蜘蛛與蛇

蜘蛛與蛇

文章啟示: 弱有所長,強有所短。遇到強者需要智斗,只要善於抓住機會,以己之長攻敵之短,就能克敵制勝,弱者也可以戰勝強者。不要只看到對方的長處,而看不到自己的長處,也要以長補短。

原文

嘗①見一蜘蛛布網壁間,離地約二三尺,一大蛇過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勢稍不及;久之,蛇將行矣,蜘蛛忽懸而下,垂身半空,諾將追蛇者;蛇怒,復昂首欲吞之,蜘蛛引絲疾上;久之,蛇又將行矣,蜘蛛復懸絲疾下,蛇復昂首待之,蜘蛛仍還守其網,如是②者三四次;蛇意稍倦,以首俯地,蜘蛛乘其不備,備身飈③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動,蛇狂跳顛擲,以至於死,蜘蛛乃盬④其腦,果腹而去⑤。 (出自薛福成《物性相制》)

【注釋】①嘗:曾經②像這樣③飈(biāo):暴風。這裡指迅速。④盬(gǔ):吸飲。⑤去:離開。⑥踞:趴

翻譯:曾經看見一蜘蛛在牆壁間做網,蛛網離地約二三尺上下,有一大蛇從蛛網下經過,抬起頭想吞吃蜘蛛,它的力量卻夠不到蜘蛛;過了很長時間,大蛇將要離去,蜘蛛突然懸絲而下,垂身在半空中,好象要追趕大蛇;蛇大怒,又抬起頭來想吞蜘蛛,蜘蛛引絲迅速回到網中,又過了很長時間,大蛇又將要離開,蜘蛛又趕忙垂絲而下,蛇又抬起頭來想吞蜘蛛,蜘蛛仍又回到網內.像這樣三四次.蛇精疲力盡了,把頭趴在地上,這時蜘蛛趁其不備,迅速懸絲而下,盤踞在蛇的頭上,拚死不動.蛇(被咬得)亂跳亂顛,以至到死.蜘蛛於是吸飲其腦,吃飽肚子才離去.

方法

原文: 蛇意稍倦,以首俯地,蜘蛛乘其不備,奮身飈③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動,蛇狂跳顛擲,以至於死.

出處

《蜘蛛捕蛇》出自薛福成的見聞隨筆《庸庵筆記》。

《庸庵筆記》是晚清政論家薛福成的見聞隨筆。本書是作者從自己在同治四年(一八六五年)至光緒十七年(一八九一年)問所作的隨筆中刪存編纂而成的,全書共六卷,分史料、軼聞、述異、幽怪諸門類,說古道今,內容甚為豐富。

作者採錄了不少寶貴的晚清政治、經濟及社會習俗等方面的資料,也記述了不少饒有風趣的遺聞軼事,既能供文史工作者參考,亦能使一般讀者增加對晚清社會的了解。然而,作者作此書的宗旨在於“挽回世道人心”,“有裨經世之學”,因此書中夾雜著不少封建倫理說教、因果報應及荒 誕不經之說。

作者簡介

薛福成(1838.4.12-1894.7.21)字叔耘,號庸庵。江蘇無錫賓雁里人。出生於書香門第、官宦之家。近代散文家﹑外交家。自幼即受時代影響﹐廣覽博學﹐致力經世實學﹐不做詩賦﹐不習小楷﹐對八股尤為輕視。

薛福成一生撰述甚豐,著有《庸庵文編》四卷、《續編》二卷、《外編》四卷、《庸庵海外文編》、《籌洋芻議》十四卷、《出使四國日記》六卷、《續刻》、《庸庵筆記》、《出使奏疏》二卷、《出使公牘》十卷等書。 薛福成的著作基本上均已編入《庸庵全集》。其《出使日記》及續刻﹐近年又被編入《走向世界叢書》。

