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新發

衣新發

衣新發,畢業於柏林自由大學心理學專業,就職於陝西師範大學教師專業能力發展中心。

衣新發簡歷
柏林自由大學心理學專業哲學博士(畢業時間:2008.7)
清華大學心理學系博士後(出站時間:2010.10)
工作單位: 陝西師範大學教師專業能力發展中心
(教育部985國家教師教育創新平台)

通信地址:
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南路199號,710062,西安
教育經歷
2006年10月-2008年7月
博士研究,於柏林自由大學教育科學與心理學學院。師從Ralf Schwarzer教授和Herbert Scheithauer教授。
畢業論文:《創造力、效能感及其組織與文化影響》(2008年7月以優異成績於柏林完成答辯,順利畢業)。
2005年9月-2006年9月
德語初級、中級強化,於同濟大學留德預備部和德國柏林did deutsch-institut。
2002年9月-2005年6月
碩士學習並提前攻讀博士學位,於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發展心理研究所。師從林崇德教授,研究方向為發展與教育心理學。
1998年9月-2002年6月
教育學學士(心理學方向),於遼寧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心理學系。研究方向為軍事健康心理學。
畢業論文
《“中國軍人狀態-特質焦慮問卷”編制的研究》(遼寧師範大學優秀畢業論文)
研究項目
2010年12月-現在
子課題負責人,課題為“陝西省中國小減負與學生創新素質培養實驗研究”,為陝西省基礎教育重大課題招標項目,資助方為陝西省教育廳。
2008年10月-現在
課題負責人,課題為“一般創造力與藝術創造力:啟動效應及其文化影響”,課題正在進行中。目前該課題為“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和“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資助項目。
2009年11月-現在
分課題研究,課題為“特定人群心理支持與認知決策系統”(系統技術專項),該課題為清華大學自主科研項目。負責子課題心理測量與評價的研究及課題組合作四方的聯絡工作。
2008年10月-現在
分課題研究,課題為“當代認知科學重大理論與套用研究”,課題為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負責子課題“文化、進化與認知”方向的研究。階段性成果包括撰寫了《文化對創造力影響的實驗研究》和《自主創新所需的六種心智》等論文和研究報告。
2009年9月-現在
橫向課題負責人,合作方為江蘇崑山前景教育集團。課題為“以創造力和認知能力培養為核心的高效課堂模式構建”。參加實驗的學生人數為5700人,教師近300人。該項目為縱向追蹤性的實驗研究。教育研究實驗的同時輔以對教師的心理支持。該項目目前已經取得積極成效,學生的創造力和認知能力都得到相對於控制組的更大幅度的提高。
2010年1月-2010年12月
合作研究,課題為“國家網球運動管理中心心理輔導”項目,課題為國家體育總局項目。負責項目中的部分方案設計、心理測評和心理輔導工作。已結題。
2010年3月-2011年3月
橫向課題負責人,課題為“創新思維訓練對兒童創造力和認知能力發展的影響”。合作方為北京先識科技有限公司,主要工作為創新思維訓練教具系統和評估系統構建。
2008年12月-2009年12月
聯合負責人,課題為“鐵路司乘人員的心理健康及幫助計畫的制定”,該課題由鐵道部-清華大學科技研究基金資助。已經順利結題。本課題發展出一套心理測評的軟體系統,完成了五項實證的有關工作倦怠、心理資本和心理健康的研究,並發展出了基於健康心理學的員工幫助計畫方案。
2004年9月-2008年7月
獨立研究,課題為“創造力、效能感及其組織與文化影響”,該課題由中國國家留學基金委和德國學術交流中心(DAAD)資助。已經順利解題。論文被柏林自由大學博士論文答辯委員會評為“優等”。
2004年10月-2005年6月
獨立研究,所承擔課題為“學習不良兒童與一般兒童在電腦遊戲的環境下問題解決策略研究”,該課題由“聯校教育及社會科學套用研究論文獎計畫”資助。該課題已經順利解題。
2004年7月-12月
獨立研究,所承擔課題為“世界兒童電視的現狀與走向”,課題資助方為中央電視台事業發展調研部。已經順利結題。
2003年-2007年12月
研究助理,課題為“創新人才與教育創新的研究”,該項目為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承擔的主要工作是資料查閱,編制測量工具,分課題研究。該課題已經結題。
2002年-2006年8月
研究助理,課題為“學習不良兒童的心理與行為問題”和“中國小認知能力發展與促進”,該項目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主要承擔資料查閱,測查工具編制,分課題研究等工作。項目已順利結題。
學術論文
Yi, X., Hu, W., Cai, S., Scheithauer, H., & Niu, W. (under review). Cultural and bilingual influences on artistic creativity: Comparison of German and Chinese students.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Yi, X., Cai, S., Scheithauer, H., Schwarzer, R., Luo, L., Huang, S., & Chen, G. (under review). Assessment of general self-efficacy, creativity self-efficacy, and cultural efficacy: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the Creativity Self-Efficacy Scale and the Cultural Efficacy Scale. European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衣新發,蔡曙山. (2011,出版中). 創新人才所需的六種心智. 北京師範大學學報.
