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認知科學會議

清華大學心理學系蔡曙山教授的研究涉及語用學及其在心理學和認知科學方面的套用。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學院劉曉力教授的研究報告涉及哲學、計算機科學和認知。 研究領域:計算心理語言學、認知科學。

概述

為促進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兩界攜手合作,進行學科交流,共同開展認知科學的研究,並促進這一新興交叉學科在中國的發展,由《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科學中國人》雜誌社和清華大學心理學系共同主辦、江西城市學院承辦、以“綜合的時代——認知科學的發展及其影響”為主題的首屆全國認知科學會議於5月9日至11日在江西南昌召開。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浙江大學、中山大學、廈門大學、重慶大學、天津師範大學、貴州畢節學院、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倫斯勒理工學院、江西城市學院等多所國內高校及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等國內重要科研單位近50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本次會議。
2010年10月30日至31日,第二屆全國認知科學會議在北碚萊特酒店召開,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科學中國人雜誌社、清華大學心理學系聯合主辦,西南大學邏輯與智慧型研究中心、心理學院、計算機與信息科學學院、外國語學院承辦,貴州畢節學院協辦。

組織機構

主半:《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科學中國人》雜誌社和清華大學心理學系
承辦:江西城市學院承辦
主題:綜合的時代——認知科學的發展及其影響

參加嘉賓

從專業領域看,會議的參加者及其學術報告覆蓋認知科學的6大學科領域;從交叉和綜合的趨勢看,絕大多數與會者的學術報告都立足於自己的專業,並同時與其他一個或數個學科領域發生交叉與綜合。
心理學是本次會議最大的學術團隊,共有9名學者提交論文或做了大會發言。
清華大學心理學系主任、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心理學系彭凱平教授回顧了文化歸因研究的簡史和自己在跨文化研究中的發現,並從心理學、計算機科學、數學和文化研究等多學科交叉的角度,深入分析了歸因過程中出現文化差異的可能原因,提出解決文化歸因相關的計算模型構建問題的構想,並闡釋了認知計算的重要思想和方法。
中科院心理所副所長傅小蘭教授從心理學、神經科學與計算機科學的交叉領域來研究情感計算。現代社會人們面對著計算機、電話等各式各樣的機器,怎樣設計一個能感知人的情感的機器,成為人機互動關係研究的一個課題。研究報告提出情感計算的一些方案,有的已經在計算機上實現。
北京師範大學認知與學習研究中心舒華教授介紹了漢字的計算機模擬模型。通過對漢字計算機模擬的研究,不僅可以認識有腦認知神經疾患的病人的病理機制,也可以了解兒童的漢字認知的發展心理學過程,從而有助於了解人類語言習得機制。她的研究涉及心理學、語言學和計算機科學的交叉領域。
美國倫斯理工學院認知科學系教授、清華大學心理學系講座教授楊英銳是一位具有數學、物理學、邏輯學、心理學等多學科背景的學者,他以“相對論與高階認知”為題,介紹了他最近在意識及高階認知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
清華大學心理學系蔡曙山教授的研究涉及語用學及其在心理學和認知科學方面的套用。他指出腦的語言加工和計算機的自然語言理解採用不同的模型,前者是自上而下的語言加工模型,後者是自下而上的語言理解模型。他構造了意向主導的語言認知自上而下加工模型和說話者、聽話者身分轉化的語言交際(通信)模型,並說明這些模型在認知科學中的套用。
重慶大學語言認知研究基地的李伯約教授的研究跨越心理學、語言學和計算機科學,他在關於動詞島、動詞群島研究中,結合最新的計算機心理語言學研究成果,分析了認知科學框架下語言發展與兒童語言習得機制等方面的問題,也展望了未來可能的研究方向。
中山大學邏輯與認知研究所景懷斌教授的發言分析了心理意義屬性,並討論了有關認知科學研究的幾個問題。
清華大學心理學系白晨博士指出漢語研究要利用事件相關電位等腦認知科學的方法,對漢語在實際的腦認知處理環境下來進行探討,這樣不但可以驗證語言學中的理論問題,還可以對計算語言學構建的模型是否真實地反應了人腦處理語言信息的實際情況進行比較。
清華大學心理學系衣新發博士研究跨文化背景下的創造力。他通過對比中國人被試與德國人被試在創造力能力上的不同,發現在不同的文化群體之間,無論是在創造力的內隱概念,還是在創造表達的方式上都存在文化差異。
哲學和邏輯學是我國開展認知科學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有4位學者做了大會發言。
北京大學哲學系周北海教授的報告分為兩部分。首先,他以邏輯、語言與認知的視角對認知語義學與邏輯語義學及兩者的關係進行了研究。隨後,他分析了哲學、心理學、人工智慧和神經科學等相關學科與認知科學的關係,指出它們在研究方法和內容上的差異。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學院劉曉力教授的研究報告涉及哲學、計算機科學和認知。她提出心靈存在於人的內部還是外部的哲學問題,介紹了有關延展認知理論的各種不同的學術觀點。所謂延展認知,即認為認知不在大腦,而在連線大腦與外部的系統之中。她表示認可延展認知論,但對延展心靈論提出了異議。
中山大學邏輯與認知研究所朱菁教授提出“什麼是認知科學”的問題,他系統地介紹了認知科學的成因與簡史,概述了認知科學的對象和方法,講述了認知科學的最新動態。他認為認知科學已經發展成為一門成熟的科學,認知科學在中國也一定能夠得到發展。
浙江大學語言與認知研究中心李恆威副教授作了關於意識研究中的東西方對話的報告。他指出意識研究是多維多象限的,他還討論了宗教與認知的關係問題,並對西方有關心智和認知的二元論世界觀進行了批判。
計算機科學與人工智慧也是認知科學的一支重要力量,有4位學者做了大會發言。
科技部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王惠臨研究員在語義學、語用學、形式化和計算理論的交叉領域作了關於意義計算的理論與套用的報告。意義計算是繼形式語義學、計算語義學、形式語用學之後意義理論的最新發展。這一理論在不僅在機器翻譯等領域能到套用,在大型數字信息的理解上也有廣泛的套用前景。
清華大學信息學院計算機系楊士強教授介紹了社會網路web化和web的信息社會化的相關問題,並分析了這兩個過程中人類面臨的生存機遇和挑戰。他還介紹了清華大學計算機系與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在情感計算方面的最新進展,展示了生動有趣的研究成果。
廈門大學周昌樂教授的研究涉及腦科學、藝術、宗教與認知。他的報告包括三個方向的研究成果。神經美學主要是關注人在音樂、美術等藝術活動中,腦認知機能變化;認知喻學主要探討漢語隱喻的認知機構;實證禪學的研究對開悟的禪學高人在禪定狀態下的心理、生理狀態進行科學的實驗性分析。
科技部中國科學院信息研究所張寅生副研究員探討認知科學的基本理論問題,包括認知科學的目的、方法和發展趨勢。他提出存在自然界、人類社會和精神世界三類研究對象,因此,科學的研究領域可以被劃分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認知科學三大部門。他的發言引起與會者的興趣和討論。
語言學方面,有2位學者做了大會發言。
天津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寧春岩教授的研究涉及語言學與生物學和生理學的交叉,他為回答喬姆斯基生物語言的問題提供了一些線索。他的報告介紹了喬姆斯基的語言學理論和幾個可能的相關課題及其相關研究線索。最後,他就創建“人類生物學”及重視純科學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浙江大學語言與認知研究中心徐慈華博士介紹了浙江大學語言與認知研究中心近年的研究進展及遇到的困難,特別介紹了他們在隱喻研究上取得的成果及經驗,並提出認知科學學科交叉研究中的問題意識。
文化人類學是認知科學的一個重要領域。
清華大學社會學系的張小軍教授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研究了信息、文化與認知的一些問題,介紹了認知人類學的學科特點和發展簡史,並展望了其未來的發展前景。
會議沒有專業的神經科學專家參加,但很多學者的報告涉及神經科學的研究進展並將其套用於相關學科的研究,說明人們充分關注神經科學的進展及其對認知科學相關學科的影響。美國倫斯理工學院認知科學系教授、清華大學心理學系講座教授楊英銳在他的學術報告中,提出用量子力學來研究心智力的構想,闡述了心智力學和經濟力學的規則,認為高階認知就是把各種理論進行整合的研究。