作者生平

薛福成幼時苦讀經書,後因太平天國起義爆發,而受到強烈震動,決意棄八股試帖之學,而致力研究經世實學,以圖報效國家。鹹豐八年(1858年),中秀才。同年,薛福成去看望宦遊湖南的父親,適逢薛湘去世,薛福辰、薛福成兄弟二人為處理父親身後諸事而滯留湖南一年余。十年(1860年),得知太平軍已東下蘇、常,兄弟二人匆匆趕回,不料全家已外出避難,幾經艱辛找尋,終於在蘇北寶應東鄉找到家人。薛福成繼續研讀治世之學。

同治四年(1865年)夏,兩江總督曾國藩北上鎮壓捻軍,沿途張榜招賢,薛福成聞訊後即寫下八大對策、洋洋萬言的《上曾侯書》,往行轅拜謁曾國藩。曾國藩讀罷,擊節稱嘆,深為薛福成所言改科舉、裁綠營、師夷法的主張吸引,即延聘薛福成入幕。此後曾幕七年生涯,薛福成尤注重於兵事、餉事、吏事、文事,不時呈上一些改革時弊的策文,頗為曾國藩器重,被保為候補同知、直隸州知州並賞加知府銜。

十一年(1872年)二月,曾國藩病死,薛福成去蘇州書局任職。光緒元年(1875年),赴部引見,途中讀到新帝即位後向天下求言的詔書,興奮異常,揮毫寫下了《治平六策》、《海防密議十條》萬餘言。主張應努力改善外交,將國際公法、中外條約刊發各州縣;主張科舉時應為精通洋務的人特設一科,使奇傑之士輩出;建議通過聘請洋員,派送人員留學,定製鐵甲艦來發展海軍。薛福成的上書陳言,引起朝廷的重視,不久,即採納了陳言書中的意見而付諸實施,薛福成名聞朝野。丁寶楨、郭嵩燾等大員紛紛奏保薛福成出任駐外使節之職。直隸總督李鴻章也為薛福成的才能所折服,攬入麾下。

光緒元年(1875年)下半年,薛福成入李鴻章幕府辦理文案,運籌帷幄。次年,在與英國交涉馬嘉理案時,薛福成寫就《論與英使議約事宜書》上呈李鴻章,主張對英國的無理要求不應遷就,應以擇要設防、組織團練、廣張疑軍、以多攻少的策略,應付英軍可能會採取的軍事行動。李鴻章非常欣賞,命薛福成隨行參加與英國公使的談判,並因其隨辦洋務出力而奏薦為知府。

五年(1879年),“總稅務司赫德喜言事,總署議授為總海防司”。薛福成深感事態嚴重,馬上作《上李伯相論赫德不宜總司海防書》,認為如此,“則中國兵權餉權,皆入赫德一人之手”。並向李鴻章獻計說,只有告訴赫德,如果他要擔任總海防司,就必須放棄總稅務司之職,親自去海濱練兵,這樣,赫德必不願放棄總稅務司之職,此事便可作罷。李鴻章覺得十分在理,便採納了薛福成的建議,函告總理衙門。總理衙門依計而行,使赫德欲控制中國海軍的圖謀終未得逞。同年,薛福成寫下了反映他洋務思想的《籌洋芻議》一書,認為中國已到了非要進行大變法、實行洋務不可的地步了。“世變小,則治世法因之小變;世變大,則治世法因之大變”。主張發展工商業,“奪外利以潤吾民”。並提出了反不平等條約、防日俄入侵、改革關稅等主張。薛福成將該書上呈李鴻章,李鴻章大為讚賞,分發官員傳讀。

七年(1881年),薛福成署直隸宣化府,寫下了《酌議北洋海防水師章程》,提出了對未來北洋海軍的構想。後來,李鴻章就是根據他的構想來建立北洋海軍的。次年,朝鮮大院君李昰應發動政變,薛福成向署理直隸總督張樹聲獻計,儘快出兵朝鮮拘捕亂黨魁首。張樹聲採納了薛福成的建議,迅速平定了朝鮮之亂,使覬覦朝鮮的日本欲趁亂控制朝鮮的陰謀失敗。薛福成因功晉升四品道員。十年(1884年)初夏,薛福成實授浙江寧紹台道,時中法戰爭爆發,薛福成加強防務,並指揮軍民重創犯浙的法國軍艦,因功加布政使銜。十二年(1886年)秋,薛福成將自己多年來的文稿整理成《浙東籌防錄》,次年初又編成《庸庵文編》四卷。

