕藝術寶庫"。
裕陵的這些特徵既是乾隆皇帝好大喜功、篤信佛教個人意志的體現,也是處於鼎盛時期的清王朝綜合國力的反映。位置構造
以順治的孝陵為軸心,孝陵以西就是乾隆的裕陵。乾隆皇帝弘曆繼承父祖之業,勵精圖治,奮發有為,武功十
全,拓疆兩萬里,使清王朝達到了極盛時期。他的皇陵,工精料美,富麗堂皇,雄偉與豪華程度已不必多言。且不說他陵前神路上石像生的數量超過了康熙的景陵,單是這座陵寢門前小小玉帶橋的奢華與精美,在歷代皇陵中可謂獨樹一幟了。清東陵地宮對外開放的共有四座,除慈禧的一座之外,其餘三座都在裕陵體系中。這就使我們有可能進入乾隆的葬身之所,去探究他在人生旅途的終止處所表現出的對生命的理解與追求。裕陵地宮對外開放至今已經十幾年了,仍然充滿著神秘色彩,存在著許多不解之謎。
沉甸甸的石材因負載了虛無的信仰而變得飄渺;遠逝的生命因折射了往昔的生活而變得真實。乾隆曾自詡為菩薩轉世,而兩位皇后、三位皇貴妃的入駐,使得滿牆的佛像和梵文,也無法淡化那充滿於地宮的凡塵之情。
在裕陵的體系中也沒有皇后陵,只有一座妃園寢依附於裕陵之側。裕陵妃園寢中的一石一瓦,同樣印證了乾隆時期的繁榮與富足。
兆葬之制
清初,第一代順治皇帝親自選定昌瑞山麓為皇家的“萬年吉地”,於主峰下始建孝陵。二十年後,第二代康熙皇帝於孝陵之東南建成景陵。又過四十年,第三代雍正皇帝也在昌瑞山附近的九鳳朝陽山為自己選定了“壽宮”,
但工程還未開始,這位皇帝又變卦了,傳下手諭:“此地近依孝陵、景陵,與朕初意相合,及精通堪輿之人再加相度,以為規模雖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帶砂石,實不可用。今據怡親王、總督高其倬奏稱,相度得易州境內永寧山太平峪萬年吉地,實乾坤聚秀之區,陰陽合會之所,龍穴砂水,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鹹備等語。朕覽此奏,其言山脈水法,條理詳明,詢為上吉之壤,但與孝陵、景陵相去數百里,且與古帝制典禮有無未合之處,著大學士九卿詳悉會議、具奏。”大學土九卿等人奉旨舉行會議,引證了歷代帝王建設陵墓之例,其間遠者相距四、五百里,近亦二、三百里。最後君臣一心,以永寧山太平峪萬年吉地雖與孝、景二陵相去百里,但易州及遵化州的地界與京師密跡,同居畿輔,並列神州,其地實未以遙遠為由。
於是按皇帝之意,在易縣永寧山太平峪修建了雍正帝的泰陵,打破了“子隨父葬,祖輩衍繼”的制度。乾隆皇帝登極後,本想跟隨父親,也在西陵選擇萬年吉地,以示孝敬。他在西陵選好一塊吉地後,又考慮到後世子孫對此事如何承繼安排。如果子孫們都效法他,眷戀父子之情,相繼葬入西陵,則東陵勢必香火冷落,園寢荒蕪。為兼顧兩陵關係,他便在東陵的勝水峪選了萬年吉地。自乾隆以後清朝皇帝形成了父在東陵、子在西陵的分葬局面,稱為“兆葬之制”。
妃園寢
裕陵妃園寢是乾隆皇帝的妃園寢,位於裕陵西旁,始建於乾隆十二年(1747年),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又進
行了大規模的續建,二十七年完工。裕陵妃園寢初稱妃衙門,建有一孔拱橋及平橋、東西廂房、東西值班房、大門、燎爐、享殿、琉璃花門、寶頂,環以紅牆。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因乾隆帝的寵妃純惠貴妃薨,乾隆帝下令改建妃園寢,增建了東西配殿(各五間)和方城、明樓、寶城;把三座園寢門及兩側的面闊牆拆除,改建到享殿兩旁。改建工程於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告竣,直接動用白銀134004.303兩。
裕陵妃園寢內葬乾隆皇帝的一位皇后、二位皇貴妃、五位貴妃、六位嬪、十二位貴人、四位常在、總計三十六人。其中較著名的人有:烏喇那拉皇后、純惠皇貴妃、慶恭皇貴妃陸氏、容妃等。
