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掘地
——東西方文化交流最珍貴的資料
具體資料
1999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這是我國第一座經過科學發掘、有準確紀年、並有著完整豐富中亞圖像資料的墓葬。其漢白玉石槨上雕刻圖案中的人物服飾、器皿、樂器、舞蹈內容以及花草樹木,均取材于波斯和中亞諸國,有些畫面有明顯的襖教內容,是我國目前發現的反映中亞古國和東西文化交流最集中、最豐富、最珍貴的實物資料。
1999年,一個流火的夏月,在著名的婁睿墓發現地太原市南郊王郭村,又誕生了一個重大的考古新發現——虞弘墓。這是我國第一座經過科學發掘、有準確紀年並有著完整豐富中亞圖象資料的墓葬。墓內出土的漢白玉石槨、彩繪浮雕和石雕樂傭,以濃厚的異域風情,鮮明的文化特色,高超的藝術水準和重要的歷史價值,一經出土,即震驚中外:在華夏文明的中心區域,竟然出現了難以釋讀的西來藝術,充分說明山西在北朝到隋唐時期,就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熱點地區。
墓主人姓虞名弘,字莫潘,魚國人,在北朝時曾一度“檢校薩保府”,執掌襖寺及西域諸國事務,卒於并州,隋開皇十三年(公元592年)石槨殮葬。然而,“魚國”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處於什麼位置,至今尚無定論。但從墓葬資料看,這裡的彩繪漢白玉浮雕宴飲圖、樂舞圖、狩獵圖、出行圖等,表現了當時社會豐富的生活內容,洋溢著中亞濃烈的民族氣息,反映了墓主人的民族、宗教習俗和薩珊文化特色,可以說,魚國至少也應在西域或中亞的某個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