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關村

虹關村

墨名村-虹關古村建於南宋,有“吳楚鎖鑰無雙地,徽饒古道第一關”之稱。村頭溪畔,兀然屹立著一棵古樟,樹齡有1000餘年,樹高26.1米,直徑3.4米,冠幅達三畝,氣勢非凡。有雲“下根磅礴達九淵,上枝搖盪凌雲煙”,被譽為“江南第一樟”。虹關村坐落婺源第二高峰——高湖山南端,村莊背枕青山,面臨清溪,整個村落嵌於錦峰繡嶺、清溪碧河的自然風光之中,達到了房屋群落與自然環境巧妙結合的神美意境。

基本信息

簡介

虹關村虹關村
婺源縣城北去50公里的浙源鄉虹關村是明清時代享譽全國的“徽墨”產地,至今許多著名墨師的宅第保存完好。就在這個千年古村的溪畔,兀然屹立著一棵樹齡已有1000餘年,胸徑3.4米,高約26.1米,冠幅3畝許,被譽為“江南第一樟”的虹關古樟。關於古樟的年齡,眾說不一,一般認為當在千年左右,而古樟旁的古驛亭有一副字跡斑駁的楹聯:“試問幾何年曰宋曰唐古樟自曉,溯回多少事論榮論辱浙水長流”,或許能給我們一點啟發。古樟樹底,一條青石板鋪成的古驛道蜿蜒遠去。

歷史

虹關村虹關村
虹關村於南宋建炎年間(1127——1130)由詹姓建村。建村者遷居落戶時“仰虹瑞紫氣聚於闕里”,所以取名“虹關”,又名“虹瑞關”、“虹瑞山莊”。明清時代,虹關是徽墨的主要產地之一,清代《名墨談叢》載“婺源墨大約在百家以上,僅虹關詹氏一姓就有80多家,在數量上遠遠超過歙縣、休寧造墨家,在徽墨中是一大派別”。村裡的大街小巷多以墨業為名,所以虹關又有“徽墨名村”的美譽。從明洪武到清乾隆的400年間,村里出過不少高官,如詹同、詹徽父子,在明洪武年間先後擔任吏部尚書。詹應甲,是乾隆南巡召試欽點的舉人,清嘉慶年間由宜昌府通判升任直隸州知府,死後林則徐撰寫墓志銘。村裡有10餘名文士,留下傳世著作30多部。

虹關於南宋建炎年間建村,“仰虹瑞紫氣聚於闕里”,因名虹關,又名虹瑞關。虹關聚天地之靈氣

,是徽州古村落的典範。虹關先祖以中國傳統建築文化擇地建村,根據風水理論,四獸模式“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依山傍水,虹關是取正南偏東5°-6°,坐北朝南。左邊青龍,似青龍蜿蜒環抱,護衛村宅。右邊白虎,西邊的山似虎臥俯柔順。南邊面水是朱雀,朝山平坦,空前廣闊。浙源水(鴻溪)由東向西繞村而流,既方便村民生活用水,又最佳化人居環境,天人合一。村宅後邊北向是玄武,虹關稱這座後山為“來龍”,龍脈由五龍山逶迤而來,岡巒綿延幾十里,經雙峰而又緩和有力,山脈到大龍腦殼,然後起伏,而後自然停頓下來,形成一種氣勢,這就是玄武垂頭。龍來十里,氣高一丈,龍來百里,氣高十丈。氣正,則脈從中落而穴正,虹關來龍正氣結聚在“玉堂仙吏”大廳屋和全村所有宅基地上,因此虹關一直興旺發達,久盛不衰。虹關村人懂得藏風聚氣,保護龍脈,至今還保留歷史上幾處護脈禁碑。保護生態,從雙峰開始直至後山“來龍”,一大片鬱鬱蔥蔥的風景林,生長形勢喜人,更顯“來龍”的雄偉秀麗。虹關的山水龍脈,是大自然給予虹關村人的恩賜。“天人合一”思想在風水中表現尤為突出,而虹關村人懂得尊重自然,保護生態,珍惜理想的居住環境。江西師大地理學院專家考察虹關後,贊虹關來龍山,“脈來自然,氣正雄偉,天地人和,興旺發達”。

