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四月,倭寇襲占崇武衛城40天,黃克晦之兄被殺,家財被搶,全家搬到泉州城中避難。當地官員和學士名流歆羨黃克晦才華,爭相結識,與其詞章唱酬。黃克晦看到官場黑暗,吏治腐敗,士氣浮糜,不願與之周鏇,於隆慶間(1567~1572年)離家出遊。由粵入楚、吳,抵金陵,又歷齊、魯、燕、趙,登泰、恆、嵩、衡諸岳以及匡廬、武夷,足跡幾遍全國,見識和詩作因之大進。所到之處,除詠景抒情外,多和當地名士唱酬,名詩人如博羅葉絅齋、金陵焦從吾等都曾與黃克晦聯章唱和。
萬曆三年(1575年)四月,黃克晦第一次進北京,曾在僧寺壁上題詩,聲名因而大震。有一年元宵節,京都大放花燈,黃克晦作的《雪裡梅花霧裡山》畫轟動都下,因此受到神宗皇帝召見,要黃克晦留在京城做官。因無意仕途,又得知母親生病後,即離京返鄉。在家奉母之餘,尋找詩社舊侶,唱酬自樂。泉州清源山、南安九日山、惠安大岞山等處至今留有黃克晦的石刻詩作。
萬曆十三年(1585年),黃克晦母親去世。萬曆十六年(1588年),黃克晦已年逾花甲,仍踐京師舊友之約,第二次進京。在京師住兩年,與友人蘇紫溪再登泰、嵩二岳。萬曆十八年(1590年)六月間,得病回歸泉州,同年八月二十八日,在窮愁潦倒中去世,葬於泉州東門外鳳凰山。
作品
黃克晦是明代頗有名氣的詩人。其詩作甚多,以題畫、紀游和酬贈占絕大多數。詩多表現其超然物外、隱逸避世的思想,如:“岩桂秋始華,芝蘭意亦好;復有籬下英,羅晏同此道。”黃克晦目睹明代中後期的內憂外患,也寫下一些愛國詩篇,如看到東南沿海屢遭倭寇侵擾,哀嘆道:“山中故老無歸業,水山新民未種田。”“欲問江山千里眼,相逢故舊數聲啼。”因與抗倭名將俞大猷交情深厚,聞俞大猷去世,即哭之以詩:“大星落東海,涕泣滿城哀。”“痛哭余孤憤,艱危息兩肩。”抨擊統治者不能任人唯賢。對當時吏治腐敗、民生凋敝的情況,也用詩篇進行揭露。
黃克晦重視採集民間歌謠,熟練掌握各種體裁詩歌的藝術技巧,表現自己的個性。其七言古體詩雄放恣肆,磅礴迴旋;近體詩形神具備,流麗清新。作詩多是情以景生,語必自鑄,不拾他人牙慧。其詩人皆爭誦,與李攀龍、謝臻、王元美、沈加則等大家齊名。
黃克晦兼擅書畫,畫師沈周,筆力蒼勁,時稱“神品”。其書法造詣亦高,因而有詩、書、畫“三絕”之譽。
黃克晦詩集當時已行世的就有《金陵稿》10卷,《北游草》、《薊州草》各6卷,《宛城集》3集,《匡廬集》10卷,《五羊草》4卷和《西山唱和集》、《觀風集》7卷,總共有70卷之多。由於歷經變亂,散失不少,現只存1400多首詩,由其後人刊成《黃吾野先生詩集》。
詩文
崇武乍山草庵得家字
山中新民未種蕷,乍采蒲觴制水衣。
倚桌中流浮空轉,歌邊百槳夾浪飛。
擊楫日通彰化米,敲針冬釣坎門魚。
葉舟隨意觀滄海,同橈極浦醉不歸。
漁樵圖
歸舟日未昏,酒家隔蒼翠。
終日風波間,所欣豈一醉。
欸乃歌·苦竹渡頭
其一
苦竹渡頭苦竹枝,常思嶺下常思誰。
奴自不言誰得會,江風江雨自應知。
其二
渡頭相送淚沾衣,日暮相思不下幃。
潮水莫言還有信,渡頭兩日一回歸。
註:《欸乃歌》又題作《少年行》,原6首。玉環有大小苦竹岙,其地多竹,又名普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