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梯關

虹梯關

虹梯關位於山西省平順縣虹梯關鄉東出河南的晉豫古商道上,“虹梯”二字由古道上的五十四盤立陡的“之”字形人工石梯得名,從山底仰望,山道如虹,故名。 虹梯關建於明嘉靖八年,因地勢險要,設立伊始至民國二十年時都有駐軍把守。

基本信息

虹梯關鄉介紹

虹梯關 虹梯關
地理位置:1958年設虹梯關公社,1984年改鄉。位於縣境東部,距縣府15公里。全鄉轄19 個行政村, 118個自然莊,12107口人,國土面積15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7580 畝,荒山造林總面積 12萬畝。全長30公里的虹霓大峽谷(通天峽)貫穿東西。虹梯關鄉與河南林州市任村鎮相鄰,北與石城鎮、陽高鄉相接,南與東寺頭鄉相連,西與青羊鎮相通。全鄉境內高山峻岭、河谷縱橫,最高海拔 1400餘米,最低500餘米,全鄉溫差4-8度。
近年來,虹梯關鄉黨委、政府認真踐行科學發展觀,緊 緊圍繞縣委、縣政府“攻堅八大重點,謀求八新跨越”的治縣方略,調整產業結構,建設工業園區,全鄉經濟建設得到快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各項事業持續協調健康發展。“十一五”時期,虹梯關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由2610萬元提高到3351萬元,增長了28.4%;糧食總產量由2642噸提高到2691噸,增長了1.9%;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913元提高到2508元,增長了31.1%;勞務收入由188.5 萬元提高到335.1萬元,增加了77.7%。
村莊: 共有19個行政村(129個自然莊):虹梯關村、臭水交村、北秋房村、碾凹村、虹谷交村、克老交村、界畔交村、化圪道村、蘆芽村、梯後村、碑灘村、虹霓村、槐樹坪村、不蘭岩村、龍柏庵村、庫交村、棒交村、西井山村、佛堂村。
特產:潞黨參、連翹、花椒、核桃、柿餅等。
主要農作物:玉米、穀子、小麥、馬鈴薯。
資源介紹:礦產資源豐富。矽礦資源尤其豐富,儲量約27億噸,可露天開採且品位高達
98.6% 以上,另有少量鐵礦;旅遊業:虹梯關、碑灘、虹霓、梯後等村原始生態舊貌游。發展民俗古色古香的鄉村文化游(傳統的小作坊、小加工、小工藝品等),體現農家特色游、原始古村落游。 100套具有地域特色的農家旅社(館),吃住農家,(農家飯體現山野味,傳統做法)以當地土生土長的有機綠色食品為主;通天峽景區(原名虹霓大峽谷) 申報國家級地質公園正式啟動,已投資4000多萬元,停車場、一號壩已建成,北大門、西大門及景區開發正在緊張施工。虹霓村發展農家旅社,已開始接待旅客;西井山的觀日出、賞月寫生基地及生態觀光旅遊正在籌建。旅遊資源還有虹梯古道、虹梯關銘、虹霓瀑布、西井山景區、虹霓海會寺景區(明慧大師塔)等。目前,長(治)——安(陽)高速公路正在緊張建設中,線路貫穿全境,其中亞洲第二長隧道——全長近15公里的虹梯關特長隧道便座落於此,待長安高速投入使用,天塹變通途,必將為虹梯關鄉的旅遊及全面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
學校:虹梯關鄉共有17所學校,其中2所中學,2所寄宿制國小。
企業:工業企業為零(依託礦產資源,2008年前曾建設有8家小型矽礦加工企業,由於河南馬家岩水庫建設影響,交通不便,這部分企業已全部關閉),旅遊企業一戶(通天峽開發有限公司)

寂寞虹梯關

古道險關憶崢嶸

清朝建立以後,山西處於祖國的第二級階梯上,山西周圍的冀、魯、豫諸省(華北平原)位於第一階梯。一、二階梯之間的一個天然屏障就是綿亘千里的巍巍太行山。從遠古到近代,晉冀、晉豫的交通就只有少數幾個孔道,這些孔道又都是峭壁巉岩,艱險難行,古人因有“太行八陘”之說。數千年來,出於軍事上的需要,在太行險道上設關陳兵,據險以守,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平順虹梯關,就是在這樣的一條古道上設的一個古關。