經濟

虹關村虹關村
虹關村現有農田474畝,茶地214畝,山林2600畝,森林覆蓋率為87%,主要從事農田耕作等生產活動,部分村民外出經商。2003年全村經濟總收入為62萬元,人均純收入1030元。虹關村現有201戶,人口624人,占地約2.3萬平方米。全村共有民居130幢,其中明代建築8幢,清代建築60餘幢,現存古建築占地面積9000平方米,傳統建築完好程度為80%。

氣候

按《中國氣候圖集》中劃分氣候帶的指標,虹關村屬中亞熱帶溫暖季風濕潤氣候區。年平均氣候16.2℃,年均降水量1856.6毫米;無霜期242天;全年日照時數約1850小時。
最佳旅遊時間,春季和秋季都是婺源虹關的最佳旅遊時間,而春季更佳。每年的3月中旬-5月中旬,春雨綿綿,雲霧繚繞,油菜花、梨花、桃花開遍整個山野、村前屋後,是婺源最美的時節。去婺源賞秋最好的季節是11月中旬至11月底。

住宿

虹關住宿
可住在大有飯店,大樟樹下沿青石板街道進村一百米。

可住在虹瑞山莊,位置正對村口。山莊名字來源於村名--虹關村,此村於南宋建炎年間由詹姓建村。建村者遷居落戶時“仰虹瑞紫氣聚於闕里”,取名“虹關”,又名“虹瑞關”、“虹瑞山莊”。

交通

虹關村對外交通較為便利,正在建設中的清(華)嶺(腳)公路經村落東側而過。虹關村座落在春秋時期吳楚兩國劃疆之地的浙嶺(即吳楚分源)南麓,因地處要塞,自古被認為是婺源的北大門,是古代徽州府治(今安徽歙縣)至饒州府(初治在今江西波陽)的主要通道,有“吳楚鎖鑰無雙地,徽饒古道第一關”之稱。

每天早上8:30起每2小時一趟婺源縣城至清華、浙源,到清華鎮之後,要在在清華換車至浙源,到浙源虹關村

風景

通津橋

虹關村虹關村
——通津橋,石築單孔拱橋,長16米,寬4米,象一道彩虹橫跨兩岸。橋兩側及橋頭台階上均有石護欄,結構十分完美。“通津橋”始建於南宋中葉,後歷朝歷代曾加以修繕。現在的模樣,據《虹關詹氏宗譜》記載,是由村人詹元吉捐資,復建於清同治年間(1862—1874)。橋兩面的龍門石上各有一方篆刻,朝村外的是“通津”,朝向村子的是“挹秀”。“津”,古義為“渡口”,意思是說經過這座橋可通往遠方;“”,古義是“舀、捧”,站在橋上已經進入秀美的圖畫之中。古人在這裡觀景時曾寫下 “四面煙雲絕頂下,一灣溪水斜陽中”的詩句。

徽饒古道

——虹關有一條著名的徽饒古驛道,全由青石板鋪成,蜿蜒於青山旁,綠水邊,村落間,構成一道亮麗的風景。沿途有“鯉魚跳龍門”景。清乾隆年間,虹關村的墨業大師詹方寰以此景為題,創製“龍門墨”,正面刻“龍門”金字,背面是鯉魚跳龍門圖案。由於墨好又蘊含吉兆之意,龍門墨曾經暢銷天下。在徽饒古驛道的許多石階上,有被車輪磨成的的凹槽,它是古道當年車水馬龍的歷史佐證。

永濟茶亭

——古代婺源各地為方便過路行人歇腳,多在路邊建路亭、茶亭、置爐燒茶,且分文不取,足見婺源民風之淳樸。虹關村的這座永濟茶亭,騎路而造,看其風格是明代建築。後來,每有損壞,村人必自覺捐資修繕。永濟茶亭門額上磚刻“白波浸天”4個字,筆力剛勁嚴謹,府仰之間,生動流暢,當是出自大家。永濟茶亭另一邊門額有石刻“青藹叢木”四字,門兩邊有楹聯:“若問幾何年曰宋曰唐古樟自曉,溯回顧多少事分吳分楚浙水長流”。這副對聯是指茶亭對面的古樟

