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陵[清]

孝陵[清]
孝陵[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清孝陵是清東陵的主體建築。位於昌瑞山的主峰下,是清世祖順治皇帝的陵墓。始建於順治十八年(1661年),到康熙三年(1664年)十一月十九日,主體工程告峻。是清朝統治者在關內修建的第一座陵寢,與順治皇帝合葬的還有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康熙生母)和孝獻端靜皇后董鄂氏。陵園前矗立著一座石牌坊,全部是由漢白玉製成的。上面浮雕著“雲龍戲珠”、“雙獅滾球”和各種鏇子大點金彩繪飾紋,刀法精湛,氣勢雄偉,成為清代石雕藝術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緊靠石牌坊是大紅門。大紅門是孝陵也是整個清東陵的門戶,紅牆迤儷,肅穆典雅。門前有“官員人等到此下馬”的石碑。

基本信息

簡介

孝陵文保碑孝陵文保碑

清孝陵是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順治皇帝)的陵寢,位於瑞山主峰南麓,背後靠昌瑞山,前朝金星山,位居陵區主軸線上。後世四座帝陵依次分列左右,深刻體會了“居中為尊”、“長幼有序”、“尊卑有別”的傳統觀念。該陵是清朝統治者在關內修建的第一座陵寢,規模宏大,氣勢恢弘。

孝陵的陵址是由順治皇帝生前擇定的。但由於定鼎之初,戰事不斷,國庫空虛,加之順治帝正當英年,並未急於興建。直到順治十八年(1661),順治帝崩逝後才開始興工,到康熙三年(1664)十一月十九日,主體工程告峻 。

陵區構造

石牌坊側面(站在西南方拍,遠處建築是昭西陵的方城和明樓)石牌坊側面(站在西南方拍,遠處建築是昭西陵的方城和明樓)

孝陵是清東陵的主體建築。陵園前矗立著一座石牌坊,為五門六柱十一樓的石牌坊,寬31.35米,高12.35米,比清西陵的石牌坊略小一些。牌坊由漢白玉製成的。所用石料均采自北京房山縣境內的西山大石窩,其中的六根石柱最為巨大,每一根重達十餘萬斤。上面浮雕著“雲龍戲珠”、“雙獅滾球”和各種鏇子大點金彩繪飾紋,刀法精湛,氣勢雄偉,成為清代石雕藝術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緊靠石牌坊是大紅門。大紅門是孝陵也是整個清東陵的門戶,紅牆迤儷,肅穆典雅。

牌坊北立有下馬石碑,上寫有滿、蒙、漢三種文字:“官員人等至此下馬”。東西各有班房一座,面闊三間,布瓦卷棚頂。

下馬碑下馬碑

往北為大紅門,面闊37.99米,進深11.15米,開三券門洞,單檐廡殿頂。大門兩側還各有角門,東西建有長達四十餘華里的風水牆,向東抵達馬蘭關,與長城相連,向西達黃花山麓而止,牆上建有便門共六座。今東西各殘餘百米牆垣,其餘磚石1928年被北洋軍閥進駐部隊盜賣,計得價銀700元之少,大紅門也被拆毀。1979年,仿照清西陵大紅門復原,耗資十六萬元。

在整個陵區中心,有一條長達5600米的神道直達到隆恩殿。神道中間以中心石、兩側以牙石組成,中心石和牙石之間用青磚鋪墁。

在大紅門內東側有具服殿一院,坐東朝西,四周有圍牆,正門一間,朱紅大門,兩側各有角門一間,院內有更衣殿,面闊三間,均黃琉璃瓦單檐歇山頂,殿後有便所一間。1928年被毀,1993年復原。

具服殿之北500米處,為神功聖德碑亭,高達30餘米,黃琉璃瓦重檐歇山頂,四面各有一券門,基座為正方形,邊長28.76米。亭內石碑高6.7米,寬2.18米,正面碑額上刻篆字“大清孝陵神功聖德碑”,下面刻有滿、漢雙文的碑文,乃康熙帝親自撰寫。始建於康熙七年(1668)。原碑亭,於光緒二年閏五月十二日(1876年8月1日)下午六時左右,被雷電擊中焚毀,後對石碑重刻,於光緒三年二月初一日午時動工,光緒五年十月竣工。碑趺為龍首龜趺。碑亭四角有四根漢白玉石柱,名為華表。每柱承以須彌座,四周有石圍欄,柱身雕蟠龍,四周圍以祥雲,柱上為承露盤,橫插雲板一塊,柱頂雕一蹲龍。清亡後,碑亭遭到嚴重破壞,1984年修復。