悠悠五百年過去,虹梯關、晉豫古道至今原貌猶存。而考察古關、重走古道,從陳卿起義,到李登平亂、夏言建碑,從晉豫糧貿,商旅交通,到三十里深山客棧相望,石牆累累,數百年古風古韻,橐曩不息,山賊草寇、官民對抗、絕地鏖兵;歷歷如在眼前。

太行險徑

早就聽說平順縣的深山中有古虹梯關,一直沒有機會踏訪。3月21日,借著為本報“厚重山西”寫專稿的機會,我終於來到了這裡。這時,縣裡的同志告訴我,我要踏查的虹梯關,剛剛被省宣傳部門和旅遊部門確定為山西的“八大古關”之一——我的採訪和地方政府的宣傳計畫偶然合拍,這也增加了我的便利。

22日,在縣委通訊組、縣旅遊局、當地鄉政府等部門配合下,我們順利成行了。和我一起去的,有旅遊局的兩個女孩、虹梯關鄉黨委副書記老關和鄉中學的張校長。張校長是本地人,以往也曾留意虹梯古關方面的東西,自然是我們此行的真正引路人。

虹梯關設在從今平順縣虹梯關鄉東出河南的晉豫古商道上,先有古商道,後有虹梯關,“虹梯”二字也由古道上的五十四盤立陡的“之”字形人工石梯得名。從山底仰望,山道如虹,石梯蜿蜒而上,如上接虹霓,故名。走這條路從虹梯關鄉往河南林州任村鎮僅70餘里,比現在開通的張河“掛壁公路”、經由太行水鄉的公路都要近,但山路崎嶇,其險無比。古時候沒有現在的築路技術,此路就成了千百年來晉豫交通的重要通道,主要用途有二,一用於商隊,二用於軍事。

我們乘車從虹梯關鄉出發,從鄉間土路上到達臭水峧村的背後,然後棄車走上了古商道。

據張校長介紹,此道廢棄時間並不久遠,是從上世紀70年代張河“掛壁公路”鑿通後才沒有人走的。我們下車後往山底的方向一拐,馬上就發現了自然形成和人工壘砌相雜的陡峭石階,順此石階下行二里左右,發現一座山神廟。廟前碑記表明,此廟舊有,道光年間又重修過。從廟往上這一段,人稱“小梯溝”。

從山神廟往下,山路緣崖邊向前,雖然很險,但已頗平緩。沿路石屋處處,大部屋頂坍塌,而牆、券猶存。老張介紹,三四十年前這些地方都有人居住,他們向過往客商出售“黃疙瘩”(一種用玉米面蒸成的乾糧,耐飢且不易變乾),相當於現在的路邊店。此外,路上還有遺存的石槽、石碾盤等物。而在大的平滑的石板上,人們還鑿有齒紋,用於防滑。

這段較平整的山路中段,有一組三通大石碑,碑上記載著清朝乾隆五十五年各地捐資拓寬商道的盛況。從兩側的兩通碑上可以看出,捐資者的地域分布非常廣:從今天山西省的平順、長治、壺關,到今天河南省的林州、水冶、安陽,可見當日這條商路的受益者範圍之大、使用人數之多。

猶存英雄氣

這樣的平路走十餘里,就到了著名的虹梯關。虹梯關位於從緣崖山路往陡直的山底走的轉折處。一出關門再向前,就是人工砌成的層層石梯,此謂“虹梯”——不連關跟前的“搭梯”,共有54段梯直下數百米才能到達山底,從而東向河南。如果憑關據守,真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古商道上本來沒有關口,虹梯關是明政府於嘉靖八年設的。目的是為了防止農民對政府暴政的反抗。

正德皇帝朱厚燳是個百事不問、對國事心灰意冷的人。他在位16年,中央和地方官員極端腐敗。掯勒百姓,損公自肥,民怨鼎沸。正德十年(1515年),曾做過潞城縣衙小吏的平順縣石埠頭村人陳卿,和其父陳琦(虹梯關摩崖贏刻石上作“騎”)、叔父陳曩、陳良、陳鐸,弟陳來,村人王廷祿等,聯合附近的袁廣、秦虎龍、秦彪以及河南的王仲興、王仲杞等,在青羊里申河寨白果山(平順縣東北)依山築寨,抗差拒賦,招羅人馬,準備起義。次年正月,陳卿謀反事泄,