虹關古樟

虹關村虹關村
——著名的虹關古樟屹然獨立於虹關村口河畔,樹齡已1000餘年, 樹高26米,胸徑3.4米,冠幅達3畝,有古詩讚其“下根磅礴達九淵,上樹搖盪凌雲煙”的氣勢,被譽為“江南第一樟”。民國間,村人詹佩弦收集古人吟誦此樹的詩詞、文章50餘(篇)首,編印《古樟吟集》刊行,一書專贊一樹,十分少見。連著古樟的還有“風華樟”、“啟秀樟”,可以看出樹名飽含了對子孫後代的殷切期望。

慮得堂

——慮得堂是清朝初年建造的。《中國文房四寶》雜誌上說慮得堂:“堂名蘊含著深刻的關於得失的辯證法思想。”慮得堂建築風格相同於婺源其他古民居,但它的獨到之處是全為石庫門樓四合院結構。四面迴廊,中間大天井,全堂青石板鋪地,天井安放大水缸,養魚觀賞,上面陳列怪山奇石盆景,形成一個自然景觀的小天地。屋內梁枋門窗雕刻山水人物,堂前懸掛鎦金堂名匾額,廳堂文雅大方。其磚、木雕飾採用鏤雕、圓雕、透雕技術,從層次上看都在四層以上,最多的達七層,立體感很強。

留耕堂

——留耕堂是明代建築,它除在門樓、梁枋、花窗等雕刻顯得古樸簡單外,不同的是還有天井邊的一個曲尺形的石槽坑。當地叫“明塘坑”,起著下水道的作用,這是明代古建築的一大特點。到了清代,天井一般都用青石板鋪平,而在青石板鑿通幾個形狀如錢眼似的小洞行水。給房子取名“留耕”,緣於一幅祖訓名聯:“書為恆產,百世留之有餘;心作良田,一生耕之不盡。”兩屋之間樓上有“過街樓”,不用出門樓上可互通,使全村房屋形成整體。這是古代防禦型村落的遺存,一項求生避難的設計。

長人故居

——長人故居是明代建築,名為“玉映堂”。是世界長人詹世釵(小名詹五九)的誕生地,故稱為“長人故居”。據《婺源縣誌》載:清道光年間(1821—1850),婺源虹關有一“長人之家”。父詹真重,身高八尺(約2.48米);二子世鍾,身軀也達八尺。老四世釵,身高競有十尺三寸(約3.19米)。他比認為世界最高的人——美國的桑迪·艾倫還要高0.88米。詹世釵在上海玉映堂墨廠做工時,被美國人重金聘請,後入英國藉,娶英國人為妻,《夜雨秋燈錄》卷四“長人篇”、《拍案驚奇》、《今古奇觀》等,對詹世釵均有詳細記載。婺源博物館還保存長人的雲鞋一雙。

大廳屋

——大廳屋建於明朝中葉,仿朝延宮殿式,全稱“玉堂仙吏大廳屋”。整個大廳屋分院子、大門、大殿、廂廊等幾個部分。頭門正中的樑上懸掛清道光皇帝御賜的“七葉衍祥”匾額一塊,據說是紀念村中一位高齡老嫗,親見家中七代人。正堂有:“玉堂仙吏”、“世天官”等匾額。每年正月初一至十八,全村在大廳屋辦“十八會”,吃團拜酒,做廟會,訂鄉規民約,盤龍燈等。廳屋大院的四個洞門,分別為如意、萬安、添燈、篤慶。據《虹關族譜》載:清末,由詹姓上海墨號店主牽頭,邀婺源各方墨工,按虹關龍燈模式迎龍燈,轟動上海灘,獲上海知縣賜紅綢一匹。

