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研究

行動研究

行動研究是指有計畫有步驟的對教學實踐中產生的問題由教師或研究人員共同合作邊研究邊行動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的的一種科學研究方法。行動研究是從實際工作需要中尋找課題,在實際工作過程中進行研究,由實際工作者與研究者共同參與,使研究成果為實際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套用,從而達到解決問題,改變社會行為的目的的研究方法。行動研究包括診斷性研究、參與性研究和實驗性研究3種方式。行動研究的特點在於研究人員與組織中成員共同介入了一種變革的過程。

基本信息

簡介

行動研究行動研究

行動研究是一種適合於廣大教育實際工作者的研究方法。它既是一種方法技術,也是一種新的科研理念、研究類型。行動研究是從實際工作需要中尋找課題,在實際工作過程中進行研究,由實際工作者與研究者共同參與,使研究成果為實際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套用,從而達到解決問題,改變社會行為的目的的研究方法。它是一種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於資料收集、合作探討、自我反省、多方總結最後解決問題的方法;一種主題明確、思路清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特性

1.情境性 2.合作性 3.參與性 4.自我評價

實驗社會心理學的一種研究方法。它主要研究某些行動對組織系統的影響。最早由K.勒溫提出其構念和操作程式。勒溫認為,在實驗室中對真實的、複雜的社會事件加以研究有很大的局限性,也不容易實現。所以他提出,應對實際生活中的變革過程進行準實驗研究,以加深對社會事件變化過程動態的理解。行動研究包括診斷性研究、參與性研究和實驗性研究3種方式。診斷性研究側重於對行動本身的研究。它可能以一項試行性研究探索某項行動在實踐中運用和可能收到的效果,也可能對行動過程本身加以描述。診斷性研究主要為被診斷的組織的領導服務,研究報告僅供領導參考。所以它多在行動付諸實施之前或事後進行。行動之前的研究稱為“試行性研究”;事後進行的研究稱為“評估性研究”。這兩類研究可採用專家評估法、訪談法或實證性研究法進行。

診斷性研究僅對組織中的領導負責,診斷建議是否被採納是領導人的事情。參與性研究與實驗性研究則在研究工作進行的各個階段始終都與被診斷組織中的所有成員保持聯繫,並強調該組織的各種活動都必須符合其變革的需要,如改進各層級人員的人際關係,促進人們對組織變革意義的認識等。所以,應由研究人員採取一定措施,使組織中所有人員都參與到變革中來。參與性研究和實驗性研究並不完全是一種解決問題式的診斷工作。它還應該對行動加以嚴格的科學觀察和控制,從而能通過研究發現一些對研究現象本質起決定作用的那些法則或定律。參與性研究採用現場研究法;實驗性研究採用現場實驗法。

意義

教育研究可以從許多不同的角度進行分類,如果我們依研究目的及研究者的不同,又可把教育研究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以科學的方法研究別人的問題,研究者通常是大學教師、研究機構科研人員。他們可稱為專業研究者。其研究目的在於建立較普遍的原理、原則。第二類是以科學的方法研究自己的問題,研究者通常是學校教育實際工作者,包括教師和行政人員。其研究的目的在於此時此地的套用,而不是理論的建立和發展。對這兩類不同性質的活動,西方社會科學工作者分別以“研究”和“行動”概念來表述。

歷史

把“行動”和“研究”兩者結合里起來表述為“行動研究”是20世紀 30年代的事情。美國的柯利爾在 1933 年至 1945 年擔任美國印第安人事局局長期間,安排專業人士和非專業人士結合一起研究改善印第安人和非印第安人關係的方案。在這一過程中他得到啟發,認為專家研究的結果還須依靠實際工作者執行和評價,倒不如讓實際工作者根據自身的需要,對自身工作進行研究,或許效果更好。他稱此法為行動研究法。的確,專業性的研究需費較長時日,注重實際套用者等待不了取得研究結果後再來解決實際問題。所以對迫切問題的解決,難以採用全面研究的方式。更合適的是就已有資料提出改革措施,一邊實施,一邊觀察分析結果,隨時調整修改行為。行動研究法對實際問題解決的這種適宜性使它很快得到發展。