衣新發,林崇德,蔡曙山,黃四林,陳桄,羅良,唐敏. (2011). 留學經驗與藝術創造力. 心理科學, 34(1),
黃四林,林崇德,胡清芬,衣新發. (2010). 延遲時間與反應設定對任務切換的影響. 心理科學, 33(4), 775-778.
衣新發,劉鈺,廖江群,竇東徽,彭凱平. (2010). 鐵路員工心理健康狀況的橫斷歷史研究:1988-2009. 北京交通大學學報, 9(3), 47-53.
衣新發,蔡曙山,劉鈺. (2010). 文化因素影響創造力的實證研究. 社會科學論壇, 8, 4-12.
衣新發,侯寧,劉鈺,陳金華,彭凱平. (2010). 鐵路司乘人員心理資本特徵研究. 鐵道勞動安全衛生與環保,37(2), 75-78.
衣新發. (2010). 探索人類認知深層規律的進化心理學. 中國社會科學報,3月30日,第7版.
衣新發. (2009). 創造力理論述評及CPMC的提出和初步驗證. 心理研究, 2(6), 7-13. 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心理學全文轉載.
Yi, X., Cai, S., Scheithauer, H., Schwarzer, R., Luo, L., Huang, S., & Chen, G. (2008). Creative organizational climate of school and general self-efficacy, creativity self- efficacy, cultural efficacy of teachers.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3(2), 227-251.
衣新發,林崇德. (2005). 成人學習不良的神經心理與行為遺傳研究. 心理科學進展,13(5), 58-585. 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心理學全文轉載.
衣新發,俞國良,林崇德. (2005). “軍人狀態-特質焦慮問卷”編制的研究. 中國心理衛生雜誌,19 (6), 378-379.
衣新發. (2005). 世界兒童電視的最新發展與走向. 中國電視,8, 73-76.
衣新發. (2005). 兒童電視,路在何方?當代電視,2005,2, 33-34.
衣新發,俞國良. (2004). 網際網路雙向交流功能使用者交往特點研究.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 12 (3), 288-289,298.
衣新發,俞國良. (2003). 青少年網路成癮研究述評. 中國青年研究, 12, 60-63.
著作/章節
衣新發,萬翼. (2003). 心理健康教育. 二十一世紀出版社
衣新發,隋欣. (2002). 維果茨基和皮亞傑部分兒童心理學思想理論比較研究. 載入楊麗珠,鄒曉艷著, 兒童心理學雙元互動型教學模型,大連海事大學出版社,2002年4月第一版
會議論文:
衣新發. 一般創造力與藝術創造力:啟動效應. 中國心理學會第十三屆全國心理學大會(上海:2010年11月).
Yi X. (2010). Psychological Capital as a Predictor of Mental Health and Job Burnout in Train Worker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Sino-German bilateral Workshop. October 24 - 29, 2010, Berlin, Germany.
Yi, X., Peng, K., Cai, S., Liu, Y., Hou, N. (2010). Psychological capital, occupational burnout and mental health of Chinese train worker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First Chin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ositive Psychology. August 7-10, 2010, Beijing, China.
衣新發. 自主創新所需要的六種心智. 首屆“文化、教育與創造力”心理論壇(北京:2010年1月).
衣新發. 創造力及其文化影響. 中國心理學會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大會(濟南:2009年11月).
Yi, X., Zhang, L. (2009). School climate and children creativity developmen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Cultivation and Education of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Biennial Conference of Intern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for Talent Development and Excellence. October 30-November 2, Xi’an, China.
衣新發,蔡曙山. 唐詩藝術邏輯的初步分析. 中國邏輯學會成立30周年紀念大會論文(成都:2009年10月).
衣新發,蔡曙山. 虛擬語氣及主觀經驗對三段論推理影響的心理學研究. 中國邏輯學會語言邏輯和符號學專業委員會2009年學術會議論文(成都:2009年10月).
衣新發. 跨文化視野中的創造力研究. 第一屆全國認知科學會議論文(南昌:2009年5月).