萬安水池

——萬安水池又稱“太平缸”,建於清鹹豐三年(1853),是一口消防池。池用五塊長2米、寬2米,厚12公分的青石板裝砌而成,三面分別刻有“萬安水池”、“鹹豐癸旦”、“彝祠造”。建萬安水池的地方正對著“火”字山峰,取以水鎮火之意。虹關村街坊民居密集,這些消防用水,保了村莊平安。相傳清光緒間有一年,村中發生火災,當地村民取池水救火時,天空頓時烏雲密布,傾盆大雨如蛟龍噴水滾滾而來,火勢即滅,村民先驚後喜,都說萬安池中有

關水口

虹關村虹關村
——虹關古村鎮的水口建築,按藏風得水功能和徽州人視水為錢財的觀點,非常重視古村的水口建設。虹關水來自浙源山,是錢塘江和鄱陽湖水系的分水嶺。虹關的源頭和水口,詩有“龍門關水口,馬石峙源頭”之句。浙源水,川流不息,視以財源不斷,可謂“如有源頭活水流”。源頭水由黃隱公上馬石流入,繞村而過。在水口建造龍門碣,提高水位,蓄水為湖,曰龍門湖。在龍門碣下端的溪河中,有一青石,突出水面,如鯉魚迎頭嬉水,村人稱之“鯉魚跳龍門”。下游100米處,取自然水口,建造“通津橋”。還在徽饒古道村口處,建造水口“永濟茶亭”,茶亭兩邊門額,分別書寫“青靄叢木”和“白波浸天”,源自唐詩“古木叢青靄,遙天浸白波”之句。並在龍門湖畔,培植名木古樹,其中有全國聞名的虹關古樟,又稱“江南第一樟”。上海市作家協會主席趙麗宏為其題詞:“天地匯胸襟,華冠蓋人間”。龍門碣、龍門湖、通津橋、鯉魚石、虹關古樟和古樟園等,構成虹關水口建築文化。虹關村人在水口的建設上,順其自然,利用自然,點綴自然,體現了獨特的徽州水口建築藝術和傳統文化。難能可貴的是,虹關人抓住自然山水做文章,最佳化人居環境,展示天人和諧為特色的水口建築藝術與文化的魅力。

另外還有兩處自然水口,一是距虹關一華里的察關水口,洞橋鎖關,古木成蔭,被贊為“徽州最美的水口”。二是距虹關五華里的竹堡水口,虹關與鳳山交界處,兩山相交,河水從其中流過,形成天然水口,被稱為虹關的大水口。水口處山林鬱鬱蔥蔥,長虹鎖鑰,碧水如鏡,舒展出水口的山水風光。水口之緊固,層次之多,景色之秀麗,在徽州一府六縣並不多見。

建築理論

介紹

虹關依山傍水,按照風水理論修建

虹關古村鎮的興起和民居建設與清代徽墨生產有著密切關係,婺源墨鋪有百餘家以上,僅詹氏一姓就有80餘家,詹氏制墨發展到鼎盛時期,著名的有詹振升、詹鳴岐、詹方寰、詹成圭、詹衡襄、詹子云、詹侔三、詹益三、詹大有等全部都是婺源虹關人,這在《清代名墨談叢》有詳記。在徽墨生產大發展的同時,虹關人大批建造豪宅,虹關民居多為明清建築,系墨業世家所建,街坊小巷亦以墨業為名,素有“墨鄉”之稱。現在虹關棣芳堂還保存有清代乾隆7年至24年經營徽墨的原始賬本,是極為珍貴的文史資料。徽派建築,房屋設計高雅大方,磚雕裝飾比比皆是,木雕藝術尤為精湛。把墨模的雕刻藝術,套用在建築藝術上,這是虹關建築文化的獨特之處。現在虹關村古村鎮,被婺源縣列為徽墨名村,加以保護,被江西省命名為歷史文化名村,被世界文化遺產委員會專家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古村落擴展項目預備名單。

