蝦里村

蝦里村

該行政村隸屬紅河縣浪堤鄉,地處鄉東南邊,距鄉政府所在地8公里,到鄉土道路為路,交通方便,距縣55公里。東鄰樂育鄉,南鄰架車鄉,西鄰洛那村委會,北鄰娘普村委會。轄舊寨、娘龍、阿施垤等14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869戶,有鄉村人口4270人,其中農業人口4270人,勞動力1877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781人。全村國土面積23平方公里,海拔1740--2329米,年平均氣溫13℃,年降水量1163.7毫米,適合種植玉米、水稻等農作物。有耕地面積2178畝,人均耕地0.56畝,林地11994.4畝。2010年全村經濟總收入97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910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

基本信息

村情概況

耕地耕地
該行政村隸屬紅河縣浪堤鄉,地處鄉東南邊,距鄉政府所在地8公里,到鄉土道路為路,交通方便,距縣55公里。東鄰樂育鄉,南鄰架車鄉,西鄰洛那村委會,北鄰娘普村委會。轄舊寨、娘龍、阿施垤等14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869戶,有鄉村人口4270人,其中農業人口4270人,勞動力1877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781人。
全村國土面積23平方公里,海拔1740--2329米,年平均氣溫13℃,年降水量1163.7毫米,適合種植玉米、水稻等農作物。有耕地面積2178畝,人均耕地0.56畝,林地11994.4畝。2010年全村經濟總收入97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910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697畝(其中:田445畝,地252畝),人均耕地0.64畝,主要種植玉米、稻穀等作物;擁有林地4203.92畝,荒山荒地2909.8畝,其他面積1940畝。

基礎設施

村莊村莊
截止2010年底,該村已實現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全村有869戶飲用井水。有867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604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99.8%和70%);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597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597戶(分別占總數的68.7%和68.7%)。
該村到鄉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8公里,無集貿市場。全村共擁有汽車3輛,拖拉機2輛,機車12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878畝,有效灌溉率為40.31%。
到2010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50戶。全村有8個自然村已通電;有8個自然村已通路;有8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個8自然村已通電話。

農村經濟

該村201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978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367萬元,占總收入的37.5%;畜牧業收入252萬元,占總收入的25.8%(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2050頭,肉牛182頭,肉羊297頭);漁業收入38萬元,占總收入的3.9%;林業收入29萬元,占總收入的3%;第二、三產業收入292萬元,占總收入的30%;工資性收入230.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91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養殖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212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354人(占勞動力的18.9%),在省內務工335人,省外務工19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等,主要銷售往縣內。2010年全村主要產業銷售總收入118.5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12.1%。該村目前計畫大力發展棕櫚、泡核桃、畜牧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869戶,共鄉村人口4270人,其中男性2151人,女性2119人。其中農業人口4270人,勞動力1877人。該村以彝族為主,哈尼族1667人,彝族村民2603人。
到2010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人;參加農村合作醫療3405人,參合率95%;享受低保277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6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2人,該村距離鄉衛生院8公里。該村建有公廁1個,人畜混居的農戶60戶,占農戶總數的4.32%。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2所,校舍建築面積1956平方米,擁有教師14人,距離鄉中學8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677人,其中小學生512人,中學生165人。

村務公開

全村村務公開項目主要在本村民主理財小組的監督下實施。
到2010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604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2178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農村財務管理實行鄉級代管,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成立村民理財小組,主要以會議、黑板報方式公開財務。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5個,共有黨員50人,少數民族黨員50人,其中男黨員43人、女黨員7人。
該村建有團支部5個,共有團員446人。

人文地理

樂作舞”彝語又稱“栽比”。舞者人數不限,一般以雙數圍成圓圈行舞。本有三弦、四弦、笛子、二胡、鼓等樂器和吹樹葉,拍手伴奏。舞蹈由踩蕎、攆調、鬥腳、斗肩、穿梭、找對象、擦背、翻身、游調等部分組成,熱烈奔放,特點鮮明。男性舞姿瀟灑剛健,女性舞姿優美輕鬆。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無支柱產業,交通條件、水利設施差、村內道路部分沒有硬化,公共娛樂設施簡陋。
發展思路及發展產業:發展棕櫚、泡核桃、豆腐渣果產業,種植面積分別達4000畝、1000畝、1200畝;發展養殖業:發展生豬2800頭、肉牛1000頭、發展肉羊1500頭;改變傳統養殖模式,改善交通條件,建立健全文化娛樂設施和民眾公共活動場所;大力發展勞務經濟,每年轉移勞動力300人。到“十二五”期末,力爭使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10年的1910元增加到2500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