Yi, X., Scheithauer, H., Lin, C., & Schwarzer, R. (2008). Cultural influences on artistic creativity: A comparison between German and Chines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9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sychology, July 20-25, Berlin. Germany. (ISSTP)
Yi, X., Schwarzer, R., Lin, C. & Yu, G. (2008). The impact of culture on general self-efficacy, creativity self-efficacy and cultural efficac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9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July 27-31, Bremen, Germany. (ISSTP)
Yi, X., Schwarzer, R., & Lin, C. (2007). Cultural influences and artistic creativit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1 Congress of the German Education Psychology Association, September 11-19, Berlin, Germany.
衣新發,隋欣,林崇德. (2005). 網際網路雙向交流功能使用者交往特點:縱向研究. 第五屆華人心理學家學術研討會 (蘇州:2005年7月)
Yi, X., Yu, G., & Lin, C. (2004). What We Do Online? ——the Majo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rcourse of Netizen.Paper presented at the 28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sychology, August 8-13, Beijing, China. (ISSTP)
衣新發,林崇德. (2003). 網際網路雙向交流功能使用者地區、性別差異及交往特點研究. 2003年全國社會心理學學術年會(濟南:2003年10月)。
衣新發. (2003). 從網際網路雙向交流功能使用者的特點看網路媒體的社會責任. 第三屆中國網路媒體論壇(CCTV)(北京:2003年10月).
教育﹒心理報刊文章:
幸福教師的心理資本. (2011). 基礎教育參考. 1, 11-14.
熄滅嫉妒的火焰. (2009). 時事(時事報告)(中學生版),第2期.
專注自己的跑道——寫給畢業班同學. (2009). 時事(時事報告)(中學生版),第1期.
以平常心迎戰大考. (2008). 時事(時事報告)(中學生版),第6期.
快樂助你成功. (2008). 時事(時事報告)(中學生版),第4期.
柏林地區中國國家公派留學人員聯誼會. (2008). 神州學人,第3期.
“80後”一代年輕人為何不敬業. (2005). 環球時報,11月15日第八版.
女人比男人壓力大. (2005). 環球時報,9月27日第九版.
電視使人冷漠. (2005). 環球時報,9月20日第九版.
遊戲成癮回不到現實. (2005). 環球時報,6月28日第98期生命周刊.
中國志願者為何少. (2005). 環球時報,6月21日第97期生命周刊.
我的心情我做主. (2005). 中國婦女報, 6月13日第4版“心理診所”專欄.
網戀其實是自戀. (2005). 環球時報,6月7日第95期生命周刊.
扶貧先扶“窮怕了”的心. (2005). 環球時報,5月31日第94期生命周刊.
女性攝食障礙:都是苗條惹得禍. (2005). 中國婦女報, 5月16日“心理診所”.
排解灰色心情,避免抑鬱打擾. (2005). 中國婦女報, 5月9日“心理診所”專欄.
88%的網民有抑鬱症狀. (2005). 環球時報,4月26日第89期生命周刊.
企業中的老好人別太多. (2005). 環球時報,4月12日第87期生命周刊.
關係過密影響戰鬥力. (2005). 環球時報,3月22日第84期生命周刊.
網路副作用被誇大了. (2005). 環球時報,3月15日陽光論壇.
求職前,先了解自己. (2005). 環球時報,1月25日第77期生命周刊.
年初制定計畫要虔誠. (2005). 環球時報,1月25日第76期生命周刊.
自我檢測:你是否自信? (2004). 中國青年研究,第10期.
得自信者得天下. (2004). 中國青年研究,第10期.
找到你的六匹馬. (2004). 中國青年研究,第8期.
學海無涯巧坐舟. (2003). 新高考,第12期.
