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窟山

虎窟山

虎窟山,又名獅耳山,海拔250米,位於平山東陰縣東阿鎮西2公里的范莊村南。山上有一奇洞曰虎窟,因十六國時,南燕建平年間,濟南太守胡咨得虎於洞中,故又稱為“虎窟山”。建有虎窟山觀,觀東北有奉國寺,山頂有聖人廟,廣場北側有戲台、戲樓等多處景點。此山山徑盤曲,石隙生古樹藤蔓,樹木多種,千姿百態,奇景異彩。

簡介

虎窟山虎窟山

虎窟山,又名獅耳山,海拔250米,位於平山東陰縣東阿鎮西2公里的范莊村南。山上有一奇洞曰虎窟,因十六國時,南燕建平年間,濟南太守胡咨得虎於洞中,故又稱為“虎窟山”。

勝景概述

獅耳山,建有虎窟寺。寺內有觀音堂、虎窟書屋、虎窟禪洞(又名夕陽洞)、老君洞、三教洞、白虎泉、槐底泉、虎窟秋風勝景等。寺院東北有奉國寺,山頂有聖人廟等。此處清幽奇絕,風景殊佳。沿虎窟山北面向上攀登,便來到一處約4000平方米的平台廣場,是獅耳山山會會場。廣場北側有戲台、戲樓。每逢古歷二月十九、六月十九山會,看戲趕山會,登山者接踵而至,絡繹不絕,熱鬧非凡。

主要景點

虎窟寺

從山會會場沿著盤路再往上走,可看到虎窟寺。虎窟寺坐落在獅耳山主峰北側山崖下,南依山崖,北西兩側用石砌堰墊成平台。山門為一石砌三間二層建築,北側高約8米,突然陡立,令人竦然。底層中間為進觀通道,迎面的石壁上書有“觀音堂”,進入寺內由西側繞上平台。山門的二層為虎窟書屋,傳為明朝進士趙邦彥讀書處。與書屋相對是觀音堂,坐南向北,東西三間,灰瓦覆頂,脊上飾雕磚螭吻、禽獸等。殿內有三尊石雕觀音坐在蓮花台上。面容較瘦而眉眼慈祥,造型精美衣紋飄動,另有2尊戴冠赤足著長袍的立體石雕像,立於觀音像前。初步認定為宋代石雕宋代石雕造像在縣內較少出現。當地人說是由山下的魏院村移來。
虎窟洞虎窟洞

虎窟禪洞

觀音堂南的石崖下有虎窟禪洞,洞口西向,深25米,是自然形成的溶洞,老東阿縣誌載夕陽洞即得自此洞。山洞上面有于慎行題虎窟禪洞四字,進山洞右側有明萬曆年間東阿縣令朱英谷題寫《避暑虎窟洞》草書摩崖石刻。洞內有清末瀚林朱名炤詩刻。洞外樹木蔥鬱蒼翠,風聲颯颯,不秋而寒。洞口西的石壁上有明嘉靖十年邑人劉澤沛、陳琨撰刻的摩崖石刻,曰“虎窟洞記”。風雨剝蝕,字跡較難辨認。寺院西的石崖下有兩泉池:一曰“白虎泉”,水自石縫中流出,流入在石崖上鑿出的長方形水池。一曰槐底泉。因出水量大著名。道光壬辰年間“槐底泉”與“雲門柏”一併刻於路兩邊石崖上 。

天然溶洞

寺東50米山崖下有兩處天然溶洞,近觀一洞曰老君洞,傳說有道姑在洞中修練而成仙得名。此洞向東10餘米,又有一洞,曰三教洞,洞口的石壁上有明嘉靖十五年(1536)張邦教題刻“春日過奉國寺”的詩文:“山腰禪閣俯人群,亂石虛中噴白雲。……”
由三教洞下沿小徑東行約30米的山崖間,有一個直徑約0.6米的天然石洞,洞口北向,表面光滑。洞深約3米,進深2米後,洞逐漸細小,深不可測。最奇的是蹲在洞內,可聽到咚咚的聲音由洞裡發出,似水擊石,又如敲擊石磬,一聲跟著一聲,經久不息。東阿古八景之一的“虎窟秋風”即出於此。

奉國寺

沿崖下向東北約1.5公里是奉國寺。寺在崖下,崖上有泉從石洞湧出,繞寺流淌。寺內有明朝東閣大學士于慎行讀書處。從虎窟寺東攀岩而上,即可登上山頂。頂為平坦的石坪。坪上有建於清朝的聖人廟及修廟的石碑。登頂遠望,西南東平湖水如鏡,西望黃河如帶。繞山而過,綠水青山,景色如畫。

植物

山上百草豐茂,林木蔥蔥,生長著蓍草、枸杞、北沙參、白薇、遠志、益母草、野菊花、地黃、紫花地丁、敗醬草、天門冬、當歸等上百種藥草。在此山放養的驢其皮是製作阿膠的最佳原料。此山山徑盤曲,石隙生古樹藤蔓,樹木多種,千姿百態,奇景異彩。最為可喜的是在虎窟山觀南側的山崖下,發現了兩面針這種植物群落。兩面針本為灌木,以葉兩面生針而得名,但在此山崖下卻長成了高約4--5米,胸圍0.4米左右的高大喬木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