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岫寺

虎岫寺

古寺廟,位於福建石獅寶蓋山東麓,占地八十畝。

地理位置

虎岫寺座落於福建石獅寶蓋山東麓,占地八十畝。西面是雄踞

寶蓋山下虎岫寺寶蓋山下虎岫寺
峰頂的姑嫂塔,東面是風光旖旎的鰲城,鰲城再往東,便是碧波萬頃的台灣海峽。虎岫寺志載:寶蓋山“朝則氤氳以凝紫氣,日永暉光燦爛,遍照山色交映,夕有霄雲獻瑞,紛呈異彩”。名勝古蹟繁多,令旅客目不暇接,流連忘返。

古寺變遷

虎岫寺始建於唐朝貞觀年間,迄今已有一千三百餘年歷史。

相傳唐朝貞觀年間,北極玄天上帝看上了這塊風水寶地。有一天,虎岫巖下的一口小井突然升起祥雲,雲上金光四射,非常壯觀。這奇怪的景象引起人們紛紛前來圍觀。只見金光中隱隱約約顯出一尊北極大帝的法像,嚴肅端莊,威武雄壯。於是村里人趕緊請來能工巧匠雕塑法像金身,修建宮殿,起名“真武宮”。
南宋紹興二十五年,永寧塔石村民蔡夢良、蔡汝霖捐資“造真聖聖龕一所”,供奉北極玄天上帝,名“真武宮”。明洪武二十四年,定名為“虎岫寺”。明朝嘉靖年間,虎岫寺出了個高僧去靜法師。有一次嘉靖皇帝御設羅天大醮會召其參加講經,深受嘉靖皇帝讚賞,賜封虎岫寺為“虎岫禪寺”。自此,虎岫寺、真鯉寺、石佛寺、西資寺,被譽為泉南四大勝概,而虎岫寺為泉南四大勝概之冠。此後,虎岫寺屢經修葺,並擴建關夫子殿、文昌祠、雙塔、寺門等,使主體建設與配套建築渾然一體。
明代洪武二十四年(1392年),虎岫寺成為佛、道合一的寺宇。嘉靖年間(1522-1567年),高僧雲靜(俗姓吳,石獅坑東人)主持該寺,籌建中樞大殿,奠定虎岫寺的主體建築規模。
清代,虎岫寺又歷經四次重修、擴建。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塔石村旅菲華僑李逢耀在呂宋募捐,銀江村李蒼岩在鄉主持,對寺院進行全面整修、擴建。虎岫寺煥然一新,寺宇從佛、道合一變為儒、道、釋三家濟濟一堂,蔚為壯觀。
文革期間虎岫寺嚴重破壞。20世紀80年代初
,當地鄉賢發動民眾重建,先後投資六百多萬元,在虎岫寺原有的基礎上,又增加了關帝廟、孔子廟等八個廟宇,並鋪設了一條寬五米、長一公里的水泥大道。大殿宏偉軒敞,華棟雕梁,堪稱傑構,特別是中樞大殿檐沿的青石盤龍石柱,其姿勝似龍騰虎躍,在全省可謂無雙。台灣企業家楊清欽先生、菲律賓名流楊華彬先生捐建的二個大山門,為虎岫寺增添了新的景觀。
現虎岫寺主體建築有真武宮、中樞大殿、觀音堂、文昌祠、森羅寶殿、祈嗣媽堂、雙塔、半月池、山門路亭、幸福院、老君祠等。

寺院布局

虎岫寺中間真武大殿高達三丈二尺,威武氣派

。大殿東側為聚星閣及禪房,聚星閣上下堂分別供奉如來佛祖、十八羅漢和三夫人媽。殿西設觀世音菩薩佛堂。大殿埕前是“飛來塔”,塔臨一池,名“半月池”。大埕東為關夫子殿,西為森羅寶殿。大殿後山腰建有祀奉文昌公、魁星爺的文昌祠。眾多神祇供奉一處,掩映於綠蔭翠巒之間,各得其所。
虎岫寺西側懸崖還有歷史代名家題寫的石刻五處,是不可多得的珍貴文物。巨石雄奇,崖刻生輝。林木蒼翠,壁松遮蔭。岩間清泉,流水潺潺。登臨禪院,自得此間山水妙趣;極目海天,讓人頓覺心曠神怡。虎岫寺摩崖石刻是福建省首批公布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歷代題詠

清代晉江舉人許衡簡遊歷虎岫寺,作一長達一百一十八字的楹聯。明代詩人莊一俊、蘇浚、黃克晦、朱梧,清代狀元吳魯、翰林莊俊元等人都曾遊歷虎岫寺,留下詩作和對聯。如莊一俊詩:“天風吹落海雲關,岩穴虛明漸可攀。時風凌空諸鶴下,更聞說法一僧閒。鰲城吞吐中秋月,虎岫逍遙落日山。釋子若逢相借問,近來俯仰在人間。”莊俊元聯云:帝建隆基通北極;靈鍾虎岫鎮南關。吳魯聯云:據虎岫,挹龍波,一劍英威天地泰;望鰲城,羅雁塔,三清鎮重古今春。近代葉飛、伍修權、楊成武、趙朴初、陳丕顯、葉飛、傅傑、虞愚、梁披雲等各界人士也為虎岫寺題贈墨寶。

今日虎岫寺

如今,走進林木蔥鬱、古樸典雅的虎岫寺,那曲徑深

幽的虎洞,古色古香的永嘉石寶;那清澈如鏡的月池水,及充滿傳奇色彩的金鐘與鳳碗、聖泉與玉泉,仿佛在對遊人講述著虎岫寺綿延千載的故事,給您一種從遠古走來的感覺。
虎岫寺自一九八二年重新對遊人開放以來,吸引了諸多海外僑親到此觀光旅遊,每年香客逾五十萬。
虎岫禪寺以其屏山面海的優越地理位置、宏偉壯觀的建築及獨具一格的宗教文化吸引著四方遊客。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相交輝映,不愧為“泉南勝概”。至今仍是僑鄉石獅一處不可多得的旅遊勝地。虎岫寺為石獅市級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