碑亭往北,為神道中部的影壁山,即案山。山的西面有石階路可登。登上影壁山北望:由西向東可看到定陵、定東陵、裕陵、孝陵、孝東陵、景陵等。

繞過案山,位於南端為兩根六棱形石望柱,周身雕滿祥雲,高7.17米。柱北有石像生十八對,其數量超過明長陵。由南往北依次是臥獅、立獅、臥狻猊、立狻猊、臥駱駝、立駱駝、臥象、立象、臥麒麟、立麒麟、臥馬、立馬各一對,另有武將、文臣各三對,高2.6米。武將石雕全身甲冑,鐵甲上飾四團正龍補服,乃親王爵所穿,文臣石雕服飾為正一品,頭戴暖帽,胸前方補上為仙鶴一隻,頸掛朝珠108顆。

遠觀石像生遠觀石像生

石像生之北有班房兩座,與大紅門前規制相同,台基為豆渣石,早年被毀,今恢復西側一座。再往北,為龍鳳門(明陵中稱之為欞星門),門三座,每座門由兩根四棱青白石方柱組成,上架額枋,中門額枋上雕火焰寶珠,石柱上飾雲板,頂部有蹲龍。門之間用短垣相接,建在須彌座上,門間共有四座琉璃影壁,南面中心為正龍,北面為荷花鴛鴦

龍鳳門之北為單孔橋一座,橋面每側有望柱12根,欄板11塊,抱鼓石2塊,橋寬9.78米,長16.8米。

往北為七孔橋一座,也叫五音橋,橋面每側有望柱六十二根,欄板六十一塊,抱鼓石兩塊,橋寬9.1米,長111.6米。

再往北為五孔橋一座,橋面每側有望柱62根,欄板六十一塊,抱鼓石兩塊。五孔橋北的東西兩側砂山上,各建有下馬碑一座,與大紅門南下馬碑相同。往北為三路三孔橋,中路寬3.13米,長24.2米,火焰望柱頭,下刻蓮瓣,解放前已無存,1991年重建。過了三路三孔橋往北,即神道碑亭,為明陵所無,與神功聖德碑亭同,但略小。碑額篆刻“大清”,碑身用滿、蒙、漢三文寫“世祖體天隆運英睿欽文顯武大德弘功至仁純孝章皇帝之陵”,1992年全面修繕。

諡號碑諡號碑

神道碑亭以北是一大片廣場,全部青磚墁地,地勢北高南低。廣場東側有神廚庫院一座,門樓為黃琉璃瓦單檐歇山頂,院內坐東朝西建有神廚,面闊五間,單檐硬山頂,內有灶台,大鍋三口。院南北相對建有神庫兩座,面闊三間,單檐歇山頂。院東南角建有省牲亭一座,重檐歇山頂,面闊和進深均三間,東側有灶台,西側有銅海缸一口,供製作祭品、宰殺牛羊褪毛之用。建築均裝飾雄黃玉鏇子彩畫。1992年對北神庫和省牲亭進行復原,東神廚和南神庫僅存基址。

廣場北端,東西相對建朝房兩座,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前出廊,黃琉璃瓦硬山頂,東為茶膳房,西為餑餑房,都是用來製作祭品的。朝房北為班房東西各一座,面闊三間,布瓦卷棚頂,為守陵兵丁值班之處。

北為陵園,分前朝和後寢兩部分,南部為方形院,北部為半圓形院。南院正門為隆恩門,面闊五間,進深兩間,黃琉璃瓦單檐歇山頂,前有月台,開大門三間,中門寬2.68米,旁門寬2.31米。匾額上用滿.蒙.漢三文書寫。梁枋為金線鏇子彩畫。門內神道東西對稱建有琉璃焚帛爐各一座,單檐歇山頂,用來焚燒祝版制帛。東西配殿,面闊五間,黃琉璃瓦單檐歇山頂,前出廊,東殿存放祝版制帛,西殿供喇嘛念經。