裕陵妃園寢從乾隆十七年(1752年)葬入儀嬪起至道光三年(1823年)葬入晉妃止,前後達七十一年之久。
裕陵妃園寢室是清代妃園寢中規制較高的一座,顯現了有清一代鼎盛時期的特色。
墓主生平
清高宗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1711年9月25日子時—1799年2月7日),姓愛
新覺羅,聖諱弘曆,是雍正帝第四子。也是大清帝國入關後第四位皇帝。乾隆帝確為一代雄主,也是一個很有福氣,也很會享福的帝王。他晚年時曾深深陶醉於同歷代帝王的比較,認為不但“得國之正,擴土之廣,臣服之普,民庶之安”罕有人能相比,甚至連在位時間、年壽、子孫數目等方面自己都是數一數二。封建制度在乾隆掌權下達到了歷史巔峰。他在位時期,平定新疆、蒙古,還使四川、貴州等地繼續改土歸流,人口不斷增加,突破了三億大關,約占當時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開創了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盛世——“康乾盛世”,強大的中國屹立於世界的東方。
他60年的穩定統治,維持了中國封建王朝最後一個盛世,他的時代,是中國封建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面經過漫長沉澱之後的集大成的時代,他個人也成為這一切的總代表。
破壞現象
軍閥時期,孫殿英下令炸開裕陵,乾隆生前雖然富貴壽考,死後所遭浩劫,比諸慈禧老佛爺尤為慘烈。乾隆裕陵
有五位后妃附葬。根據清室善後委員實地查勘時,新舊骸骨狼藉墓道內外,暈珠殘玉俯拾皆是,有的屍骨散不成形,有幾具金棺已劈成殘片。據當地一位鄉民述說,有兩位士兵掀開一具棺木,宮裝峨峨,絢麗涵秀,美晰如生,瑁簪珠履,九色斑龍。兩人打算抬出棺外,扒下這件滿綴珠翠蟒袍,哪知屍一離棺,仿佛聽見一聲呻吟,玉容微粲,兩人嚇得膽裂魂飛,立刻癱在地下,不但神志喪失,而且口不能言。因為當時一人扶頭,一人抬腳,一個抓住珠冠寶帶,一個緊攢花盆鞋底,由這些斷錦碎幘,才探索出那位面貌如生的敢情是嘉慶生母孝儀皇后,所占地脈正是靈氣所鍾,所以百年不腐。許多文物隨流於海外,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啊。
反盜手段
機弩
在所有的反盜墓手段中,最為神秘的是“機弩”。
機弩是什麼東西?實際就是暗設在陵墓死穴(盜墓者必經之地)處,可以自動發射利箭的一種反盜機械裝置,其原理與現代步兵使用的自動步槍相似,足可見古人在反盜方面的智慧。在古人來看,這也是一種高科技了。這種技術在秦漢時期已相當成熟。
威力無比的現代弩,已配上紅外線、雷射裝置,射殺能力超強,並不遜色於普通步槍。
機弩的實戰見於《史記·秦始皇本紀》 (卷6),徐市帶數千童男童女去東海求“不老藥”時,因在蓬萊遇到了大鮫魯魚,便請嬴政派神箭手與他同往,“蓬萊藥可得,然常為大鮫魚所苦,故不得至,願請善射與俱,見則以連弩射之。”嬴政“乃令入海者齎捕巨魚具,而自以連弩候大魚出射之。”自然嬴政在營造自己的陵墓不會不使用這種裝置。
史載,太子胡亥襲位後,“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金剛牆
其實在機弩發揮作用,自動射殺入侵進墓道者之前,還有一個“攔路虎”,也是反盜手法,就是用自來石頂死墓道。在帝王陵中,反盜設計嚴密,在專供棺槨運行的長長墓道上,由入口到地宮一般至少設有三道,多者七道,重達數噸至噸數十噸的石門把守,此門固若金湯,最外面一層俗稱“金剛牆”。而金剛牆的位置也相當隱蔽,沒有知情者很難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