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葉荊芥

裂葉荊芥

莖四棱形,多分枝,通常紫紅色,密被白色短柔毛葉對生,通常指狀3全裂,裂片披針狀條形,中間的較大,全緣,上面被柔毛,下面被短柔毛及腺點;葉柄長2—7毫米。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裂葉荊芥裂葉荊芥
一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莖四棱形,多分枝,通常紫紅色,密被白色短柔毛葉對生,通常指狀3全裂,裂片披針狀條形,中間的較大,全緣,上面被柔毛,下面被短柔毛及腺點;葉柄長2—7毫米。多數輪傘花序組成頂生穗狀花序:花萼管狀鐘形,長2—3毫米,外被灰色短柔毛,萼齒5,近相等,三角狀披針形;花冠淡紅色,長約4.5毫米,外被短柔毛,二唇形,上唇先端2淺裂,下唇3裂,中裂片最大。雄蕊4,後對較長,均內藏,花葯藍色;花柱先端2裂。小堅果卵狀三凌形,褐色,光滑。花果期7—9月。

基本信息

【中藥名】 荊芥(《神農本草經》 )
【蒙藥名】 哈日一吉如各巴( 《蒙藥正典》 )
【別名】 假蘇、哈嘎日海-吉如各巴
【學名】 Schizonepeta fenuifolia(Benth.)Briq.(唇形科)

【生境】生於山坡、路旁、林緣或山谷。
【分布】 我國黑龍江遼寧河北河南山西陝西甘肅上海四川貴州朝鮮
【產地產量】 內蒙東西部均有栽培。產量較少。

【入藥部分】地上部分入藥。

【採集加工】夏、秋季採收地上部分(荊芥),摘取花序(荊芥穗),曬乾,切段生用或炒炭用。
蒙藥生用。
【性味功能】中藥味辛,性溫。疏風解表,透疹,止痙;炒炭止血。蒙藥味苦,辛、澀,性燥、溫、糙、輕。殺蟲,去腐,愈傷,祛“巴達乾”。
【主治】中藥治感冒,頭痛,咽痛,麻疹不透,蕁麻疹,皮膚瘙癢,破傷風發痙,癰瘡初起;炒炭治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產後出血過多。
蒙藥治陰道滴蟲病,梅毒,腸寄生蟲病,“巴達乾“病,創傷,跌打腫痛。
【用量用法】中藥5—15克,水煎服,或入丸散劑;外用適量,煎水熏洗患處。
蒙藥單用1.5一3克,或入丸散劑。

藥材鑑別

性狀莖方柱形.四面有縱溝,上部有分枝;表面淡紫紅色或淡黃綠色,被短柔毛。質輕脆;易折斷,斷面纖維性,類白色。葉對生,多已脫落,葉片3一5羽狀分裂,裂片細長。枝頂端著生穗狀輪傘花序,花冠多已脫落,花萼宿存,黃綠色或淡棕色,被短柔毛,內藏棕黑色的小堅果。氣芳香,味微澀而辛涼。
以色淺綠、穗長而密、香氣濃者為佳。
鑑別 粉末黃棕色。宿萼表皮細胞垂周壁深波狀彎曲。腺鱗頭部8細胞,直徑96一112微米:柄單細胞,棕黃色。小腺毛頭部l一2細咆;柄單細胞。非腺毛l-6細胞,大多具壁疣。外果皮細胞表面觀多角形,壁粘液化,胞腔含棕色物。內果皮石細胞淡棕色,垂 周壁深波狀彎曲,密具紋孔。纖微直徑14-43微米,壁平直或微波狀。

化學成分

本品含揮髮油,油中主要成分為右鏇薄荷酮、消鏇薄荷酮及少量右鏇檸檬烯,還含薄荷醇、胡薄茼酮。據近報導從本品中分離得單萜甙稱之為SchizonepetosideA和B,還分離得Schizonepetoside C及三種黃酮類化合物芹黃素一7一o一葡萄糖甙、藤黃菌素一7一O一葡萄糖甙及橙皮甙。

藥理作用

人工發熱家免,口服荊芥煎劑或浸劑2克/公斤,有微弱解熱作用。體外實驗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白喉桿菌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對炭疸桿菌乙型鏈球菌傷寒桿菌痢疾桿菌綠噥桿菌和人型結核桿菌也有一定抑制作用。小鼠和家兔實驗表明,荊芥炒炭後有止血作用,體外試驗尚有微弱抑制癌細胞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