孝陵隆恩殿孝陵隆恩殿

正殿隆恩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黃琉璃瓦單檐歇山頂,寬31.67米,進深17.65米,四周圍繞漢白玉欄桿,共有欄板76塊,前有月台,前出三踏,中間為九級台階,兩旁為八級,月台東西兩邊各有一踏,也為八級台階。月台上銅爐兩座,銅鹿兩隻,銅鶴兩隻。殿內金柱四根,北側有暖閣三間,內供神龕、神牌。中暖閣供奉順治帝和孝康章皇后神牌,西暖閣供奉孝獻皇后神牌。暖閣前設楠木條案一張,上陳金花黑漆匣一件,記憶體蓍草三百根。天花板繪金蓮、翠草圖案,孝陵的建築材料是拆了西苑內嘉靖年間的道教建築所得。

隆恩殿北為陵寢門,也稱三座門,是陵寢前朝(祭祀帝後)和後寢(埋葬帝後)部分的分界。中門身鑲嵌中心花和插角花。往北為二柱門,面闊一間,兩根正方體青白石柱組成,上橫木額枋,形式與龍鳳門同。門北為五供祭台,須彌座上正中擺放石香爐一尊,兩側為石燭台,燭台兩旁是石花瓶。祭台北為月牙河一條,上有平橋。橋北為方城,與明陵平地起城不同,清陵方城建在高大的基座上,城上建有明樓,形制與神功聖德碑亭相似,城南、東、西三面有垛口,城下中部有一門洞,明樓重檐之間有“孝陵”字樣的匾額,蒙文居左,漢文居右,中為滿文。明樓內豎石碑一塊,刻有“世祖章皇帝之陵”字樣,也是滿、蒙、漢三文,旁邊刻有“康熙尊親之寶”印章,碑座為須彌座。

方城與北部的寶城之間,用月牙城(也叫啞巴院)相接,月牙城北壁背靠寶城南壁,有面南琉璃影壁一座,正對方城北側門洞,神道自此到了盡頭,琉璃照壁下線正中處即地宮入口。該影壁城磚砌成,上抹紅泥,鑲嵌中心花和插角花,頂部正脊一道,垂脊兩條,安吻獸,上鋪黃琉璃瓦,壁下承以須彌座。月牙城東西各有一條轉向登道,通往方城明樓。

孝陵方城明樓孝陵方城明樓

最北部的寶城即墳頭,上有寶頂,下有地宮(明代稱玄宮,清代避康熙帝玄燁的名諱,故改稱地宮),地宮上方夯白灰、砂土、黃土摻合成的三合土,又用糯米湯澆固,加了鐵釘,所以十分堅固,不怕風吹雨打(明陵墳頭用黃土,面積雖大,但不如清陵堅固),地勢北高南低,四周圍以城牆,牆上有2.62米寬的馬道,最外圈的牆體建有垛口,南側城牆東西各有一豁門,安柵欄門。地宮沒有打開,內部情況不詳,也無文獻可考證,但估計應為裕陵的九券四門式。
清世祖於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七在養心殿逝世,年僅二十四歲,死因是天花,死後遺體被火化,故陵內埋葬的是他的骨灰。因為傳說孝陵內無屍首且薄葬,故在民國時期未遭大規模盜掘(但也有多處盜洞),是清東陵內唯一地宮保存完好的陵寢。

孝陵地宮內還葬有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康熙帝生母,康熙二年去世,年僅二十二歲)、孝獻端敬皇后董鄂氏(順治十七年去世,年僅二十二歲,追封為皇后)二人。