虹關徽派民居的型式,有四合院樓房式,三間兩廂式樓房式,前廳後堂三間兩廂式和前三間後四合院樓房等幾種型式,其中尤以四合院樓房居多。四合院結構,大門基本朝南開,也有朝東開的。門樓裝飾非常講究,石庫門坊,水磨青磚門面,磚雕門樓,花瓦飛檐,氣派大方。磚雕門樓有鯉魚跳龍門、喜鵲銜梅、福祿壽禧、雙鳳朝陽等圖案,雕刻得非常逼真。進大門後,離門口一米左右,有一中門似為屏風,這一構造顯得主人很有內涵,增加了層次感。平時人們均從西邊出入,只有達官貴客及主人家婚喪喜事才打開這道門。屋內梁枋和格子扇窗,雕刻山水人物和琴棋書畫,顯得文靜幽雅。樓上樓下各有四間正房,樓上四面迴廊、中間一個大天井。天井的功能,是用來採光和空氣流通,雨水從天井流下,曰四水歸堂。天井下面建造明堂坑,即下水道。全堂青石板鋪地,天井中央放一隻大水缸,可以養魚供觀賞,同時備以消防用水。水缸上面放一塊長條青石板,上面陳列奇形怪石與盆景,形成一個自然景觀的小天地。堂前懸掛鎦金堂名匾額,堂前太師壁上掛上中堂字畫和楹聯,如繼承堂楹聯“為人莫道成人易,守業方知創業難”和“有關家國書常讀,無益身心事莫為”用來教育子孫。太師壁下方長條案桌,陳列東瓶西鏡,中間放一隻自鳴鐘,寓意終身平靜。堂前中央放上一面八仙桌,西面太師椅三面長凳。兩邊壁上掛上名人字畫,下方為太師椅和茶几,樑上掛上宮燈,窗明几淨,整個廳堂文雅大方。三間兩廂式、前廳後堂三間兩廂和前三間後四合式的廳堂陳列基本與四合院樓房相同,以前三間為主。大門基本朝南開,也有朝東開門,這是按風水文化定向的。有些還有院門,是洞門型式,門額嵌有石雕匾額,上面題有“珠聯璧合”、“和氣致祥”、“風華正茂”和“澹寧居”等詞句。虹關民居的廚房、糧倉、柴舍一般建在正屋的旁邊或後邊,生活比較方便,配套較為完善,實屬人們生活最理想的居住民居。

相關古建築

虹關明清徽派古建築,保存完整,各具特色的有慮得堂、顧汝堂、留耕堂、玉映堂、棣芳堂、玉鑑堂、禮和堂、繼志堂務本堂、從是堂、詹大有祖居、光裕堂和六順堂等。其中慮得堂、顧汝堂、六順堂、玉鑑堂和玉映堂的磚雕花門樓,氣派大方。玉映堂的磚雕門樓,獨樹一幟,無論是雕刻藝術、圖案設計還是造型風格等在全國徽派建築文化中並不多見。棣芳堂格子扇窗和護淨的雕刻,全堂清一色萬福圖案,顯示明代建築文化的樸素大方。繼志堂中,鎦金堂名匾額和官府要員贈送的“松齡鶴算”鎦金匾額,逃過十年浩劫,保存完整,確實不易。六順堂、禮和堂和務本堂的梁坊門窗護淨的木雕,保存完整、未受損壞。務本堂的梁坊門窗木雕尤為精湛,廊廂8扇格子門窗,分別嵌進“八仙過海”圖案,栩栩如生,刀法嫻熟,二片護淨戲劇人物,劉備招親、呂布戲貂嬋,採用鏤空雕刻技術,內外達七層,可稱木雕藝術之精品。還有堂廳堂壁上掛的木雕楹聯和八幅木雕名人字畫,以及詹大有祖居小姐閨閣的洞門,花鳥圖案,都是雙面木雕,藝術之精湛,嘆為觀止。這些木雕藝術精品,被蘇州攝影藝術專家吳寅輝老先生贊為“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虹關古韻,更為輝煌”。