王廷祿被捕。陳卿等人更加緊準備,多方聯絡,時晉、冀、豫各地農民軍紛紛來附,遂於嘉靖元年(1522年)揭竿起事。

嘉靖三年,潞州府派黎城縣知事楊良臣上山,對義軍進行了招安。義軍首領陳琦受騙被俘,陳卿被判死罪。但同年九月在押解過程中陳卿逃脫。回到青羊山後,陳卿成為義軍首領。這時農民軍隊伍空前壯大,達到二萬人。陳卿率義軍接連攻克了今長治、晉城、左權、沁縣等州縣,兵鋒直指中州。明嘉靖七年,朝廷命令晉、冀、豫三省會剿;十月初五,三省官軍5萬人向義軍進攻,義軍因正面出擊,寡不敵眾,終致失敗。

撲滅義軍後,朝廷派夏言來當地善後。夏言奏準皇帝,在晉東南一帶加強統治。升潞安州為府,設長治縣。嘉靖八年(1529年),新置平順縣,在行政上加強管理。軍事方面,夏言設虹梯關、玉峽關二關,在玉斗崖、白雲谷、虹梯關、潘溪峰設四巡檢司,駐兵防守。

從現在仍樹立在碑灘村的夏言手書的那一通特大號碑來看,夏言當時是很有些成就感的。增州設縣,到處改名字,可想見意氣之盛。“虹梯”二字也是夏言改的,原來叫“洪梯”。夏言這一改,故然文意雅馴,意境優美,但也僅此而已——百年而後,明王朝仍然滅亡在了“賊寇”的手裡。

陳卿起事地點為白果山,我們詢訪村民,村民們說沒有聽說陳卿在虹梯駐紮,而據夏言撰寫的虹梯關銘中“比歲青羊之寇,憑負以拒汴師者此也”的話來看,義軍是曾經來過虹梯關,而且還據險打過硬仗。

最後,交代一下與虹梯關有關的兩個主要人物下落:陳卿兵敗落入敵手,同年解往北京遇害。夏言後來官至宰執,在著名的“河套之議”中站在曾銑一邊,力主收復河套,被嚴嵩所譖,後被害。夏言設的虹梯關一直有兵丁把守。據民國《平順縣誌》載,到清末兵衛擾存,民國二十年(1930年)後還駐警防守。

我們今到虹梯,距陳卿就義、夏言設關已經近480年,而於荒草巨石、險關峻谷中似乎還能感受到一種英雄氣概。虹梯關一帶的百姓對這個地方有一說法:百年不出真天子,一出一個草頭王——這應該是對熱血先人的一種民間記憶吧。

自當地的很像是“梁山好漢”一樣的草莽英雄後,虹梯關後來還迎接過這樣一些人:1926年河南韓欲明的天門會隊伍,抗戰時的太行四軍分區、八路軍新一旅、八路軍115師344旅、八路軍129師獨立游擊支隊等。侵華的日軍曾從河南的任村至此察看地形,大都望而卻步。有少數意欲攀登者,被當地民兵用滾石一砸,就抱頭鼠竄了。

荒草中的未來

在荒草中翻看斷石殘碑,端詳事實上和現代建築比起來一點稱不上宏偉的古關,我的心中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古道、古關,它們的廢棄是必然的,我們談不上“惋惜”,更反對去做一些別有用心的“復原”工作,但面對這段存在過的歷史,我們還是要表示尊重,向它們敬禮告別。

這條商道應該說有上千年的歷史,它存在的基礎是:中原地區黃河改道頻繁,旱災、蝗災頻繁,而太行腹地雖不富裕,這裡的人卻基本上能填飽肚子。所以,幾百上千年,河南林州一帶人從這裡大量遷來平順,成了目前平順縣東部的主要居民(平順土著人稱他們為“草灰”,他們則稱原來的平順人為“煤灰”)。山西人則順此道往河南販運玉米、小米等糧食,賣糧換錢。進入現代社會後,這些因素基本上已不存在,商道衰落勢所必然。

虹梯關基本上是冷兵器時代的產物,它的價值也許更應該在軍事地理方面。對於一般民眾,它只是一個兩米半高的石門洞而已。在漳河水上虹橋飛架、虹霓大峽谷的山崖上鑿出了汽車路的今天,虹梯關的威名只適合存在於古章回小說的氛圍中。

所以,當同行的同志問我“我們縣如果開發虹梯關,你看前景如何”時,我無言以對。我只能說,它是個有歷史內涵的地方,但應當針對少數特殊人群。

古關睡了,我們不要用現代的方法驚醒它。那樣會使它失去尊嚴。(山西晚報2005.3.28)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