建造之謎

回望大紅門.金星山回望大紅門.金星山

順治是清朝第一帝,在位18年,死時只有24歲。他生前選了陵址,但沒有建設。死後,朝廷只用了短短的一年多時間,就完成了規模宏大,建築眾多的孝陵。所以在社會上流傳著“拆了明陵,建清陵”的說法。
1990年在維修孝陵工程時,發現其隆恩殿、東西配殿的樑柱等大木件均為名貴的金絲楠木。可是在殿內的三架梁、五架梁、七架梁、檁及金柱、檐柱上都有改料的痕跡,以此不難看出是拆他處殿堂之料,用來應孝陵工程之急。看來,孝陵確有“拆明陵,建清陵”之嫌。清朝初年,政權剛剛建立不久,社會尚不安定,又存在著民族矛盾,清朝廷絕不會為修建孝陵而去拆明陵,因為這將引起明朝遺民的反感,豈不因小失大。何況順治年間還修復明陵,當時對安撫人心起到了良好作用。看來“拆明陵,建孝陵”之說不可信。那么,孝陵這許多精美楠木又是從哪裡拆來的呢?
1991年,當拆卸孝陵隆恩殿天花板時,意外發現了一條線索,才揭開了孝陵營造之謎。這些天花板木料有輕有重,規格有大有小,正面均繪“金蓮水草”圖案。圓光用藍色,內畫三朵含苞欲放的金蓮花,滿布淡藍色水草。方光為淡藍色,岔角紅、綠、藍色如意雲。方光、圓光外,均飾寬金邊。方光外為綠邊。所繪三朵花,相傳為“三皇治世”之意,代表著道教的三清天尊。天花板背後兩條穿帶之間,有木工信手刻就的文字。在這些遒勁有力的陰刻字跡里,不僅透露出了殿堂的名字,還表明每塊天花板的方位。在文字清晰的十八塊天花板背後,都刻有“清馥殿”的殿名。其位置有明間、次間、稍間、三稍間,還有天井。不難看出清馥殿是一座有藻井的九間大殿。所有天花板上還刻有“字頭朝東”,可知這座殿堂方位是座西朝東的。

這座九間面朝東的“清馥殿”建於哪朝哪代?坐落在什麼地方?是一處什麼場所?這眾多疑團,令人困惑。遍查清代宮廷建築書籍,一無所獲,再找明朝宮苑書刊,終究尋到了蛛絲馬跡。《明宮史》宮殿規制記載:“金海石橋之北,河之西岸向南,曰玉熙宮、曰承華殿即迎翠殿、曰寶月亭、曰芙蓉亭、曰清馥殿、曰丹馨殿、曰錦芳亭、曰翠芬亭、曰長春門、曰昭馨門、曰瑞芬門、曰馥景門、曰仙芳門、曰馥東門、曰馥西門、曰澄碧亭、曰騰波亭、曰飛靄亭、曰騰禧亭即黑老婆殿也,曰媽媽井。”以上這些明朝宮殿群,位於當今北京北海團城西之石橋西頭,北海之西岸,順河向北至五龍亭而建,至今已無蹤跡可尋。
清馥殿建造的年代及用場,近查《欽定日下舊聞考》卷三,有所記載。嘉靖帝(世宗)十五歲即位,因為他不是孝宗本生,就開展了一場“大禮儀”之爭。鬥了幾年,世宗獲勝,將孝宗稱為黃伯考、皇太后稱黃伯母。而把自己生身父母稱為皇考和聖母興國太后。嘉靖十年(1531年)建成清馥殿。十一年三月,在清馥殿前建丹馨門和錦芳、翠芬二亭。十二年四月,世宗幸西苑,御寶月亭,召張孚敬等同游。御清馨殿、翠芬亭、賜茗、酒、錦囊、詩扇、紅藥花、,制古樂府五、七言絕句各一章,命和。嘉靖年間,權臣嚴嵩年已六十多歲,還朝夕在西苑當值,他曾寫有《賜游清馥殿詩》“十里宜春苑,金堤置綠楊。水涵瑤殿碧,花簇錦亭芳。馳道通長樂,離宮接建章。微臣一何幸,留賞沐恩光。”在西苑建清馥殿同時,還建有帝社、帝稷之壇和恆裕倉。清馥殿是行香之所,世宗崇信道教,經常在這裡與群臣做道場,也常陪同其生母興國皇太后幸清馥殿,嘉靖帝至西苑清馥殿等處活動,近三十年。

