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青少年時代的蘇芳就喜愛工藝,熱愛公益事業,經常隨父輩參與地方廟宇修臻和水利施工事宜,積累了不少工程技術方面的知識。他匠心獨運,曾先後設計製造了架子石碾、水利碾磨、木製兒童手推車、封閉式連環鎖櫥、木製棉籽脫粒衫懈,被廣泛套用於農業生產之中。
貢獻
一、改革夫差制度,整治美利渠口
美利渠是中衛古老而又灌溉面積最大的乾渠。民國初年,他針對渠務管理上有差無田;有田無差,委管中飽私囊的弊端,改“十三伍”制為按田畝棚夫搭份制,受到民眾擁護。民國3年(1914),縣府委任蘇芳為美利、太平二渠“委管”,他總結前輩治理渠務的經驗,制定了水利工程長遠規劃和近期計畫,把工程重點放在乾渠清淤和灌溉設施配套上。每年“春秋二工”水利歲修工程,他親自勘踏預算,制定方案,集中人、財、物力分段施工,限期驗工,杜絕浮報、貪污和浪費。在夫料徵收上,他推出按畝計征制度,革除“包納”、“坐免屍、“看丁”等“吃夫吃料葉的陋規,對渠長、段長加強管理,去惡留良,整肅了渠務管理中的混亂。
他對美利渠口的治理,建樹頗多:將美利渠口攔河壩上延加固,河水被石壩攔截,分水入渠,增加分水量;炸除渠口(石龍口)礁石(稱龍牙),降低水口高度,增加進水量;在迎水壩下段建大泄水,洪退水,在廉家尖子建小減水,保證了洪水季節渠道安全和正常進水量。又於石渠南堤栽種柳樹固堤,素稱“楊柳板”,以保證渠堤安全。
二、改建官渠口,創浚渠“準底”底石
原官渠引水高;水容量小;官渠改建工程改高水位引水為低水位引水,擴大引水口,水位落差由乾級改為二級。這段工程又稱為“快活林”。工程建成後,進水量增加—倍,水流加快,將官渠上段沖深刷寬,渠水水位低於農田,解除了決堤危險,又降低了縣城西北一帶農田的地下水位,大片蔬菜地因之出現。
為保證每年春秋清淤質量,蘇芳採用“準底”底石辦差,將刻有“準底”字樣的底石埋於渠道各段,渠底清淤寸需見底石,方達到清淤的規定標準。
三、開挖北沙溝
中衛自古以來,得黃河之利,水源充足,講水利則以為水利專重於渠而昧於溝”,以致大水漫灌,積水成湖,形成眾多湖泊。對此,蘇芳規劃開挖北沙溝以排積淤。北沙溝自高墩湖起,經八塘灣、油梁溝至勝金關入甲,長數十里,降低了北溝沿一帶的地下水位。在美利渠外側,又新開挖、寬辟支渠10餘條,放水入湖,淤泥沖洗鹽鹼,使美利渠外側原許多湖泊鹼灘之地得以耕耘,增加耕地兩萬餘畝。蘇芳治渠有方,功績卓著,民國22年,寧夏省政府獎給他“有功桑梓”銀盾一座。
四、修築黃河防洪工程
中衛縣黃河灌區位於衛寧平原西部,接黃河黑山峽出口處。沿河兩岸全是良田,土質鬆軟,容易被河水沖刷。民國以來,黃河北岸崩塌已危及沿河村鎮居民和美利渠上段渠堤及工程設施的安全。蘇芳實地勘察險區,研究河道變化規律,本著“因勢疏導”的治水原則,改變汛期忙亂防洪為枯水期積極築“丁字”湃的治河措施,首先加固了新墩丁字形碼頭,迫使河道主流向正東奔瀉,又在新墩上段康家莊、黑林灘等沿河築安泰板,在新烽下段炭場子、星星廟沿河築蝴蝶坂,新墩兩側沿河岸築起千連串小型護岸碼頭。從此,上段河道基本平穩。數年後,在大坂槽、炭場予濱河地段淤積出農田乾余畝。
五、修建山河橋工程
山河橋位於黃河南岸,中衛、中寧兩縣交界處,是清水河匯入蘆河入口處的一座橋樑,因清水河屬山洪河流,平時流量極小,遇山洪則河水暴漲。清代以來,多次建橋,均被洪水衝垮。民國27年,寧夏省建設廳籌劃修山河橋,設計要求可通行汽車。蘇芳受命負責設計,經實地勘踏,發職泉眼山清水河峽谷河床有階梯狀斷層落差,可利用作橋面,經反覆研究,提出鑿石洞為橋的設計方案。31年初,省政府批准助款修建,其時蘇芳已病臥在床,不能親臨視事,由縣長派員接設方案施工,僅3月余橋成。橋面寬4米,長50米,均以天然石作橋面,橋下兩米處,鑿成寬2米,高6米的石洞,形似天然石拱橋。如遇特大洪水,橋洞泄流不及,土石流可漫橋而過,橋面卻完整無損;此橋歷50餘年,通行載重車輛仍安然無恙。
蘇芳“竭力奉公,諳練水利”,為民造福,能人之所不能。他的一生,對中衛的水利河防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深得地方後人敬仰。