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悠久
據《鳳陽縣誌》、《禪窟寺源流碑記》等有關資料記載,該寺修建於公元前1世紀的漢武帝年間,比有中華第一古寺美名的洛陽白馬寺還早了近200年。
名稱由來
禪窟寺名字的由來,本身就是一段美麗的歷史。據傳,當年西王母賜給漢武帝蟠桃時,途經此處撒下遺種,寺成之後,因滿山桃花,故取名桃花寺。後歷經魏晉南北朝,寺名屢屢更換。
隋代,鍾離刺史遊覽至此,看見“僧方唐持率甚嚴,每行路有虎隨之”,寺名改為虎窟寺。至唐時,因唐高祖李淵祖父名虎,為了避諱更名為蟬窟寺。到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慕名來游,取在洞旁參禪的意思,揮筆改名為禪窟寺。
寺廟介紹
禪窟寺休閒度假勝地位於韭山國家森林公園內,距鳳陽縣城35公里,占地面積8.5平方公里,共有森林浴場、禪窟寺、禪窟洞、摩崖石刻等大小景點五十多個。
整個景區群山奔湊,疊嶂連雲;山下幽谷深邃,溪流潺潺;山間鳥語花香,藤樹纏繞;山上流雲霧海,嵐氣渺彌。寺廟亭洞掩映於濃蔭翠綠之間,具有“深、奇、幽、秀、野”的特色,“深山藏古寺”的韻味。是人們休閒度假、訪古拜佛、溶洞觀奇的絕佳之地。
景區景點
據初步考證,景區現存石刻十七處,其中唐刻四處,宋刻七處,清刻四處,未署時代的一處,字跡剝蝕的一處。這些石刻多為紀游紀事之作,或為題詠、題名之類。其書法風格各異,流派紛呈,真、草、隸、篆、魏碑等體應有盡有。石刻中最早的一處為唐元和三年的紀游題名。最具盛名的當屬蘇東坡題刻的“玉蟹泉”三字。景區的禪窟也是一座天然的石灰岩溶洞。自從此山被闢為佛教場所後,這座溶洞便被禪窟祖師們用來作為修身養性、傳經布道的佛窟,因此留下諸如“八相成道”的傳說故事和“三十六祖像”等佛教文化遺蹟。禪窟寺景區的三峰山禪窟寺源流碑記,碑文大致分為四部分內容:其一,介紹禪宗的起源和“列祖列宗”;其二,介紹臨濟宗的興起和流傳;其三,介紹禪窟寺前輩僧人的經歷;其四,作者(律范禪師)的自我介紹及在禪窟寺弘法的感慨。
碑文具體考訂:
其一:碑文提到禪窟寺僧人四世師承,並明確指出四代僧人是大安樂和尚、元遺禪師、靈鑒恩和尚、律范禪師,但是,碑文也提及大安樂和尚和元遺禪師是同門師兄弟,這就使四世師承之說顯得矛盾和費解。
其二:碑文作者介紹自己的座師是靈鑒恩和尚,而根據文末的識語,重恩和尚似乎也是律范禪師的座師,那么靈鑒恩和重恩是否是同一人呢?如果不是,那么禪窟寺四世師承又添疑雲。
據資料(鳳陽禪窟寺釋界生著《禪窟寺——迄今中國佛教最早的古寺》),該石碑是於1993年在禪窟寺原正殿的右側斷牆內發現的。
此篇形成於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的碑文,由律范禪師口述,並經過他的座師重恩禪師謹識,記述了禪窟寺歷代住持僧人的情況以及他們的師承源流,並清晰、簡略地介紹了禪宗尤其是臨濟宗的發展脈絡,目的是使讀者了解禪窟寺的發展源流和正宗嫡傳師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