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老進化

漢密爾頓衰老進化理論大多數動物在繁殖後代後就完成生命歷程,這個衰老理論預測,如果我們讓有性生殖生物的繁殖期提前,那么經過若干代後,其壽命就會縮短,經典理論從自然選擇和繁殖力的角度解釋衰老。2003年7月15日,加利福尼亞大學的人口統計學家羅蘭·李就衰老進化論提出新的補充,他的論文發表在15日出版的最新一期美國《國家科學會學報》,李的理論預言,人的一生中,任意年齡階段的死亡率均由兩個因素相互作用決定:經典效應所指的剩餘可生產(繁殖後代)值和經濟學家所謂的轉讓效應(即撫育後代)。在非社會性的物種中,父母不承擔撫育子女職,因而不存在轉讓效應,在此經典效應適用。在社會性的物種中,生產子女的數量和在對撫育後代投入的資本達到黃金平衡。繁殖力的差別不起作用,衰老的速率完全受轉讓效應控制。

簡介

衰老進化
鳥類是這樣,蜜蜂是這樣,甚至黑猩猩也是這樣。它們都溺愛自己的子女。現在一項有關衰老的新理論表明對於一個物種的壽命與長期倖存的進化而言,養育後代與生育和繁殖同樣重要。

新理論提出

這個新理論是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Ronald D.Lee提出的,新理論認為自然選擇偏愛能夠將能量和資源致力於提高后代存活率的動物。出生後,所有的哺乳動物--包括靈長類動物、所有的鳥類、許多昆蟲以及許多一些魚類都會哺育自己的後代。例如,繁殖後的酒糟鼻海豚和引水鯨都會照顧、保護甚至哺乳它們的孫子。在某些靈長類動物中,承擔後代養育主要任務的性別一般壽命更長。這說明撫養行為與壽命是隨時間共同進化的。
這個假說發表在最新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的網路版上,由美國衰老研究所資助。
Lee的新理論為探究長壽和撫養行為是如何進化的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也對現有的許多衰老理論提出了挑戰。這是一個重要的概念,為探索長壽開闢了一條新途徑,衰老研究所行為與社會研究計畫的副主任Richard Suzman博士稱。
根據早先的理論,由於所有物種的主要進化目標都是繁殖,因而一旦一個生物體開始繁殖,抗衰老和死亡的自然選擇就會被削弱,生物體的生育能力逐漸衰退。自然選擇削弱導致由於無法適應環境的衰老和退化。但這個理論存在幾個漏洞,Lee博士稱。例如,該理論沒有考慮繁殖後存活期延長、幼崽死亡率隨年齡下降、低生育率進化與後代養育高投入往往結伴而行的現象。這個新理論填補了這些漏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