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17

蘇-17是前蘇聯蘇霍伊設計局研製的變後掠翼單座戰鬥轟炸機,是由固定翼戰鬥轟炸機蘇-7發展而來的。

概述

蘇-17蘇-17

蘇-17是前蘇聯 蘇霍伊設計局研製的變後掠翼單座戰鬥轟炸機,是由固定翼戰鬥轟炸機蘇-7發展而來的。1966年8月2日原型機首次試飛。蘇-17的原型機於1967年7月在莫斯科附近的多莫傑多沃機場首次公開展開,北約集團曾給予綽號“裝配匠”(fitter)。生產型蘇-17C於1971年開始裝備前蘇聯空軍的前線航空兵。目前蘇-17除裝備前線航空兵之外,還裝備前蘇聯海軍航空兵。前華約組織的一些國家也裝備了這種飛機,此外還向前華約組織以外的國家出口,如埃及伊拉克利比亞阿爾及利亞秘魯和越南等國。目前蘇-17已從俄羅斯空軍退出現役。
蘇-17主要擔負空對地攻擊任務,在必要的時候能進行空戰。蘇-17現有以下型別:
蘇-17“裝配匠”B蘇-17的原型機,是在蘇-7的基礎上個修改外翼段而成的,外翼段改成後掠角可調的活動翼,長4米。發動機沒有換,仍然保留AЛ-7Ф-1渦輪噴氣發動機。與蘇-7相比,其起落性能有所改善,但總的性能提高不大。
蘇-17“裝配匠”C以“裝配匠”B為基礎的改型,是前蘇聯空軍主要的單座戰鬥轟炸機。該機改換了推力較大的AЛ-21Ф-3渦輪噴氣發動機。此外,換裝了性能較高的電子設備,增加了外掛架,後機身也稍微作了修改,武器載重能力和截擊能力提高了。與蘇-7相比,改善了起落性能,外掛能力增加了一倍左右,所需跑道長度不到蘇-7的一半,航程增加了30%左右。

相關

蘇-17“裝配匠”D1976年年底開始在前蘇聯空軍的前線航空兵部隊中服役,主要的改進有:前機身加長了0.25米,增加了機頭下電子艙,以裝都卜勒導航雷達雷射測距儀裝在進氣道分流錐內。電子設備有CPД-5M雷達測距儀,紅外掃描設備和雷達告警接收機。該型裝AS-X-10光電制導飛彈
蘇-17“裝配匠”E 串列雙座教練型,基本上與蘇-17“裝配匠”C相同,但機翼前面的整個機身稍下垂,以改善后座視界。左翼根機炮取消,背鰭加高,估計能額外裝載燃油。
蘇-17“裝配匠”G 雙座型,具有作戰能力,垂尾較窄且加高了,頂端平直;腹鰭較短,可拆卸;僅右側有機炮;裝有雷射尋的器
蘇-17“裝配匠”H與“裝配匠”G型對應的單座型,後開式座艙蓋後的背鰭加寬加高了,以改善氣動外形和增大載油量,腹鰭可拆卸。不帶外掛時最大速度為M2.17,海平面最大速度為M1.06。機翼外側掛副油箱和2000千克武器載重時,作戰半徑為(低-低-低)435公里,(高-高-高)675公里。
蘇-17“裝配匠”K在1984年被確認的最新單座型,在前部背鰭上有一小的冷卻空氣進口。
蘇-20是蘇-17的出口型。蘇-17在蘇聯服役不到兩年便開始向埃及出口。蘇-20與蘇-17一樣均裝AЛ-21Ф-3加力渦輪噴氣發動機,區別是設備標準降低了,如“警笛”3全向雷達告警器被換成作用範圍較小的“警笛”2。出口到阿爾及利亞、捷克和斯洛伐克、埃及、伊拉克、利比亞和波蘭
蘇-22 是在蘇-20基礎上設備進一步簡化的出口型。1977年開始向秘魯出口,然後又銷售給利比亞、敘利亞。秘魯買了48架。蘇-22無導航設備,裝性能差一些的AA-2“環礁”空-空飛彈。秘魯空軍既把它用於對地攻擊,又用於空戰,但是該機推重比小,不帶外掛時推重比僅有0.8左右,故空戰性能不太好。
蘇-22“裝配匠”F蘇-17“裝配匠”D的出口型,機頭下的電子艙稍有修改。裝P-29B渦噴發動機,加力推力為112.8千牛(11500公斤)。後機身直徑加大,每側翼根可帶“環礁”空-空飛彈。向秘魯出口的飛機裝作用範圍較小的“警笛”2雷達告警器,基本上無導航功能,而敵我識別設備又與該國的SA-3地-空飛彈不兼容。
蘇-22“裝配匠”G與蘇-17“裝配匠”G相應的出口型,裝P-29B發動機。
蘇-22“裝配匠”J與蘇-17“裝配匠”H相似,內部載油量達6270升,背鰭角度更陡,出口利比亞。 蘇-17“裝配匠”B:1台留里卡(Lyulka)設計局AL-7F-1-250渦輪噴氣發動機,推力9600公斤。
蘇-17“裝配匠”C:1台留里卡(Lyulka)設計局AL-21F-3渦輪噴氣發動機,推力11340公斤。

俄羅斯主要戰鬥機

戰鬥機是用於殲滅敵方飛機和飛航式空襲兵器的飛機。具有火力強、速度快、機動性好等特點,是航空兵空中作戰的主要機種,也可用於執行對地攻擊任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