虹關古村鎮的鄉土建築,解放初期全村有總祠堂一座“詹氏宗祠”。祠堂三進五間,五鳳門樓,八字開大門,氣勢雄偉。各房有分支祠堂五座,稱為公祠,如守儉公祠、守信公祠等。廟宇有汪帝廟(汪華)、關帝廟(關羽)、周王廟、社公廟、福田庵和慈善機構鏡心善堂,又稱濟公壇。有消防設施,永安會(水龍廟),萬安水池。還有晏子石雕像和玉堂仙吏大廳屋等鄉土建築

現在詹氏宗祠已拆遷改建成虹關國小,五個公祠遺址已建造成民房,廟宇只保存村頭周王廟、晏子石雕像(北宋文物),其他廟宇遺址,已改為良田。村中唯一一幢鄉土建築,就是“玉堂仙吏”大廳屋,屬明代古建築。虹關“玉堂仙吏”大廳屋,建於明朝中葉。由於明洪武年間,詹姓出了吏部尚書詹同和吏部尚書加太子少保詹徽,所以大廳屋建造仿造朝廷宮殿式,建有三步金階。“玉堂仙吏”大廳屋,分院子、大門、大殿、廊廂等幾個部分。頭門正中懸掛“七葉衍祥”匾額,大廳屋正堂懸掛“玉堂仙吏”匾額,正殿前梁懸掛“世天官”匾額。這裡是全村的議事場所,每年正月初一,全村老少村民,興高采烈歡聚一堂,吃團拜酒,相互拜年。正月初二至正月十九,廳屋正殿宮燈高掛、龍旗招展,正廳兩邊豎有“肅靜”、“廻避”、“英聖大帝”、“越國公”四塊高腳牌。廊廂陳列全副鑾駕,整個廳屋顯得莊嚴富麗。一年一度的廟會,從汪帝廟迎來汪聖大帝(汪華),供村民進香朝拜,熱鬧非凡。同時一年重大議事和鄉規民約的制訂,均在這十八天內進行,俗稱“十八會”。廳屋大院有“東”、“南”、“西”、“北”四個洞門,分別為“如意門”、“添燈門”、“萬宴門”、“篤慶門”,門額題有“浙水鍾靈”、“湖山毓秀”、“虹瑞紫氣”、“長發其祥”。這裡還要提一下,虹關龍燈不僅在婺源有名,而且飲譽上海。據載:清末上海墨鋪以婺源詹姓居多,有一年由詹方寰、詹大有墨號店主牽頭,婺源墨工參加,按虹關龍燈模式,迎了一次龍燈,轟動上海灘,並獲上海知縣賜紅綢一匹。虹關龍燈藝術之精華為徽婺之冠。虹關大廳屋的院子,還建有回音壁,目的是使龍燈節的十番鑼鼓,聲音洪亮,顯得遠近相應。

資料

虹關村虹關村
世界歷史上最高的人清朝的詹世釵,身高達到3.19米。有史料記載迄今“世界身高最高”的長人是我們詹氏的詹世釵,他的家鄉是江西省婺源縣浙源鄉虹關村,現又發現世界最高男人詹世釵的照片。此照1880年左右攝於香港,黑白照片,總體無光,用手摸有凹凸感。

據了解,婺源縣文物普查人員去年在浙源鄉虹關村發現迄今“世界身高最高”的長人故居。長人故居祖居屋是明代建築,門廊足有兩米多,名為“玉映堂”,是世界長人詹世釵(小名詹五九)的誕生地,故稱“長人故居”。

《婺源縣誌》記載,清道光年間,婺源虹關有“長人之家”。父詹真重,身高八尺(約2.48米),二子世鍾,身軀也達八尺;老四世釵,身高竟有十尺三寸(約3.19米)。他比已知世界最高的人——美國的桑迪·艾倫高0.88米,比現今世界第一巨人、22歲河南青年王峰軍高0.74米。

據史料記載,詹世釵曾在上海玉映堂墨廠做工,後被美國人重金聘請,週遊世界表演,後入英國籍,娶英國人為妻,晚年客死英國。《夜雨秋燈錄》卷四“長人篇”、《拍案驚奇》、《今古奇觀》等,對詹世釵均有詳細記載。目前,婺源縣博物館還保存長人詹世釵雲鞋一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