與會專家

傅小蘭: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認知心理學研究室主任、心理所學位委員會副主任、心理所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
最終學歷:理學博士學位
研究領域:數據挖掘中人的數據理解和知識發現,現代信息社會中遠程協同的分散式認知機制。
舒 華
北京師範大學認知實驗室主任, 北京市套用實驗心理學重點實驗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最終學歷:美國伊利諾大學博士學位
研究領域:認知心理學, 特別語言認知過程和兒童閱讀發展。對兒童漢字學習和閱讀發展的規律進行了系統研究和理論探討,並將理論研究成果套用於國小語文教學實驗。近年來還開展了失語症病人、兒童閱讀障礙及其腦機制方面的研究。
彭凱平
清華大學心理學系系主任,伯克利加州大學心理學系社會及人格心理學專業主任、文化與認知實驗室主任。
最終學歷:密西根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學位
研究領域:社會和文化心理學、文化和認知(包括歸因、判斷偏差、辯證思維)文化、自我與同一性
蔡曙山
清華大學心理學與認知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985工程”認知科學創新基地主任、心理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際邏輯學、方法論和科學哲學協會協理、國際符號學研究會理事、國際符號交際學院會士。
最終學歷: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博士
研究領域:語言邏輯、語言哲學、心智哲學、心理與認知。
周北海
北京市邏輯學會會長、中國邏輯學會常務理事、中山大學邏輯與認知研究所兼職研究員、西南師範大學兼職教授。
最終學位: 哲學博士
研究領域: 符號邏輯
何向東
西南師範大學副校長,教授。
最終學歷:河南大學邏輯學專業哲學碩士
研究領域:認識論與邏輯哲學
楊英銳
美國倫斯勒理工學院認知科學系終身教授。國際知名的推理心理學與高階認知整合模型前沿學者之一。
最終學歷:美國紐約大學心理學博士
研究領域:他的心智元邏輯,心智決策邏輯和量子認知理論均為開創性工作,並被套用於教育、國防與經濟學等領域。
劉曉力
人民大學教授
最終學歷:北京大學科學技術哲學專業博士
研究方向:邏輯學、西方科學哲學、認知科學哲學問題、科學社會學。
李伯約
重慶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
最終學歷:西南師範大學心理學博士學位
研究領域:計算心理語言學、認知科學。
景懷斌
中山大學教授
最終學歷:中山大學博士
研究領域:壓力管理、文化心理學、理論心理學、管理心理理論與測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