教學及實踐經歷
2011年2月
教師反思能力訓練,西安國小教師培訓。
2011年2月
教師反思能力訓練,陝西省基礎教育重大招標課題培訓項目。
2011年1月
學校教育教學改革中領導層的心態管理,陝西省西安國小學校領導座談會。
2011年1月
一輩子做家長,一輩子學做家長,陝西省西安國小家長座談會。
2011年1月
中學班主任工作創新的心理策略,河北省教育廳“國培計畫”培訓項目。
2011年1月
中學班主任反思能力訓練,河北省教育廳“國培計畫”培訓項目。
2011年1月
國小班主任工作創新的心理策略,河北省教育廳“國培計畫”培訓項目。
2011年1月
國小班主任反思能力訓練,河北省教育廳“國培計畫”培訓項目。
2010年12月
當代社會問題與青少年心理健康,河北師範大學“國培計畫”培訓項目。
2010年12月
中學文科教學中的思維能力培養方法,河北師範大學“國培計畫”培訓項目。
2010年11月
青少年創造力發展與教師教學反思能力培養,遼寧省朝陽市英德學校
2010年11月
教學反思能力訓練(國小數學),陝西師大教師專業能力發展中心教師教育項目。
2010年10月
教學反思能力訓練(國小語文),陝西師大教師專業能力發展中心教師教育項目。
2010年9月
提升正覺,應對壓力,內蒙古自治區薛家灣電力局清華大學培訓項目。
2010年9月
文化與創造力,清華大學心理學系研究生新生導論。
2010年8月
創意激發的途徑與方法,北京十一學校少年科學院。
2010年7月
創造力培養與心理健康教育,新疆中學教師清華大學培訓項目。
2010年5月
歸因訓練與兒童教育,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清華大學計算中心教師講座。
2010年5月
人的畢生發展,清華大學文化素質課“心理學與生活”。
2010年5月
創造力培養與心理健康教育,內蒙通遼市中國小校長清華大學培訓項目。
2010年4月
兒童發展特點與師生互動,河北省邯鄲市第三中學教師清華大學培訓項目。
2009年12月
創造力及其文化影響,清華大學心理學系研究生研討會。
2009年12月
創造力及其文化影響,清華大學學生心理協會,柏林自由大學中國校友會。
2009年11月
創造力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北京師範大學發展心理研究所。
2009年11-12月
變革情境下教師心理輔導及職業生涯規劃,江蘇崑山前景教育集團。
2009年10月
心理測評與臨床診斷,北京盛飛源信息技術研究院高級心理諮詢師培訓。
2009年5月,11月
兒童發展特徵與教育模式,清華大學計算機系。
2009年1月
青少年的心理保健,新東方教育集團。
2008年12月
提升心理健康·預防職業倦怠,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
2005年6月-8月
人力資源高級測評師,北京智鼎管理諮詢公司,參與中國銀行邯鄲分行、呼和浩特分行及大連分行等處的副行長級人力資源測評。
2004年
醫學心理學主講教師,任教於北京祥雲學校。
2003年9月-2005年6月
教育心理學主講教師,任教於中華女子學院。
2004年6月
發展心理學主講教師,任教於華夏賽科心理網。
2002年9月-2003年1月
發展心理學史論課程助教,於北京師範大學。
榮譽獎勵
2010年4月
清華大學優秀工會積極分子。
2010年4月
第四屆朱智賢心理學獎。
2006年8月
德國學術交流中心(DAAD)中德聯合培養博士獎學金。
2005年9月
國家留學基金委留德獎學金。
2005年6月
聯校教育及社會科學套用研究論文獎。
2003年10月
全國社會心理學學術年會(濟南)優秀論文一等獎。
2003年10月
第三屆中國網路媒體論壇(央視國際)會議論文優秀獎。
2002年6月
遼寧師範大學優秀學士學位論文。
2001年12月
第五屆遼寧省大學生科技學術作品競賽特等獎。
2001年12月
第五屆遼寧省大學生科技學術作品競賽二等獎。
2001年12月
第五屆遼寧省大學生科技學術作品競賽三等獎。
2001年9月
第七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三等獎。
1999年12月
遼寧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學院獎——突出貢獻獎。
1999年10月
遼寧師範大學文體活動積極分子。
會員資格
國際跨文化心理學會會員
美國心理學會第10分會會員(美學、創造力和藝術心理協會)
Applied Psychology: An international Review(2007年特約審稿人)
國際行為發展研究會會員
中國心理學會高級會員
中國創新方法研究會會員
中國武術協會會員
外語水平
英語、德語,四會
公共服務
2010年1月
在清華大學創辦“文化、教育與創造力”心理論壇(Psychological Forum on Culture, Education and Creativity),組織研討會,推動相關學科間正式的交流活動
2009年12月
在北京創辦“文化、教育與創造力”學園(Beijing Lyceum of Culture, Education and Creativity, BLCEC),推動相關學科非正式的交流活動
2009年11月
在北京創辦柏林自由大學中國校友會,擔任首任秘書長
2007年11月
在柏林創辦“柏林學園”,推進交叉學科間的學術交流
2007年4月-2008年5月
柏林地區中國國家公派留學人員聯誼會創會主席
2006年10月2008年9月
柏林自由大學國際學生俱樂部
2004年9月-2006年8月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2004屆博士生會主席
2003年6月-2006年9月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發展心理研究所研究生會主席
2003年11月-2006年8月
在北京師範大學創立並主持“智賢心理學講座”
1998年11月-2002年6月
遼寧師範大學電視台、廣播電台記者、編輯和校刊心理學專欄作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