石像生之文臣正面像石像生之文臣正面像

隆慶帝即位後,未歷數載,西苑的許多殿堂,惟存頹垣斷礎而已。至萬曆帝(穆宗三子朱翊鈞)即位後,西苑之大多宮殿已無跡可查了。“惟清馥殿則整麗如故,外門曰仙芳、曰丹馨,內亭曰錦芳、曰翠芬。流泉石樑,頗具幽致,且松柏列植,蒙密蔽空,又百卉羅植於庭,開花時今上亦時一游幸。 ”
康熙初年,因急修孝陵,材料短缺,故而將西苑清馥殿拆除,在清馥殿基址,又建成“弘仁”寺。星轉斗移,時代變化,弘仁寺也無蹤影了。盛極一時的清馥殿,只留下一個名稱,在順治孝陵花板上所刻的文字中,還能勾起一絲對“清馥殿”的歷史回顧。1992年在維修孝陵的神道碑亭時拆卸的天花板中,又出現了同樣的“金蓮水草”天花板,背後刻有“錦芳亭”的字樣。錦芳亭為嘉靖十一年三月在清馥殿前所建。天花板上的“金蓮水草”花紋,已成為清代陵寢天花的統一模式,直至光緒帝崇陵持續了200多年。追本溯源“金蓮水草”天花,確為明朝道教宮苑“清馥殿”“錦芳亭”之原件,同時在紫禁城中明朝宮殿中也能找到佐證。紫禁城四門之一的神五門,清代設鐘鼓樓,天花亦用“金蓮水草”。
幾百年孝陵建造之謎,在近年孝陵維修工程中得以揭曉,多年來“拆明陵、修清陵”的謬說終於得以澄清,正確的結論是“拆明宮,建孝陵”。

墓主生平

順治帝愛新覺羅·福臨順治帝愛新覺羅·福臨

順治帝,即大清世祖章皇帝,滿洲愛新覺羅氏,名福臨(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清太宗文皇帝愛新覺羅·皇太極第九子。崇德三年正月三十日(1638年3月15日)戌時生於盛京,其母為永福宮莊妃,博爾濟吉特氏,即孝莊文皇后。

崇德八年二月十六(1643年4月4日)承襲父位,時年六歲,由叔父睿親王多爾袞及鄭親王濟爾哈朗輔政,實際清廷由多爾袞控制。1644年改元順治。九月自盛京遷都北京,十月初一(1644年10月30日)即皇帝位於武英殿。福臨是於順治元年入關的清朝的第一位皇帝。十四歲(1651年)親政。

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七(1661年2月5日)子時崩於紫禁城內的養心殿,年僅二十四歲。《清史稿》和《清世祖實錄》記載“丁是夜子時,上崩於養心殿 ”。有八子、六女。

順治帝親政時期,整頓吏治,注重農業生產,提倡節約,減免苛捐雜稅,廣開言路,網羅人才,在各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他為鞏固清王朝統治作出了貢獻,初創了清王朝走向強盛的新局面,為康乾盛世打下了基礎。

陪葬后妃簡介

世祖孝康章皇后佟佳氏(佟妃,康熙生母)-孝康慈和莊懿恭惠溫穆端靖崇文育聖章皇后世祖孝康章皇后佟佳氏(佟妃,康熙生母)-孝康慈和莊懿恭惠溫穆端靖崇文育聖章皇后

孝康章皇后,佟佳氏,是清世祖順治皇帝妃,滿洲鑲黃旗人,都統佟圖賴之女。本姓佟,後改姓佟佳。順治初年入宮,為庶妃(妃的地位,但沒有正式封號,稱為佟妃),生皇三子玄燁(康熙)。而後晉號康妃。1661年順治皇帝駕崩,孝莊文皇后冊立佟佳氏所生玄燁為皇帝,即康熙皇帝。佟佳氏被尊為慈和皇太后。4個月後,體弱多病的皇太后駕崩於北京皇宮。康熙、雍正、乾隆屢加謚,曰孝康慈和莊懿恭惠溫穆端靖崇文育聖章皇后。

孝獻端敬皇后,董鄂氏,內大臣鄂碩女,年十八入侍。上眷之特厚,寵冠後宮。”順治十三年(1656)八月二十五日被冊為“賢妃”,僅一月有餘,即九月二十八日再晉為“皇貴妃”。這樣的升遷速度,歷史上十分罕見。十二月初六日,順治帝還為董鄂妃舉行了十分隆重的冊妃典禮,並頒恩詔大赦天下。在有清一代近300年的歷史上,因為冊立皇貴妃而大赦天下的,這是絕無僅有的一次。

