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梯關銘

虹梯關銘坐落在虹梯關鄉碑灘村,碑身接近正方形,碑帽呈罕見的半圓形,碩大的碑帽一直平放地面。

簡介

虹梯關銘石碑坐落在虹梯關鄉碑灘村,1986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碑由碑座、碑身、碑帽三部分組成。碑身接近正方形,碑帽呈罕見的半圓形。碩大的碑帽一直平放地面,直至8年前才將該碑的碑帽吊裝到了碑體上。四根柱礎擱置近旁,顯然是欲建碑亭因故放棄。碑文字比掌大,筆力健勁,全文如下:
玉峽關西來余百里,近蟻尖砦,千峰壁立,中通峭峽,狀如風門而小,下則無底之壑,石蹬齒齒,盤迴霄漢,望之若虹霓然,比歲青羊之寇,憑負以拒汴師者此也。故號洪梯,予易以今名,亦因以關焉,從而銘焉。

歷史

據平順縣誌載,明嘉靖三年(1524年),連年乾旱,顆粒不收,百姓衣食無濟。官府稅收沉重,威逼納稅交租。青羊里(今平順縣城所在地)人陳卿時為潞州糧庫管事,他開倉濟民,拯救了一大批在死亡線上掙扎的貧苦大眾。此事違犯了朝廷戒律。於是遭致官府捉拿。陳卿揭竿而起,率眾起義,義軍很快發展到八萬多人。他們打富豪、殺惡霸、破官倉、濟貧窮,深受百姓擁戴。他們利用青羊山綿延起伏的百里崇山峻岭,神出鬼沒,機智靈活的與官軍周旋作戰,前後歷時二十多年,沉重的打擊了封建統治階級的殘暴統治。嘉靖七年,山西巡撫都察院左都御史常道始率領大軍征討,結果被義軍打得落花流水。官軍的慘敗,不僅使“全晉之地震恐”,而且撼動了京師,引起了最高統治者明世宗朱厚熜的驚駭,急選派兵將,調集山西、河南、山東三省兵力,由兵科給事中夏言統一指揮,分路夾擊。由於力量懸殊太大,加之義軍採取正面作戰的錯誤方針,起義最後失敗了。嘉靖八年九月,夏言奏請皇上批准,在青羊山設定縣邑。其中割潞城縣十六里,壺關縣十里,黎城縣五里建縣。先後用了四年時間,縣治初具規模。取縣名為平順縣。意在取“剿平逆賊,地方順服”之義。同時,在玉斗崖、蟠溪峰、白雲谷設立三個巡檢司,在玉峽、虹梯兩關設險隘,開通道路,在花園口、魯班壑、阱垴設堡,都置重兵,“控扼要害,長年戍守。”直至明王朝的覆滅。

流傳

碑銘刻於明嘉靖八年(1529)。正面陰刻銘文,內容是:“玉峽西來百餘里,近蟻尖寨,千峰壁立,中通峭峽,壯如風門。而小下則無底之壑,石蹬出齒,盤廽霄漢,望之如虹霓,然比歲青羊之冠,憑負以拒汴師者,此也。故號虹梯予易以今名,亦固以為美焉,從而銘焉。石崖攀天,仄蹬千廽,仰瞻失明,俯臨蔽霾,鐵壁勾連,谽谺中開。觀者駭魄,行子心摧。亘如長虹,橫絕天階。彼昏者氓,肆其喧豗。爰據培塿,以抗震雷。卒於大刑,亦孔之衰。太行之阿,大河之隈。關門弗嚴,惟帝念哉。北山有石,南山有材。經之營之,突然崔巍。侍臣作銘,以詔後來。”此銘文由明嘉靖禮部尚書兵科給事中夏言撰書,楷書五寸見方,筆法流暢,剛勁有力,刻工精湛。銘文僅199字,便將立碑事由及本地環境風貌描繪得淋漓盡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