階段劃分

行動研究一般可分作3個階段:既情況調研判斷──反饋研究──自我參與式研究

調研判斷

起始於行動計畫的每一個階段,主要為下一步行動奠定基礎,或是矯正行動計畫。研究的目的是衡量每階段目標達到的程度。這種達到的程度要用實證的或邏輯的證據表明。所以,這種研究的目的不在於演繹行動計畫的目標或評價目標的價值,而在於描述“計畫”與“行動”之間的實在關係如何。情況調研判斷一般採用現場調查法、訪談法收集資料。組織中的成員隨著收集資料工作的開展而參與到變革的過程中去

反饋研究

將調查或研究的結果向被試反饋,並與他們共同解釋結果的過程。勒溫1945年在團體動力研究中心以及R.利克特等50年代以來在密西根大學所做的研究都表明,情況調研判斷和反饋研究都可由研究人員的“行動”對組織變革發生影響。參與到這兩類研究中的人員越多,越主動,對組織變革的影響越大。

自我參與

被試在得知結果之後不但參與對結果的解釋,而且自己訂立改革方案,並在實踐中實施。用這種方法不但可以有效地套用調查結果,更重要的是還可以作為一種激勵方式,提高被試的責任感和自覺性。這樣,由研究人員的“行動”所引發的變革,可以持續很長時間,組織內部的人員可以比較客觀地分析組織內部和外部的問題;可以有效地克服社會、組織的舊有習慣,而使組織系統發生一系列有利於組織目標的變革。

40年代以來,心理學家用行動研究法積累了大量材料,對組織層次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同時也有效地解決了許多實踐中提出的問題。行動研究的特點在於研究人員與組織中成員共同介入了一種變革的過程。研究人員可以研究單學科為主的種種問題,也可以研究現實世界中常常出現的那些問題的理論側面,以及某特定行動的實際效果。組織成員可以通過行動研究學習到新的管理技術,改變固有的態度,解決實際問題。行動研究豐富和發展了調查、反饋、測量、培訓的方法。並對團體動力學研究,套用人類學研究,套用心理學研究,社會學研究,運籌學研究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

適用範圍

主要是適用於教育實際問題而不是理論問題的研究,單個教師的行動研究的特點是規模小,研究問題範圍窄,具體易於實施,但力量單薄,很難從事深入的、細緻的、說服力強的研究。協作性行動研究的特點是可以發揮多個教師的集體智慧和力量,但可能在理論的指導方面較欠缺。

人群

學校範圍內的聯合行動研究是專業研究人員、教師、政府部門、學校行政領導等組成的較為成熟的研究隊伍從事研究。這是較為理想的行動研究,它的特點是有專業人員參與,有較強的理論指導,研究力量大,充分的發揮領導、教師、研究人員的作用。

行動研究的適用範圍主要是適用於教育實際問題而不是理論問題的研究,以及中小規模而不是巨觀的實際研究。針對教育的實際情境而進行,從實際中來又回到實際中去。

表現

具體表現為:

* 課堂教學研究將改革措施實施於教學過程;

* 對課程進行中小規模的改革研究;

* 教師職業技能訓練,提供新的技術和方法;

* 學校管理評價;

* 對已確診的問題所施行的改革措施,如困難學生的教育措施,不良心理行為的嬌正,環境因素的變革等。

特點

1 、研究目的:提高行動質量、改進實際工作、解決實際問題。

2 、研究主體:教師。強調做學者型、科研型教師。

3 、研究方式:強調教師與專家相結合。開展群體合作、協同攻關、共同研究。

4 、研究程式:自我反思,螺鏇式上升。一步步研究、一點點攻克、最終解決問題。

5 、研究方法:理論與實踐、定性與定量。

6 、價值評估:重在行動。重在效率。

7 、研究特點:幾個人或幾個部門合作。從各方面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與實際行動、多方合作、全面解決等特點。

8 、研究性質:屬於套用研究。強調自我反思。具有廣泛的兼容性。集各種研究方法於一體。在實踐中靈活運用。典型就是前蘇聯的蘇霍姆林斯基。

9 、研究策略:邊教學邊研究。理論與實踐間地有效轉換。因枝振葉、沿波溯源、探驪得珠。

10 、研究問題:直接性(師生同步學習);特殊性(冷中求熱、熱中求冷 : 記憶、背誦、技能訓練);微觀性(開口要小、挖掘要深)。

11 、研究環境:課堂。(廣義:學校、家庭、社會)但要以學校課堂作為統攝研究全過程的樞紐

12、行動研究可使教育理論與實際相結合

13、研究結果具有普遍性

14、行動研究中的研究者須具有共同的教育典範

15、行動研究中“問題”的性質和範圍不一定為教育工作者能力可解決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