董鄂妃入宮後,住在東六宮之一的承乾宮,順治十四年十月初七日(1657年11月12日)生下皇四子,不料未及百日即次年正月二十四日(1658年1月25日)便夭折。順治追封這位尚未取名的皇子(甚至打算立他為皇太子)為和碩榮親王。董鄂妃在皇宮內雖極受福臨寵愛,但為免遭妒而時時謹小慎微,使其精神極度緊張,加上喪子的打擊、以及產後因孝莊太后生病,而不得不勉力伺候,很快病倒(亦可能在十四年八月便已患病)。順治十七年八月十九日(1660年9月23日)病逝於承乾宮,年僅二十二歲。

董鄂妃之死對福臨的打擊極大,福臨“竟至尋死覓活,不顧一切。人們不得不晝夜看守著他,使他不得自殺。”同年八月二十一日(9月25日)董鄂妃被追封為孝獻莊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后,簡稱端敬皇后,而對此,福臨“猶以無天聖二字為歉”。(但追封董鄂妃為皇后以算是違背禮數,時順治之皇后—孝惠章皇后仍在,而嬪妃卻先皇后一步得到皇后諡號,已經大大的超越禮制,日後福臨所下的罪己詔之中,便有指出此事實屬違禮)福臨親自撰寫其《行狀》數千字,並命大學士金之俊為她作《別傳》,輟朝五日以示哀,用藍筆批答奏章四個多月注六,甚至再萌剃髮出家的念頭,經各方人士勸阻才未果。三七(陰曆九月初十日,西曆10月13日),在景山火化,由茚溪行森注七秉燭,偈語曰:出門須審細,不比在家時;火里翻身轉,諸佛不能知。136天后,即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七日(1661年2月5日),福臨亦逝。康熙二年六月初六日(1663年7月10日),董鄂氏與福臨合葬孝陵。

未被盜緣由

龍鳳門前北望龍鳳門前北望

順治的孝陵是清朝入住中原之後開創的第一個陵墓,他的規模是最大,體系最完整,為後代的子孫在修建陵寢時起到了藍圖的作用,順治陵址的選址也是之關重要的,但為什麼清東陵的其他陵寢都被盜,而孝陵沒有破壞呢?原因可以總結有三點。
第一:順治皇帝6歲登基,在位18年,卒年24歲,但當時傳說順治當年並沒有去世,因為他的愛妃的去世使他看破紅塵去五台山出家當和尚,說他的地宮是空的,只有一雙鞋子和一把扇子。因為地宮是空的,所以隨葬品不會太多,所以地宮沒有被盜賊看中。
第二:皇帝的陵寢前邊的附屬建築物有一個記載皇帝一生功德的神功聖德碑亭,裡面有一塊巨大的石碑上記載皇帝功德,在順治皇帝的碑亭上記載這樣的一句話“山陵不重飾,不藏任何金玉寶器”。意思是:陵寢修建比較簡單,所以地宮裡不會藏任何的珠寶玉器。因為這句話好多人認為孝陵的地宮不會有隨葬珠寶,所以陵寢沒有被盜。
第三:清朝在關外的時候他們的入葬習俗的火化入葬的,當時順治皇帝剛剛進台北時間不長,在他去世時也是沿襲滿族在關外的習俗火化入葬的,當時和他一同入葬的還有他的兩位皇后,三人均是火化入葬的,所以說孝陵的地宮是三個骨灰罈子,加上他是剛入關的皇帝,國家不是很富有,地宮的隨葬品不會太多,所以地宮僥倖沒有被盜。

清朝君主陵墓

君主陵墓地點
清肇祖永陵[清]遼寧省撫順新賓滿族自治縣
清興祖永陵[清]遼寧省撫順新賓滿族自治縣
清景祖永陵[清]遼寧省撫順新賓滿族自治縣
清顯祖永陵[清]遼寧省撫順新賓滿族自治縣
清太祖福陵遼寧省瀋陽市
皇太極昭陵遼寧省瀋陽市北陵公園
福臨孝陵[清]河北省遵化瑞山
玄燁景陵[清]河北省遵化
胤禛泰陵[清]河北省易縣
弘曆裕陵[清]河北省遵化
顒琰昌陵[清]河北省易縣
旻寧慕陵河北省易縣
奕詝定陵[清]河北省遵化
載淳惠陵[清]河北省遵化
載湉崇陵河北省易縣
溥儀獻陵[清]北京市八寶山革命公墓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