十四年初(1888年)秋,薛福成升任湖南按察使。翌年初春進京陛見時,被改派為出使英、法、意、比大臣。在駐歐使節任內,薛福成走訪了歐洲許多國家,考察歐洲的工業發展,詳細地研究了歐洲的政治、軍事、教育、法律、財經等制度,開闊了視野,思想也日益改變。他認為西方富強已百倍於中國,中國應不懈地師法西方,建立“糾眾智以為智、眾能以為能、眾財以為財”的私人公司等,並具體提出了“求新法以致富強”、“選賢能以任庶事”、“造機器以便製造”等二十一條“養民最要之新法”。薛福成將他在歐洲四年所聞所思詳盡地作了日記,後據以編成《出使四國日記》。

使歐期間,薛福成還參與眾多具體外交事務,十八年(1892年)與英國就滇緬邊界劃分和通商條約問題進行了多次談判,由於薛福成援引國際公約,剛柔並用,英國終於同意簽訂《續議滇緬界務商務條款》,中國收回了滇邊部分領土和權益。此外,薛福成還以國際公法為依據,迫使英國政府同意中國在其屬境內設立領事,這樣,中國政府就在南洋、緬甸等處設立領事,保護當地華僑的權益。

二十年(1894年),薛福成離任回國。五月二十八日到達上海。因一路辛苦勞累,又染上流行疫病,與六月十九日深夜病逝,終年五十六歲。

拓展閱讀

原文

螳螂捕蛇  (清)蒲松齡 張姓者偶行溪谷,聞①崖上有聲甚厲。尋途登覘,見巨蛇圍如碗,擺撲叢樹中,以尾擊樹,樹枝崩折。反側傾跌之狀,似有物捉制之。然審視殊無所見,大疑。漸近臨②之,則一螳螂據頂上,以刺刀攫其首,攧不可去。久之,蛇竟③死。視額上革肉,已破裂雲。 選自《聊齋志異》

譯文

有個姓張的偶然在溪谷邊行走,忽然聽到山崖之上有很大的聲音。他在找尋的途中登上高處,看見一條身圍如碗的大蛇。大蛇在樹叢灌木中搖擺扑打,用它的尾巴擊打著柳樹,柳枝都被它弄折了。蛇不停地輾轉反側,好像有什麼東西捉住並制服了它,然而姓張的仔細觀察,並沒有發現什麼不同的東西,於是他非常詫異。慢慢的靠近那條蛇,才發現原來有一隻螳螂在那條蛇的頭頂上,正用刺刀一樣的前足割蛇的頭,無論大蛇如何翻滾,那螳螂都跌不下來。過了很久,蛇竟然死了。姓張的再看時,蛇頭上的皮肉已經被割破了。

【注釋:①聞:聽見。②臨:從上往下看。③竟:終於。④圍:此處指蛇的身圍】

蒲松齡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現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漢族。出生於一個逐漸敗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歲應童子試,接連考取縣、府、道三個第一,名震一時。補博士弟子員。以後屢試不第,直至71歲時才成歲貢生。為生活所迫,他除了應同邑人寶應縣知縣孫蕙之請,為其做幕賓數年之外,主要是在本縣西鋪村畢際友家做塾師,舌耕筆耘,近42年,直至61歲時方撤帳歸家。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歲。創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

聊齋志異

《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的著作。書共有短篇小說491篇。題材非常廣泛,內容極其豐富。《聊齋志異》的藝術成就很高。它成功地塑造了眾多的藝術典型,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故事情節曲折離奇,結構布局嚴謹巧妙,文筆簡練,描寫細膩,堪稱中國古典短篇小說之巔峰。另有相關同名電視劇和電影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